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施梦慧学号:2014300070051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思考题第一章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1.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2.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3.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4.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2.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3.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4.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5.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第二章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其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着重于自然属性: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着重于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着重于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着重于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2.和谐社会含义: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1.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210C,年均降水量347.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2.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第三章一.水资源的含义是什么?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既简单又复杂,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能运动、可转化,其利用又受到技术、社会、环境条件的约束。广义是指地球上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狭义是指平均每年可以合理得到补充和使用的淡水量。工程上来说是指在上述可恢复的淡水中,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量。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1.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降水资源量多年平均降水深:201mm,黄河西北片422mm,西北内陆片145mm,内蒙古高原内陆片250mm;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总量:1441亿m3,黄河西北片475亿m3(33%),西北内陆片958亿m3(66.5%),内蒙古高原内陆片8亿m3(0.5%)地下水资源总量1067.1亿m3,黄河西北片:325.69亿m3,西北内陆片:694.6亿m3,内蒙古高原内陆片46.77亿m3;2.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3.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明显;4.径流的年内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而变化,水资源近40年来变化趋势,气温、降水和冰雪径流均有增加,径流的变化基本上与气候波动相一致。近5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呈现出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5.水资源利用率低。第四章一.土地荒漠化的定义是什么?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衰减等。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荒漠化主要是在自然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而加剧,但不同区域引发荒漠化的因素,即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1.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土地形成的最基本条件。地质学研究表明,末次盛冰期就已形成我国现代沙漠、沙地的基本轮廓。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广泛分布着疏松的沉积物,在风力驱动下,为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提供着丰富的沙源。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可抗拒的地球化学过程在干旱荒漠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荒漠化过程。总体上自然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起了促进或诱发作用。绿洲化与荒漠化构成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在半干旱草原地区,自然过程处于草原化过程。人为不合理利用资源是导致草原土地荒漠化经常起作用的主导因素。草原化与荒漠化构成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矛盾。荒漠草原区湿润指数在0.3-0.2之间,是介于草原与荒漠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这种过渡性表明其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2.人为因素。人口失控,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掠夺性利用资源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主要根源;治理方针存在偏差,防治错位,点面处理不当,重乔木轻灌草;土地荒漠化与农村贫困化同步;管理体制分割,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思想认识的片面性。第五章一.水质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什么?1.基本概念:水质评价或称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水质调查、监测资料与相应的水体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某一地区的水体质量进行合理划分,定出等级或类型,并按污染的性质和浓度划出不同的污染区。2.水质评价内容:水质标准河流水质评价湖泊、水库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业废水排放估计城镇生活排水估算流域排污量估算农村生活排水和面源污染估算二.西北地区水质污染的成因是什么?1.严重超出水环境承载力;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低。西北地区多年来比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动脉建设(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设施),忽视城市静脉建设(污水处理管道、污水处理设施),造成城市生态失衡,日益成为流域污染的主导因素,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3.工业废水排污量大,造纸、化工、开矿、冶炼和食品酿造等行业是污染控制重点;4.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农业污染是西北地区污染控制的最难点。第六章一.水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社会经济合理用水的同时,还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要考虑降水量,土壤状况,植被状况,气候,地形,生态环境的需水量,社会经济体系(工业,农业,生活)的需水量,外流域调水的可行性,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用水需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配,调水工程实施的难易程度。二.内陆干旱区、半干旱草原区、西北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的原则是什么?1.内陆干旱区配置原则: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要求,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原则要求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2.半干旱草原区配置原则: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mm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3.西北黄河流域区配置原则: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保护与科学调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灌区节水挖潜改造,积极推广多形式的供水工程建设;兴建支流调节水库,增强对当地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兴建区域性调水工程,增加局部地区的供水能力;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缓解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状态。第七章一.针对西北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你对开发大西北有何看法?1.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3.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4.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5.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6.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7.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止污染;8.实施少生快富得人口政策,消除贫困;9.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10.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二.你对这门课有何建议?作为一名学语言的学生,这样的课程确实和我所学的知识交集甚少。实际上,选这门课程起初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西北,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片神秘的土壤。说起西北地区,我脑海中浮现的只有干燥,荒芜,落后···但是,在老师妙趣横生的课堂中,西北对我来说已经不像当初那样陌生了。我非常喜欢老师每节课后半部分的“西北之旅”乃至“世界之旅”,喜欢听老师和我们分享自己的考察经历。精心的讲解,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情况有所了解的同时,增加了很多对西北地区的感性认知,我被这片迷人的土地深深吸引了。然而,西北地区存在的很多问题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西北地区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教育水平滞后问题、经济发展缓慢问题···对此,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希望能为西北地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希望老师可以把授课内容更好的与当代大学生相结合,与我们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对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西北地区的发展,青年的力量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