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读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摘要: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改革开放伊始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深刻分析“文革”发生的体制根源,全面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思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具体途径、目的和意义做出系统阐述。三十多年来,在其思想指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取得不容忽视的成就,但是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必须坚持《改革》的精神,以全面的眼光、深化的谋略和改革的气魄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一个颇受人们关注、争议不断的话题。而政治改革之所以备受关注,既因为它本身就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解决当今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必须深入推进的艰巨任务。回顾三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追溯源头,就必须提到邓小平以及这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是在1980年8月1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改革》)的重要讲话,《改革》一文对当时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剖析,明确指出当时制约经济改革的核心政治问题,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观点,进而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描绘了蓝图,拉开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一、《改革》的时代背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酝酿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生命力的指导思想更是要立足于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要领会《改革》的内容和精神,就必须全面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数党内外领导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四人帮”专权跋扈,国家各方面事业近乎瘫痪停滞。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才终于结束。紧接着,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之后,党中央全面总结了“文革”和建国30多年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是几次重大失误的主要“病根”所在。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体制的这些弊端,过去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还可能重新出现。所以,党中央即着手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也是邓小平一生的心愿。从1980到1987年,邓小平在公开讲话中共76次提到政改,其中最为集中的是在1980到1986年,而《改革》正是承前启后,拉开改革序幕的标志性讲话。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当时的政治与干部状况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政治的结构安排同政府新的功能需要高度不协调。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建设顺利推进,就必须将政2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另外,“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人们对自由、民主的呼声非常强烈。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改革》内容解读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读这篇《改革》,犹让人感触颇深。在讲话中,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我国领导体制的历史和现状,深刻阐明了我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紧迫性、目的、基本内容以及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和方法。从内容上看,这篇讲话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和交接班问题而进行的国务院负责人人选的调整。这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范围内的工作,以及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第二部分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经济上,要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健全社会法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第三部分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并分别说了这些现象的表现和危害。第四部分指出要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绝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第五部分是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正在考虑逐步进行的重大改革。包括中央将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真正设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以及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改革》的时代意义三十多年来,在《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围绕完善民主制度、依3法治国、党政关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机构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稳妥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在《改革》的指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改革方案逐步细化,一系列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机构和章程等及时出台。其次,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伟大创举。邓小平以身作则,并以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渐进地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最终将其写入宪法。另一项重要意义是完善了权力监督制度。《改革》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有群众监督干部,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体制进行了有力的改革,不仅建立和完善对干部的考试、考核、奖惩、轮换、退休、罢免等一整套制度,而且重新设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增加了有效渠道。四、《改革》对今日中国的启发《改革》发表三十多年来,这些政治改革有些已经完成,有些仍在进行,有些还远没有达到邓小平同志同时所提出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差距、诚信缺失、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就会严重的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共产党执政要警惕的最大危险。全党已经认识到改革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赋”就是改革的方法,而且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权力来自于民众,让权力为民众服务。既是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有了人民的支持,有了群众基础,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口号,在政治改革方面,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各方面改革都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任务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艰难,因此一定要有全面的眼光、深化的谋略和改革的气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讲话的最后说:“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一定可以做到的。”追随着他的指引,思考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责任也有信心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历史重任,把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带领全国人民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