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题目(六选三)参考庞小宁的《科学技术哲学概论》1.(1)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哪些?(P78-P86)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总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2)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保护责任是什么?1.论述对研究对象的识别与评定: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态伦理问题。工程师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当代工程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因此,必须扩展道德功能的领域,把道德从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道德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方面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道德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新环境。2.分析内在机理和因果关系: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共荣。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目前存在着“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争论。前者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张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后者则强调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人的一切活动都应以保持自然界的原貌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这反映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建构生态伦理中的焦点和首要课题。第一,不能将作为我们党执政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人和自然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主张等同起来,我们党关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特定的政治涵义,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的统一。而人和自然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权利。第二,不能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又是对自然界具有能动作用的物种。更重要的是,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更具有社会属性,人正是通过社会活动对自然界发挥能动作用。所以仅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据来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显然不够。第三,不能将“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从哲学上看,人和自然有对立性,也有同一性,二者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那种单纯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利的主张,将加剧人和自然的对立,实践的结果已经危及了人类的生存。所以,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同一性,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分析状态和运动转化过程: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社会保护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是其中之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伦理教育是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促进我国社会课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应以维护大众之安全、保健和福祉,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和维护施工现场的良好环境与安全为最高指导原则。其次,重视并正确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生态伦理责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形成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该论述认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工程技术活动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履行生态伦理学的最基本规范,如公平原则、清洁生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工程师应需发展和发扬可持续的职业道德,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工程师的行动一体化。所有工程师必须做到对不可再生的能源的使用应开发替代能源;通过废物最少化和再循环来促进不可再生能源的最佳利用;通过可持续管理实践,努力达到原材料和能量的最小消耗,来达到工程目标。保护自然环境,充实环保有关知识及实务经验,不从事危害生态平衡的产业。(2)规划产业时应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优先采用环保器材物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之污染。(3)爱惜自然资源,审慎开发森林、矿产及海洋资源,维护地球自然生态与景观。(4)运用科技智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天然资源之浪费,落实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5)重视水文循环规律,谨慎开发水资源,维护水源、水质、水量洁净充沛,永续使用。(6)利用先进科技,保存文化资产,与工程需求有所冲突时,应尽可能降低对文化资产的冲击。上述即为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保护责任的论述,笔者认为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培养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观和环境责任,开展环境道德建设,树立环境道德意识,是重要的,是必要的。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哪些?(P182-P189)主要提高途径?(如想象、灵感)除了课本上的三点,再加个联想那个。一、联想的含义、类型和作用1.含义联想是从一个概念想到有关的其他概念,或者从一个事物想到有关的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2.联想的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是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或概念间产生的联想。相似联想,是在具有某些方面相似的概念或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对比联想,是在具有相反特点的概念或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这三种联想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交叉存在的,善于综合运用三种联想,才能使联想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3.联想的作用,首先,广泛的联想有助于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发明目标。其次,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的途径。第三,灵活的联想是勾通发明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的重要条件。绝大部分创造灵感的闪现都离不开触发信息的迅速转移,离不开灵活的联想。(相似联想的特点相似联想不受两个事物是否接近的限制,可以在表面看来类差很大的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只要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似,即使它们其他方面差异很大,仍可以运用相似联想把它们联结起来,把一个对象的处理方法用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获得有创意的设想。(如蒙涅、赵章光、高歌的联想灵感。))主要提高途径: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可使其思维活跃,持之以恒,就会有机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例如,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就通过一个苹果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若固定的看事物,过分的依赖专家和权威,从众等等是不会有创新在里面的。要多方法,多论证,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会在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在程序设计——排序中,不光有冒泡排序法,还有选择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等多种方法,他们各有利弊。跳出老圈的,会发现新陆。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很多题目都不是用正常思维方法解出的,在我们生活中最长遇到的就是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就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1发散思维在正文的开始,就提到创造思维具有发散性。是的,发散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变换思维角度,充分发挥大脑想象力,从而产生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写个圆圈,当然他还可以是数字“0”、字母“o”、句号、太阳、满月,还有人惊讶或生气时候的眼睛等等,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发散思维,不拘于定式和传统,会有新的活力。2逆向思维逆向,反方向,即探究者沿着事物相反方向探索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值得一提的就是数学证明当中的反证法,他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从结果退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题目的难度,还有解方程的解题方法等等。3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方法是指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做梦时梦到一条环状的蛇(也有说是玩闹而连在一起的几只猴子)悟出苯的环状结构。最后,我们应该自信对待,不畏失败,不自卑当然也不能自满。还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和经验,创新思维也是需要基础的。不断地扩充自己,充实自己,结果往往就越好。结论和感想面对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发现、发展、鼓励本国国民的创造性,提高国家的创新实力,那是一个民族的新鲜的血液的体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要有创新的思想,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的国家保持年轻和活力。3.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动力机制是什么?(P235-P250)(4点)(该答案仅供参考)一举例:1)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2)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论述概念和体制目标: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论述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传统中的科学共同理论中的体制目标是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类利益;在科学共同体理论的新变化下,体制目标有了新的变化,不仅服务于人类利益,而且强调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克林顿政府把“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作为其科学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也强调“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企业越来越重视以各种方式更加直接地利用知识创新的知识产品。企业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大学与企业之间合作研究不断增加。从总体来看现代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仍然把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的获取与追求,包括知识的成果与活动过程,当作其基础与首要的目标,其次才考虑它的职业或事业性问题,尽管这方面也很重要。如此说法也符合科学研究的传统与习惯,即在和平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学术自由交流和研究者个人自主的需要,他们常常抱怨如战争时期那样的某种组织与纪律,认为那种组织与纪律是令人窒息与压抑的等等。二、论述行为规范:阐述默顿对行为规范的理论:科学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默顿对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普遍主义: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科学标准的普适性。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无私利性: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有条件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