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5、教学评价4、教学过程3、教法设计2、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说课二、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内容•3、教学目标设计•4、教学重难点设计•重点: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及风带•的风向。•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画图、联想、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激疑导趣2、教学过程(1)、【激疑导趣】•案例: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风战”。根据日本军事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日本“动员”学生制作“气球风船”,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从高空放出(日本领土大部分在30—45°N),两三天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防不胜防。美国政府莫明其妙,为捉拿纵火“怪客”,曾派大批妇女去森林里昼夜监护。•思考:日本的气球是如何飘到美国的?•设计意图:此案例结合了新课知识,刺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2)、【设疑导读】•回顾旧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并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抛出问题:如果把小型的热力环流放大,这样大•范围的热力环流会不会发生呢?•预期目标:通过温故知新,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低低低高高高S′A′N′赤道南极北极(3)、【启思乐动】•把学生前后两桌分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三个探究任务。•探究一:提出假设条件一: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永远直射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南极北极单圈环流赤道赤道探究二: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探究二: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假设条件二:①地球自转;②太阳永远直射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与学生一起画三圈环流图,并适时点拨。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三圈环流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同时画出气压带和风带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北信风带极地高压带探究二: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小结:•七个气压带---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六个风带---南北对称•至此,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在此得以突破。探究三: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假设三:如果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地球表面均匀,那么气压带和风带还是会不动吗?还是发生什么变化?•动画演示先前的试验,请学生只需看赤道上升气流的位置移动•再读图2-33,观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示意图,解释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原理•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前面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加热冷却低低低高高高S′A′N′冷却赤道南极北极23°26´N23°26´S66°34´S66°34´N0°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3)、【启思乐动】•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预期目标:通过假设一步一步逼近实际的大气运动,这样做可以化繁为简,并教给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至此,本节课第二个难点在此得以突破。(4)、【概括升华】在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小结”后,我再出示板书以供参考。教学手段:合作探究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五、教学评价设计:•1.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图2-5)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图2-5•A.①极地高气压带•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C.③东北信风带•D.④多雨带五、教学评价设计:•2.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2-12•(1)由于的季节移动,导致和•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季移,冬季移。•(2)图中北半球节气:•ABC•(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甲是乙是。。。。。。。。。。。。甲C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乙A。。。。。。。。。。。。。。。。。。。。。。。。。。。。。。气压带风带图2-1222•下节课预习问题:假设条件,“地球表面不均匀”的话,这时候气压带和风带还会是一条条完整的带状吗?请同学课后思考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板书设计地球不自转地球不公转地表均匀高低维度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单圈环流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