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0151223-最终说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科教及康复功能区建设项目设计说明第一章项目概况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科教及康复功能区建设项目位于合肥市新站区萧城路与扶疏路交叉口东南。基地西侧、南侧地块为已建高层居住小区,北侧为规划中的商住混合用地,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用地。现状场地较为平整,用地条件良好。项目规划内容包括康复中心功能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5603平方米,容积率2.42,总建筑面积13141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041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康复中心共设计床位840床,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共设计学生公寓216间,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共设计公寓308套。第二章设计理念1、坚持城市设计的思想立足城市视野,将院区打造成城市发展的形象窗口。在萧城路与扶疏路营造一个积极的城市空间,以展示院区形象,创造城市的展示空间。2、植入三个特色空间,创造园林化绿色院区结合功能布局,院区设计三个功能区块。对应功能区块,植入三个特色空间,分别为西侧的阳光空间,中间的康复休憩园林空间,东侧的运动空间。绿化景观布置在特色空间之中,自然环境在建筑内外延续,和谐共生。3、功能合理、流线清晰院区设计康复中心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三大功能区块,各功能空间分区明确,流线便捷清晰。其中,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分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大楼与会议中心。4、以人为本,营造绿色院区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下沉式庭院、太阳能热水系统,遮阳系统,海绵城市均体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5、造型新颖、现代建筑主楼形象整体性强、简洁、新颖,细节处理丰富,体现建筑的科技性和精确度。从构图上看,主楼设计成船的形状,寓意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扬帆起航,开创新篇章。第三章规划布局一、规划结构基于对用地环境的分析,规划由西至东依次设置康复中心功能区、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形成“一心两翼,三区独立”的规划格局。二、空间规划空间规划分为外部空间规划、内部空间规划两个层面。1、外部空间为留给城市足够的外部空间,在萧城路与扶疏路交叉口布置开敞的阳光空间。同时,公寓靠南设计以留出足够空间布置运动场地。2、内部空间通过建筑的布局组合创造整个院区的中心景观空间。三、功能布局康复中心功能区位于基地西侧,强化康复中心与已建院区间的联系。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位于院区正中央,主体建筑退让城市道路35米设计广场空间以缓解人流压力。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位于地块东南角,为整个院区最为安静、私密的区域。四、出入口设计康复中心功能区主入口位于萧城路,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区与教职工及倒班公寓区主入口均沿扶疏路布置。五、动态交通规划交通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系统。院区道路采用外环路网,地面停车及车库出入口均布置在外环路网外部,人行系统布置在外环内部。通过各个出入口的分开设置,实现了各种流线的分流与引导。六、静态交通规划机动车停车采用地面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外环道路设计绿化停车位,方便就诊患者。地下车库出入口设在入口附近,车辆快捷入库,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院区地上绿化停车共159辆,地下车库停车741辆。七、景观绿化院区共设计三个景观区,由西至东分别为阳光景观区,康复疗养园林景观区,运动景观区。康复疗养园林景观区位于整个院区中心,通过微地形设计起伏的绿丘景观系统,绿树掩映下分外亲切自然。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同时为医技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生态氧吧之中。八、经济技术指标第四章单体建筑设计一、康复中心功能区康复中心共24层,建筑面积为45500平方米,设计床位840床。按照《康复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规范设计。1、平面设计主入口面向西侧萧城路,入口处设置四层通高门厅,宽敞明亮、绿色阳光,给人轻松、健康的第一印象。(1)、一层大厅北侧设扶梯两部。康复休养区电梯厅位于大厅南侧,正对大厅设咖啡吧。建筑南侧设餐厅及厨房。洁物及工作人员入口位于建筑东侧,设2部洁梯,可通过电梯直达各层康复区域。污物出口位于建筑西北角,设电梯一部,供污物垂直方向运输。(2)、二层正对扶梯为康复检验科,康复医技位于检验科南侧。康复休养电梯厅正对功能检查科。(3)、三层、四层主要功能为老年康复区及术后康复训练,对常见老年性疾病形成的功能障碍给予科学的治疗和训练。后勤办公位于三层及四层东侧,为康复中心的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4)、五层-二十四层康复休养护理单元,每层设42床。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康复区域、医护工作区域、办公区域相对独立,护士站位于中心。护士站后方为病人开敞活动区域,病人可在此就餐、活动。康复房间基本朝南,每个病房均有康复阳台。2、剖面设计一层层高4.8米,二层-四层层高4.2米,五至二十四层层高3.9米,总高度95.4米。二、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区结合功能需求,方案将科研教学与会议中心独立设置,两者间通过水平向的飘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飘板下的架空空间恰好形成从主入口至中心绿地的视觉通廊,在丰富院区景观的同时扩大了入口广场。(一)、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中心22层,建筑面积为33100平方米。1、平面设计(1)、一层主入口朝北,入口为两层通高大厅,大厅东边北侧为主电梯厅,共设6部电梯。大厅内设咖啡、休息、超市干洗等功能。西侧为厨房区域。(2)、二层、三层分别为学生食堂及教职工食堂,西侧为厨房,东侧为就餐区域,靠南侧分设卡座及包厢。(3)、四层为学生活动区域,设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等功能。(4)、五至八层为教学区,每层南侧设6个教室,北侧设2个多媒体教室。(5)、九层为图书馆,藏书库位于建筑北侧,阅览室及开架阅览位于南侧。(6)、十至十二层设置7个实验室。(7)、十三、十四层为办公区,走道南侧为办公室,北侧为会议室。(8)、十五层至二十二层为学生公寓,南北向布置,共设计公寓216间,每层27间。2、剖面设计一层层高4.8米,二层-四层层高4.2米,五至二十二层层高3.9米,总高度87.6米。(二)、会议中心建筑三层高,建筑面积为2067平方米。1、平面设计门厅面向主入口设置,清晰醒目。一、二层各设200人阶梯教室及五个会议室,三层为400人报告厅,可满足整个医院学术交流的日常使用。2、剖面设计一层层高4.8米,二层层高4.8米,三层层高6米,总高度15.6米。三、教职工及倒班公寓教职工及倒班公寓位于院区东南,24层,建筑面积29750平方米,共设计公寓308套。1、平面设计一层设超市、活动室、健身房、洗衣房等功能空间,二层为餐饮服务区,内设公共餐饮区、特色包厢以及休闲咖啡座。三至二十四层为住宿区,户型设计分单人间、一室一厅、两室两厅、三室两厅四个形式,面积分别为30、50、75、95平方米。其中,单人间66套,一室一厅66套,两室两厅154套,三室两厅22套。2、剖面设计一层层高4.8米,二层层高4.2米,三层至二十四层高3.3米,总高度81.6米。四、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21000平方米。设计停车位741个,充电桩90个。地下车库层高为3.8米。地下一层设计整体地下室,水泵房、制冷机房、变配电等设备用房均设在主楼下方,节约投资。五、造型设计建筑采用柔和的弧线和横向线条构图,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特征。暖色石材墙面,与玻璃、与钢等材料形成独特的立面肌理,温暖、精致。主楼与裙房高低错落,空间丰富,形象灵动。第五章绿色建筑设计一、设计目标本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公共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要求;依据《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规定,该项目执行安徽省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二、设计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2-2011)《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安徽省《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本工程业主提供的资料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三、技术措施1、节地与室外环境本项目在设计工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不对周边建筑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避免幕墙光污染;幕墙建筑的设计与选材合理,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18091的要求;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本项目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合肥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地面绿化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方式;地上停车位采用植草铺砖,条件容许时,覆土高度超过1米区域采用渗透铺砖,尽量增大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本项目地下层作为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餐厅以及人防等功能使用,地下室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比345%,充分开发利用了地下空间。2、节能与能源利用本项目为大型公建,按《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设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标准的规定;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照明功率密度指标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的要求;项目设计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部分热水需求;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本项目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6规定的6级要求;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本项目在方案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本项目所有用水部位均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收集利用场地内屋面与道路雨水,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利用等配套设施,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收集的雨水;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绿地中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本项目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标GB18580~18587和GB6566要求;不适用国家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建筑造型简约,尽量减少装饰性构件的使用,节约材料;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在保证安全和不污环境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5、室内环境质量采用集中空调的位置,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新风量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朝向有利于夏季和过度季节自然通风;建筑单体采用诱导气流方式,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在不同区域的通风效果。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自然通风系统设计方案;在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地下室设置CO浓度检测系统,且与排风系统相联动,地上人员密集场所设置CO2浓度检测系统,且与新风系统相联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地下室一层设计了光诱导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光,改善地下室采光效果,且节约能源;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计有无障碍设施,满足规范要求。6、运营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梯级用水原则,制定节水方案;采用分类的计量与收费;建立物业内部的节水管理机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