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语言学概述作者:陈黎红,CHENLi-hong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年,卷(期):2005,23(4)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9972.陈原语言学论著1996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4.田建国社会语言学及应用1999(04)5.武建国.庞人骐社会语言学及其诸邻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1999(04)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刘娜娜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2009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它促进了文化沟通,但也形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别文化之间的异同,发现问题并且找出解决的途径。语言和反映文化和建构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连。没有理解文化背景或者交流情境,我们很难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大量的研究已经足以表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但从跨文化视角、系统地阐释文化对禁忌语影响的文献近乎阙如。本文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为基本骨架,结合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的概念和思想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差异,探讨提高应用禁忌语的跨文化能力的策略。禁忌语是指社会中认为某些对自身有伤害的行为。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忌讳和限制。中西文化都忌讳性,死亡,宗教,迷信等语言,但它们遵循着不同的文化规范。中国文化倾向于鼓励消极地使用禁忌语,而西方文化偏好积极地运用禁忌语;两种禁忌语的使用起源于迥异的宗教背景。全球化时代,应用禁忌语的跨文化能力包括开放的态度、跨文化/全球思维、欣赏/消化差异、辨别/容忍暧昧性,以及悬置判断等品格。认知—行为的管理、提问、自我揭示和含糊等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策略。2.学位论文李云捷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恭维语应答的变异2007恭维语是对谈话对方的积极评价,因此被称为“社会的润滑剂”。近年来恭维语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不断变革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汉语中传统的语言使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本文就这一变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恭维语应答总体趋势如何?2.男性与女性的恭维语应答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3.不同年龄群体的恭维语应答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本次调查以同一职业背景的石家庄铁路工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搜集资料进行;进而从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汉语恭维语应答策略总体分布与传统模式不同,恭维语应答策略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体间存在系统变异:1.汉语恭维语应答中的接受多于拒绝,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显性接受。2.女性年龄越小越倾向于显性接受,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显性拒绝和回避。3、男性的隐性接受尤为突出甚至超过了女性。本次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礼貌变化的影响;在实践方面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以及被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和以前有关恭维语应答的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的本次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及数据的收集。第四章研究结果和讨论,包括恭维语应答与年龄与性别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这一研究结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3.期刊论文孙咏梅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2007,24(2)互动社会语言学把多样性的研究置于日常话语中,并通过对话语及其背景因素的详尽分析,了解其中折射的当地信仰和价值体系的信息,弥合了跨文化交际的宏观研究和话语分析的微观研究之间的研究裂隙.本文先对跨文化交际和话语分析的研究理念作简要评述,然后分析把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的必要性,最后介绍互动社会语言学对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有效整合及整合的具体方法.4.期刊论文孙宇.王天昊《阿凡达》人物会话的社会语言学解读-电影文学2010,(14)阿凡达是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辉煌巨制.影片制作精良,拍摄华丽,情节扣人心弦,除综合人文、科学、经济、政治以及艺术等多种元素外,其人物会话也特色鲜明.本文拟以社会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职业、阶层、教育背景等角度分析该片人物会话,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现在作为文化与社会因素的集大成者的电影艺术中,语言、文化与社会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5.学位论文李丹论语言的性别差异2008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部分,即它的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语言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其中与社会因素相关的语言变异就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变异、变体、语言使用习惯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变异、变体及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别。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发展成为本学科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独立分支。语言性别差异的产生,除了谁都无法否认的生理原因外,还受到更为复杂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是社会语言学性别差异研究在过去的四十年发展过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本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重点介绍社会语言学这一领域研究所使用的相关术语,区分两个“性别”概念以及社会语言学性别差异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性别差异研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各国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以及各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让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正文的第一章介绍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背景,即其他学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新语法学家和人类学家已就这一现象发表过大量的作品。他们的研究重点针对于发音、词汇、禁忌语等语言现象,阐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男女用语差异现象,并大都强行规定了女性应该怎样使用语言,并对违背常规的女性表现出不满和不屑。但实际上,新语法学家的研究并未对这些对女性的成见给予证实,而这些成见大部分只不过是女性长期受压迫这一现象在语言上的表现。而人类学家的研究基本上局限在远离大都市的偏远原始地区,由此产生的理论并不十分可靠。正文的第二章介绍社会语言学在这领域研究的成果,即男女用语性别差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依据。由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在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主体。在拉波夫范式的引导下,变异研究成果累累。语言变项从语音扩展到语法、词汇、惯用语、语体等;研究对象从最初偏重于劳工阶级和少数民族发展到今日,性别之间的语言差异成为热门话题。米尔罗伊认为,在比较封闭的社会里,以个人的社会网络作为考察语言变异的社会单位更为合宜。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学说分析也表明男女在话轮转换、对话模式以及礼貌原则的应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社会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语言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在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多样性的一面,不易在学科内部产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理论指导模式,但也正由于其理论的多样性,社会语言学研究才可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文的第三章从两层面介绍这种性别差异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在语言层面上,性别差异预示着语言变化的到来。语言变化发生在语言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当专属于某一团体的语言形式被社会其他团体采用时,语言变化便发生了。因此,由于社会团体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变异现象必定伴随着某些语言形式的起落。在社会层面上,由于男女交际模式的差异,在与异性交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某些消息的“错误传达”,而这些“错误传达”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女孩往往在课堂上处于劣势,得不到老师足够的重视,而这一切都源于男女双方不同的交流模式。结论部分强调性别差异研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社会层面的差异保持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九十年代以来,语言学习过程中社会语言学因素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术亮点,引起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师的重视。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聊天已成为广泛为大众接受的交流手段。但研究显示,男女在网上聊天时的表现并不能验证大部分已有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由此可以初步判断现有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仅仅可以用于解释局限于真实世界中的交谈。过去的四十年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理论构建到方法转换,经过几多嬗变,几多改良。在走过了一段逐步发展完善的曲折道路之后,其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与日俱增;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日渐宽广。实际上,社会语言学研究不但存在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的分析之上,而且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同话语分析、篇章结构、交际策略、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跨文化、跨学科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6.学位论文南效锋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之比较话语分析2004该课题就中美两国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话语,尤其是主持人话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整个研究的重点是两个代表性节目——LarryKingLive和面对面.所选节目的访谈对象都是社会名流或政界要人.而具体比较则从开头和结尾(openingandclosing),语轮转换(turn-taking),以及提问(questioning)几个方面展开.课题的基本假设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相关的具体理论包括:对话分析理论,礼貌原则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权力关系理论等.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一部分大众传媒理论的内容.整个研究致力于找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的答案:电视访谈节目的话语与一般的话语是否有区别;在中美两种不同背景下,电视访谈节目的话语有哪些相似与区别;如何解释,特别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两种背景下的相似与区别.该硕士论文重点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即:两种背景下话语的区别与相似.在讨论话语的开头与结尾时,作者不但讨论了开头部分的结构与内容,还分别讨论了结尾中的过渡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有关语轮转换部分,则讨论了语轮把握(turnmanagement)和主题把握(topicmanagement);而研究提问的章节则从其功能和形式两方面展开.通过对二十六个节目脚本的认真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三个方面,中美两国的电视访谈节目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因而,论文进一步对这些相似与差异进行了归类和整理.最后,在结论部分,该论文归纳了该次研究成果,简要分析了社会文化层面的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该课题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尚未被前人所开展过.因此,该文可以说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第一手资料;同时,作者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从而吸引有造诣的研究人员关注此方面的课题.7.学位论文吴彬彬社会语言学性别模式分析2006众多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凸现出一个普遍的现象——社会语言学性别模式。赫德森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曾对此现象做过仔细的描述:在男、女性有同等机会接受标准语言形式教育的背景下,就那些对男、女性都具有社会分层意义的较稳定变项而言,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标准的那一个变异体。性(别)/声望模式是赫德森对这一现象的定义。因为此定义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流传甚广,所以本人借此定义作为论文的开端。性(别)/声望模式的定义看似合理,实际未能区别研究此现象时必须区别的几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引进了另一个定义——社会语言学性别模式,并对更改原定义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本文接下来详细阐述了这几个模糊概念的区别及其意义。其中包括性和性别,普遍声望和本地声望,公开声望和隐性声望,标准、声望、标准变异体和有声望变异体。迄今为止,社会语言学性别声望模式已经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针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地位意识论和社会网格论是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