341语言的演变吕叔湘预习导航(预习教材,与文本对话)欣赏定位我们学过不少古代的文章,知道从古到今语音、语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篇文章不仅从理论上系统说明语言的演变,还举了大量实例,我们学习本文,要能尽可能地用自己学过的语言现象印证本文所讲的道理。教材图解(1)假设举例——说明古今语音变化(一)总——语音、语汇、语法的古今变化(2)具体举例——说明古今语汇语法变化①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语汇②随着新事物、新概念出现而出现消长③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二)分——语汇变化最快④社会发展、生活变化使语义变化语汇a词汇名同实异b词义扩大、缩小意义c词义转移d词义弱化变化语法上——句式的变化——————语法变化(三)分语法语音的变化押韵语音上的变化平仄语音变化形声思考·发现1.通读全文,明确本文行文思路2.全文共三部分,分别讲什么?有什么联系。3.本文第2部分,详细介绍了古今词汇的变化,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4.体会本文坚抓事物特征,语言准确通俗、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记忆书签1.字词苜蓿(mùxu)雪茄(jiā)芭蕾(lěi)逻辑(luó)匍匐(púfú)荚果(jió)油脂(zhī)2.积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忍一时平心静气,退一步海阔天空。信息提纯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语言演变的概况,第二部分介绍词汇的变化,第三部分介绍语法的变化和语音的变化。这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说是概貌,二、三部分是分说,是具体介绍。其中第二部分,从语汇的消长、词义的变化、事物改变名称三个方面说明词汇的变化。通解设计(对教材进行逐字逐段的详细解读)★教材通解1.文体常识本文★学法点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哪些变化呢?吕叔湘先生就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说明。学习切入:本文为介绍古今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事理性的说明文。学习中要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342为说明文。它体现了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特点;紧扣语言本身的特点进行说明。2.作者简介吕叔湘江苏丹阳人,早年留学巩固。1940年前后开始以代汉语的历史研究为重点,发表语法学术论文。1941年,他根据自己的语庋体系写出了《中国文法要略》一书(凡三册),首次提出了从语言的逻辑来分析句子的表现内窜,以研究句子结构形式的“表达论”观点。此书突破了当时模仿西文文法的编写框子,对推动汉语研理解语言中的变化规律;还要能运用课文阐述的规律解释文言文中遇到的一些语言现象。问题聚焦作者在文中怎样阐述语言的演变规律的?方法提示:要想弄清这一问题,需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即要从文体上把握。本文就是紧扣语言演变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说明的,语言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语汇,语音、语法等方面,文中即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明的,并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中第一部分谈到朱熹为《论语》作注,这里有一个小知识,朱熹作的注具体情况如何呢?知识链接朱熹和《论语集注》朱熹,南宋儒学大师,为《论语》作注,名为《论语集注》,这个注解主要是集宋人的注释,兼采左注,而以发挥义理为主。其优点是注释简明扼要,阐发含义透辟,便于阅读;缺点是多用宋儒理学来解释,颇有不附原意的地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提醒:朱熹是南宋的儒学大师,为《论语》作过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古人的讲话,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古今语言变化的问题,这很典型。因为谁都没听到过古人说话,作者只好用假想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本大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是总说,作者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语言演变的概貌。自学引路:1.体现第一段中心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作者在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及其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4.文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提示了语言演变怎样的规律?答案提示:第一段的中心句即是第一句话,这个很容易看出,作者即是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大前提下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作者所举的例子是一种假设,因此是一种假设举例的说明方法。文中的这句话说明了语言演变是种渐变,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考题链接题一:第一部分举《战国策》中《邹忌(j)讽齐王纳谏》作例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有什么好处?分析:因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字大家都很熟悉;这段文字中,大多数字现在还在用,可是仔细分析,跟现代汉语还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例子也很典型。又因二,三部分是分类说明,在分类说明前先举出这个实例,能给人以一个概括的认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本部分为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指出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第一段)然后着重从语汇的变化说明。小资料说明文是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描述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写说明文要注意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研究性学习专题:本段内容的说明特点343究,建立能体现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起了很大作用。作者不仅在语文教育、语法研究、词典编纂等方面广有建树,而且对普及语文知识也做出了不小贡献,在这方面《语文常谈》和《语法修辞讲话》(同朱德熙人著)在语法知道普及运动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3.结构思路本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总体上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语言演变的概貌;再从语汇、语法、语音的角度分别说明语言演变的具体过程和特点。4.主题立意问题提出上述小资料简单介绍了说明文的一般性知识,本部分内容的说明也是按照说明文的一般要求而写的,那么根据上面的材料,谈谈作者是怎样依照这些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地叙述出来的?思路指津:本文为事理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既熟悉又陌生。作者正是依照说明文的一般规律介绍说明对象的,研究这一回题可结合本段内容分类说明。作者首先是紧扣语言的变化特点总体说明,再集中从语汇方面的变化具体分条说明,这里详略得当,抓住重点,它是以语汇的变化为重点,详细说明。在说明方法上,采取了举例说明。得出结论由此可看出,作者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说明时,既有重点,又按一定的顺序,采取有效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一读即知,通俗易懂。问题聚焦:本部分的思路很清晰,作者在这部分中,详细介绍了古今词汇的变化,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启发——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首先理清一下本段脉络,根据本段写作顺序分段落层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个段落层次的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本部分要从语汇的消长、词义的变化,事物改变名称三个方面说明语汇的变化,具体内容可用下表来显示:语汇的消长1.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引起旧词消亡语汇的消长2.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引起新词的出现3.外来事物带来新的外来词语汇的变化A.词义扩大1.生活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B.词义缩小C.词义转移D.词义弱化词义的变化2.生活的变化与词义不一定有多大联系A.单音词变成多音词1.词语的替换事物改变名称B.一个单音词换成另一个单音词2.由于忌讳引起词的变化精段咀华(本部分第3段)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哗叽、尼龙、法兰绒、道林纸、芭蕾舞等等,都是极常见的。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此外像摩托车、马达、引擎、水泵、卡车、吉普车、拖拉机、雷达、爱克斯光、淋巴、阿米巴、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来苏尔、滴滴涕、逻辑、米(米突)、克(克兰姆)、吨、瓦(瓦特)、卡(卡路里)等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焦点访谈学生:这一段文字主要说明什么问题?老师:本段文字主要写随着外来事物的进入带来了外来语,它说明词汇的消长。344本文是一篇说明语言演变的说明文,说明文必须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从这一规律出发,用准确通俗的语言,典型的例子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5.艺术特色(1)说明方法多样。除了结构分析中提到的假设举例、分类说明与举例说明的综合运用外,分类各项之间还用了比较说明、引用说明等方法。(2)语言通俗、口语化程度很高,平易近人,明白晓畅。学生:老师,这段文字分三个类别说明,即意译、音译和译音,作者用具体实例加以证明,下面的例子和这三方面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老师:从下文的叙述来看,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可从一些关键字眼上看出。探究精微“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何谓“外来语”?[明确]外来语也叫外来词或借词,即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语。汉语的外来语一般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把别种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词就是音译词,如咖啡、沙发、苏达。利用汉语构词方式,把别种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概念介绍过来的词就是意译词,如:电话、发动机、铁路等。若再细分,音译词中还有一部分是译音加表意的词,如卡片、芭蕾舞,这些称为译音词。精段咀华(本部分的第9段)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像前边分析《战国策》那一希文字的时候已经进过的,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这里再举几个人体方面的例子:“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面”变成了“脸”(原来指颊),“足”变成“脚”(原来指小腿)。这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管脚叫“脚板、脚丫子”,这又是多音化了。动词的例子: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形容词的例子:古代的“善”,现代叫“好”;古代的“恶”,现代叫“坏”;古代的“甘”,现代叫“甜”;古代的“辛”现代叫“辣”。评析:这一段是紧承上文“词义也会弱化”这一观点进一步说明,它是从另一角度即“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这一方面说明,具体分两个方面,一是单音词变成多音词;二是一个单音词换成另一个单音词。这里所举的例子再次回应前面举的具体例子,使全文融会贯通,文脉一致。从名词到动词,各方面举例,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说明具体、明了。[请你思考]第8段中的重要观点“词义也会弱化”,这里的弱化与前面的词意缩小中的“缩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举的那段文字中,有“弱化”和“缩小”的例子吗?提醒:“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缩小”表范围由大到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公”的词意在缩小,在古代,“公”用来表爵位,表尊称等意思,现代汉语不用或用的很少了;“私”则属于词义的扩大,现代汉语的“私”没有“偏爱”的意思;“甚”的词义在弱化,“君美甚”句中的“甚”表示程度很高,由“太”、“非常”等意思语气也很强,而现代汉语中说“甚美”也还有“很”的意思,但语气却弱多了。小结:本部分为全文的重要段落,它着重说明了语汇变化的问题,分类从几方面具体介绍,大量举例,形象具体。阅读第三部分本部分内容紧承上一部分,它接着从语言、语法两方面再次讲述语言演变的规律。[学法导航]关键提示: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层次清晰,学习时需要复述每一段内容,找出要点,明确思路,理解具体的例子。同步评估(1)文中讲到语法的变化时,从几方面说明?[明确]从两方面说明,古代特有的语序;现代独有的格式。(2)文中讲到语音的变化时,从哪几方面说明的?345[明确]从三方面说明,古代押韵的,现代不押韵了;古平仄相调的,现代不相调了;不少形声字的声旁现代不表音了。(3)第二段中有一段话: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