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AutomaticControl)学时:51/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闭卷考试(70%)教材:王建辉,顾树生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王敏,秦肖臻编。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王划一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3第一讲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明确什么叫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了解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1.3控制系统的分类: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1.4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1.5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明确研究和设计一个控制系统的方法31.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外,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宇航、机器人控制、导弹制导及核动力等高新技术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更具特别重要的作用。锅炉设备的压力和温度自动保持恒定数控机床按照预定的程序自动地切削工件导弹发射与制导系统,自动地使导弹攻击敌方目标无人驾驶飞机按照预定航迹自动升降和飞行人造卫星准确地进入预定轨道运行并回收不仅如此,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现在已扩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它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中,特别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有传热设备控制,反应器控制,流体输送设备控制,精馏塔控制等。自动控制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安川公司娱乐机械狗日本SONY公司人形跳舞机器人6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控制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它是控制对象以及参与实现其被控制量自动控制的装置或元部件的组合,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包括三种机构:测量机构、比较机构、执行机构。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组成是多种多样的,其结构有简单也有复杂。它可以只控制一个物理量,也可以控制多个物理量甚至一个企业机构的全部生产和管理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工程系统,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或经济系统。7人在控制过程中起三个作用:(1)观测:用眼睛去观测恒温箱中的温度计指示值(被控量);(2)比较与决策:人脑把观测得到的数据与要求的温度(给定值)相比较,得到温度偏差的大小和方向;(3)执行:根据偏差大小和方向调节调压器,控制加热电阻丝的电流以调节温度回复到要求的温度。通俗地说,自动控制就是使被控对象按照我们预定的方式工作;控制系统是能够提供预期响应的系统。人工控制恒温箱温度控制的实质:检测偏差和纠正偏差人工控制流程手臂,手人眼输入信号大脑人眼输出信号9自动控制恒温箱温度9控制过程:(1)恒温箱的温度由热电偶转换为对应的电压u2;(2)恒温箱期望温度由电压u1给定,并与实际电压u2比较得到电压偏差信号△u=u1-u2;(3)电压偏差信号经电压、功率放大后,用以驱动执行电机,并通过传动机构拖动调压器动触头。当温度偏高时,动触头向减小电流的方向运动,反之加大电流,直到温度达到给定值为止,此时,偏差△u=0,电机停止转动。自动控制恒温箱温度自动控制恒温箱流程11控制系统的基本术语(1)被控量:指被控对象中要求保持给定值、要按给定规律变化的物理量,位于系统输出端,又称输出量、输出信号。(2)给定值:使系统输出量应达到的数值,位于系统输入端,又称输入量、输入信号。(3)反馈信号:输出量(全部或一部分)通过测量装置返回系统的输入端,使之与输入量进行比较,产生偏差(给定信号与返回的输出信号之差)信号。输出量的返回过程称为反馈。返回的全部或部分输出信号称为反馈信号。(4)扰动:是一种对自动控制系统输出量起反作用的信号,如电源电压的波动、环境温度的变化。12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检测输出量(被控制量)的实际值;(2)将输出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进行比较得出偏差;(3)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差,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13开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只受控于控制作用,而对控制作用不能反施任何影响的控制方式。也就是说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控制方式•开环控制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缺点:不能自动修正被控制量的偏离,未知扰动对控制精度影响较大,抗干扰能力差14•闭环控制闭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与控制作用之间存在着负反馈的控制方式。就是将系统的被控变量反馈到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相比较,产生一个误差信号加到控制器上使输出改变,从而减少系统误差,到达实现精确控制的目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控制能力的闭环系统。优点:具有自动补偿由于系统内部和外部干扰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偏差)的能力,因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精度。缺点:系统参数应适当选择,否则可能不能正常工作,出现振荡,甚至发散。15比较以上两种控制方式由于开环控制的特点是控制装置只按照给定的输入信号对被控制量进行单向控制,而不对控制量进行测量并反向影响控制作用。这样,当炉温偏离希望值时,开关K的接通或断开时间不会相应改变。因此,开环控制不具有修正由于扰动(使被控制量偏离希望值的因素)而出现的被控制量与希望值之间偏差的能力,即抗干扰能力差。在闭环控制中,被控量一般是由测量装置检测并反馈到输入端,然后由比较装置将它与输入信号综合得到偏差(误差),有时,测量与综合作用是由一个装置完成的,如水银温度计。由于采用了接触式水银温度计,可以不断对炉温进行测量和比较,根据炉温的实际偏差进行控制,提高了控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16是开环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方式。它是在闭环控制回路的基础上,附加一个输入信号或扰动信号的顺馈通路,用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顺馈通路通常由对输入信号的补偿器或对扰动信号的补偿器组成。优点:具有很高的控制精度,可以抑制几乎所有的可量测扰动缺点:补偿器的参数要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控制17方框图的概念方框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分别用方框表示信号线方框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接用带箭头的信号线表示输入信号进入方框的信号输出信号离开方框的信号信号线方框信号线输入信号输出信号18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输入量:加在电阻丝两端的电压被控制对象:炉子被控制量(输出量):炉温控制装置:开关K和电热丝,对被控制量起控制作用。控制器控制对象执行信号参考输入ray被控变量19闭环控制的电加热炉方框图控制器控制对象执行信号参考输入ray被控变量误差信号c反馈环节反馈信号b-+输入量:加在电阻丝两端的电压被控制对象:炉子被控制量(输出量):炉温控制装置:偏差电压经放大驱动伺服电机带动自耦变压器的滑动端。反馈环节:热电偶把检测到的炉温转换成电压放大与串联补偿控制对象参考输入比较元件被控量被控变量偏差信号测量元件反馈信号-+执行元件扰动信号功率放大-+反馈补偿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名词术语和定义典型功能框图给定环节:系统输入比较环节:计算偏差量中间环节:放大环节和校正环节执行机构: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控制对象:控制的设备或过程检测装置:反馈环节控制器:比较+中间+执行环节211.2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已臻成熟的学科,又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从1868年马克斯威尔(J.C.Maxwell)提出低阶系统稳定性判据至今一百多年里,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或古典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大系统控制兴起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智能控制发展阶段。22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等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装备,进一步促进和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1868年,马克斯威尔(J.C.Maxwell)提出了低阶系统的稳定性代数判据。1875年和1896年,数学家劳斯(Routh)和赫尔威茨(Hurwitz)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高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即Routh和Hurwitz判据。二战期间(1938-1945年)奈奎斯特(H.Nyquist)提出了频率响应理论。1948年,伊万斯(W.R.Evans)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形成了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要方法的经典控制理论。23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特征(1)主要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的研究,即用于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分析与综合;(2)只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反馈控制系统;(3)只讨论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对系统的外部描述方法。基本方法:根轨迹法,频率法,PID调节器(频域)反馈控制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控制方式,引入反馈信号后,系统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干扰的响应变得十分灵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精度。与此同时,反馈作用又带来了系统稳定性问题,正是这个曾一度困扰人们的系统稳定性问题激发了人们对反馈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控制理论是伴随着反馈控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的。24现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只注重系统的外部描述而忽视系统的内部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随着航天事业和计算机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线性代数理论和状态空间分析法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迅速发展起来。1954年贝尔曼(R.Belman)提出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提出极大值原理1960年卡尔曼(R.K.Kalman)提出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在数学工具、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不仅能提供系统的外部信息(输出量和输入量),而且还能提供系统内部状态变量的信息。它无论对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或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或多变量系统,都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基本方法:状态方程(时域)大系统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控制理论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如(1)现代频域方法以传递函数矩阵为数学模型,研究线性定常多变量系统;(2)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以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为基础,在实时辨识基础上在线确定最优控制规律;(3)鲁棒控制方法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其它性能基础上,设计不变的鲁棒控制器,以处理数学模型的不确定性。2526随着控制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从个别小系统的控制,发展到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从传统的工程控制领域推广到包括经济管理、生物工程、能源、运输、环境等大型系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大系统理论是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理论,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大系统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开创性阶段。智能控制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控制上的应用。智能控制的概念和原理主要是针对被控对象、环境、控制目标或任务的复杂性提出来的,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被控对象的复杂性体现为:模型的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分布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动态突变,多时间标度,复杂的信息模式,庞大的数据量,以及严格的特性指标等。智能控制是驱动智能机器自主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2728智能控制是从“仿人”的概念出发的。其方法包括学习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