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12、【极化】: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状态13、【去极化】: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方向变化14、【复极化】:发生去极化或反极化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静息时极化状态的过程15、【超极化】: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方向变化16、【超射】:即反极化,电位去极化后,膜两侧电位倒转,成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称为超射17、【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18、【兴奋】:由安静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弱转变为活动加强1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0、【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21、【阈电位】: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22、【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兴奋性立即下降到零,它无论再接受多强的剌激,均不能引起它的再次兴奋,这段对任何刺激均不起反应的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23、【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或组织的兴奋性逐渐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在这段时间内要引起它的第二次兴奋,必须给予大于该组织阈值的较强刺激,这段刺激强度必须大于阈值才能引起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24、【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胞或组织的兴奋性超过正常水平,在这段时间内给予剌激强度低于阈值的较弱刺激就能够引起它再次兴奋,这段刺激强度低于阈值就能引起反应的时期称为超常期。29、【肌肉收缩能力】: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肌肉收缩能力与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各环节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有关。30、【兴奋—收缩耦联】: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31、【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给予骨骼肌一次单个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对后引起肌肉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32、【强直收缩】:指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33、【等长收缩】:肌肉两端固定,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能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34、【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明显缩短,但张力始终不变第三章1.【红细胞的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溶剂百分比2.【渗透压】: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4.【等张溶液】:能保持红细胞正常体积与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5.【悬浮稳定性】:表示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液中不易下沉的特性6.【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度。7.【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8.【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9.【红细胞凝集】:两种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粘集成团的现象。10.【生理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11.【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2.【血清】:血液发生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第四章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3.【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4.【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5.【每搏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7.【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8.【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9.【异常自身调节】: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0.【心肌收缩力】:指与前、后负荷无关的心肌本身的内在收缩特性11.【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12.【快反应细胞】:以钠通道为0期去极的心肌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及浦肯野细胞,称快反应细胞13.【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速度慢,由Ca2+a内流形成。14.【自动节律性】:细胞或组织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15.【窦性心律】:把由窦房结控制的心搏节律16.【潜在起搏点】:脏其它的自律细胞则称为潜在起搏点17.【异位起搏点】:当潜在起搏点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活动时,就完成异位起搏点18.【期前兴奋】:在实验条件下或病理情况下,心肌在其不应期之后接受到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期前兴奋19.【期前收缩】:在实验条件下或病理情况下,心肌在其不应期之后接受到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额外收缩,称为期前收缩20.【代偿间隙】: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较长的心肌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期21.【房室延搁】:心脏内兴奋传导经房室交界处时,传导速度很慢,停留时间较长的现象22.【心音】:将听诊器放置于胸壁一定部位,所听到的与心动周期同步的声音称为心音2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产生的外周阻力24.【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25.【动脉血压】: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强。26.【收缩压】:心缩期内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27.【舒张压】:心舒期内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28.【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29.【平均动脉压】:指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3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在循环系统中这种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称为。。3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内的血压32.【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33.【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34.【心血管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群第五章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2.【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层表面上的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的一种脂蛋白5.【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6.【呼吸运动】: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7.【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8.【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9.【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10.【时间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出,分别测量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又称为用力呼气量。11.【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残存在肺内的气量。12.【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13.【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14.【通气/血液比值】:(V/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左右。15.【氧容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16.【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数。17.【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的反射。18.【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第六章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3.【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同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以一定的速度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4.【化学性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5.【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弱的收缩,其意义是维持胃的形状与位置。6.【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具有防止H+对胃粘膜的直接侵蚀作用以及防止胃蛋白酶对胃粘膜本身的消化作用的一种抗损伤屏障7.【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分子量约为6万的糖蛋白,它具有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的作用8.【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道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使胃的容积增大,称为胃容受性舒张。9.【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10.【胆盐的肠-肝循环】:肝脏分泌的胆盐,绝大部分在回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后,再重新随胆汁分泌到小肠中,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11.【小肠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形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称为分节运动12.【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13.【肠胃反射】: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受到食糜剌激后,反射性引起的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反射活动第七章1.【能量代谢】: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2.【食物的热价】: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热价分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分别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4.【呼吸商RQ】: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之比。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6.【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空腹、清醒静卧、环境温度20~30℃、精神安宁)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7.【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8.【体温】:机体深部平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