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附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于: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它们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再次,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取得的新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基础。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辩证法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及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进展、新成果。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当代实用性在于: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却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巨大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远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伟大的理论武器。这突出表现在:其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的把握仍然是成立的,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反而是这个总趋势的一个证明;其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阐释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等的论述,充满了许多真知灼见,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很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在,与我们同行。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就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它的阶级性。西方有学者打着“价值中立”的幌子以此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他们主张,真正的科学是“价值中立”的,是一种纯客观的研究,不应该具有阶级性和党派性,有了阶级性和党派性只会造成偏见,不可能形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只是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革命理论,而不是科学理论。这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歪曲。第一,当代的科学哲学(其中尤其是库恩的“科学家共同体”思想、范式理论)和解释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所谓的纯客观、“价值中立”的科学研究,只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说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实际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针对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家凭借“价值中立”的旗号以科学家自居的假象,一针见血地批判了这些主流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它们“纯客观、价值中立”式的研究背后,恰恰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和完美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固然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但其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依据科学的方法和透彻的、严谨的理论研究所得出的伟大成果。它根据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特点等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它与那些职业革命活动家所创建的鼓动性的革命理论以及某些具有宗教信仰性质的密谋运动的宗派纲领,有着原则上的根本区别。第三,这种观点实则渊源于一种更深层且历史久远的观点,即事实和价值的二分,即从一种客观事实中无法推理出价值判断。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批判性,这就决定了它不承认有任何“最终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正因此,恩格斯特别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亲身这样做。经典的例子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必须粉碎所有的国家机器。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工人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利用自己的国家机器来粉碎一切反革命活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共产党宣言》的那个认识已经完全不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所以,在1895年《共产党宣言》的新序言中,恩格斯坦率地承认了这个错误。所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刻牢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判断说明题)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这种观点不正确。虽然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做了最主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但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挚友在共同的革命实践和相互的思想交流中协力完成的。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传播和发展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没有恩格斯,同样没有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创造。这种观点不科学。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一些天才创造。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产物,时代的发展在呼唤这种科学理论诞生的同时,也为这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没有这些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3、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这种观点不全面。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属性,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讳言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解放的目的、性质、策略和条件,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指南。但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一致的,因为不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总会有新的无产阶级存在,谈不上无产阶级的根本解放;但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首要地是实现现有无产阶级的解放,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消除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人民出版社,1995。)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分析如下:①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既然已经进入这一时期,也必然会面临大量新的矛盾:如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速度和效益、希望与压力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②中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存在的矛盾就更加尖锐、更加突出,这是中国面临的矛盾的特殊性。③我们要在承认矛盾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预见矛盾的发展态势,合理调整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不同方面,以防出现严重经济社会问题。我们并非不讲速度、不讲增长,而是要更好地坚持有效益的速度,更加注重实现速度、效益、结构、质量等的统一,从而避免像一些国家、地区那样,在这一时期曾经因举措失当而造成的经济徘徊和社会动荡。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