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六)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一般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A.各种化合物B.各种有机物C.各种无机物D.各种化学元素【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是以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形式进行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内的具体存在形式在不断变化,如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转化、不同有机物间的转化,因此物质循环不是以某种具体化合物的形式进行的,而是以元素的形式进行的。【答案】D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分解者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答案】D3.(2015·长春高二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水循环D.能量流动【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答案】D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解析】物质循环指的是元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也就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答案】D5.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答案】D6.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⑥【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同时将化学能释放出来。两个主要环节: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它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在物质循环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是能量流动的终点,在物质循环中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重新归还给无机环境。【答案】B7.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燃料中的碳B.所食动物体内的碳C.食物中的碳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解析】人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都是来自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CO2来自大气。【答案】D8.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解析】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保护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答案】A9.(2015·长春高二检测)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是循环的B.物质的流动是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也是不循环的C.物质的流动是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物质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的流动是循环的【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单方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的。【答案】C10.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答案】D11.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能利用矿物质的是生产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的是分解者。【答案】C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解析】从题图中可解读出如下信息:在该生态系统中,4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代表分解者。1、2、3包含的所有种群才构成群落。分解者可以是原核生物,如细菌,也可以是真核生物的真菌或小型的动物(蚯蚓)。①代表摄食活动,②可以代表呼吸作用。【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B、C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2)H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3)K在生态系统内属于________,A是________作用。(4)泥炭、煤、石油由______________变成。(5)大量砍伐森林对________(用字母表示)有直接的影响。(6)造成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7)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8)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解析】由图示可知,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图中的H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即B、C过程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通过分解者(K)的分解作用(A)变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工厂、汽车排放的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碳在无机环境中以CO2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答案】(1)呼吸作用(2)光合作用(3)分解者分解(4)古代动植物遗体(5)H、E(6)D(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8)CO2或碳酸盐CO214.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甲乙(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__。(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甲图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答案】(1)分解者有机物(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⑤(4)B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15.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B,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4)在A1、B1试管中加入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水浴加热。(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现象: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路:本着探究性实验,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答案】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4)碘液斐林试剂(5)与B1、B2相比,A1无蓝色出现,A2出现砖红色沉淀A1、A2的颜色分别与B1、B2相同,A1出现蓝色,A2无砖红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