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摘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最后指出抓住中国精神,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根本。关键词:现代建筑,博物馆,中国精神,现代技术中图分类号:1背景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创立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贝聿铭,他是极少数在近30年的时光中始终保持着要表达中国精神信念的建筑师。在香山饭店中,贝聿铭认为除了庭院的布置还不错以外,建筑的尺度还是过大了,而且有些零碎,不够整体。所以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对于如何体现现代中国,现代苏州的新生活面貌的问题,并且还要融入古代苏州的生活传统文化,他提出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一等式的寓言就是:苏州+现代=苏而新,中国+现代=审而新。2.1融合,把握场所精神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它反映在建筑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内,交融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特征的关系,而和谐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各视觉元素之间的联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拥,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狮子林隔路相望(见图1)。与此厚重的历史沉淀比肩相邻,如何解决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衔接和过渡问题,是个难题。贝聿铭在整个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等相邻周围环境的关系,承袭了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运用母体莺现,协调色彩统一,保留了与临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塑造与周边环境相一2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院空间串联,由经纶廊开始将寺院空间等级由低向高逐步推进,最后到全寺院最重要的大经堂为止,形成了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空间感受。拉卜楞寺空间布局有以下特点:第一,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布局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使用要求择地自由分散建立。第二,建筑空间以封闭空间为主,充分体现厂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第三,建筑空间整体统一协调,又主次分明。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处理,划分出建筑等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第四,寺院空间通过环寺路网来组织,不刻意强调中轴线,建筑空间成连续线性分布。3.3拉卜楞寺建筑布局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寺庙建筑就其性质而言,它是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要求气氛神圣、肃穆,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中威严、神秘的宗教气氛要更加浓厚,不但讲求体现心灵自在灵性的空间与淡漠物欲的净化空间之意境,更注重当头棒喝的心灵震撼。故在建筑布局空间上多采用各种空间布局手法来强调藏传佛教的理念,如拉卜楞寺的道路大多为5m左右的窄道且贴近建筑,这样营造效果使人们在观察寺院建筑时只能仰视,强化了建筑的高大雄伟,增强了宗教氛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拉卜楞寺建筑布局没有汉地佛寺建筑明确的中轴线,而是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分散布置,不依托中轴线来强调其宗教的庄严神圣,通过对空间的细部处理,强化中心建筑空间,营造浓厚宗教氛围。如通过空间大小的对比,衬托广场空间的重要性,人们在长时间经过狭小空间,突然间过渡到豁然开朗的J“场空间,见到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对心灵产生强烈震撼,达到整个朝拜历程的最高潮。4结语拉b楞寺空间布局是藏传佛教典型的自由布局模式,与中原佛教寺院轴线布局模式有着明显区别,但同样通过各种布局空间手法来营造出寺院建筑的等级,烘托寺院的宗教氛围,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寺院是宗教思想与使用功能完美的结合,体现出高超的空间营造理念。参考文献:致的苏州民居风格。考虑到周围建筑的高度,贝聿铭还将此建筑的高度控制在4层以内,做到“不高,不大,不突出”,目的都是为了融合。博物馆不会与苏州的传统风貌比高低,而是融人古城风貌,它无论在高度,色彩,体量,风格上都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堆一座什么样的假山才能传递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贝聿铭认为,博物馆的近邻狮子林中的湖石假山已做到极致,现在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叠石高手,新馆如果再用传统的造园手法,难以达到狮子林假山的效果。所以贝聿铭必须创新,他别出心裁将传统石砌假山变成一种意向的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庭院粉墙前以石片营造了一幅匠心独具的壮观的中国山水画。设计中还有一片竹林,贝聿铭亲自爬山选树,虽然树不多,可是个个都足精品。贝聿铭审视裁好的竹林。感觉竹林的株行过于稠密,过于规整,他要求竹林重新梳理,疏密要有变化,要有自然形态,要能透过竹林隐约看到西部建筑的门洞,让游客知道对面还有展馆,而且将来人们走过竹林,还会听到清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声”。太阳的光线还能将树枝投影到墙壁上,那又是一幅以壁为纸的画。创新,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正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允满了因地制宜的睿智。进行中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时,要有创新的精神,这才是民族的进步。2.52.2地域性材料与高技术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对儿子说,就地取材,用最经济的办法做最好的文章,的确就地取材的建筑很好的强调了地域性的同时,还可以做到节约经济。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屋面上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取代了传统的灰瓦,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r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灰色,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大面积的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取代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而传统的木作构架在现代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衬托下,成为一种怀旧的装饰。这种现代几何构架与苏州占典建筑形式的组合传递着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营造和谐相融的情景。细观这一座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阚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H{优美的i维造型效果,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功能卜也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符合了功能需要(见图2)。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细节香山饭店是贝聿铭痛心疾首的败笔,但那不是他的错。这位心思缜密的建筑师在设计中精心构思,对每一条水流的流向、大小、弯曲程度都有明确的要求。每一块石头的重量、体积、叠放的位置都在他的考虑之内。他甚至对伴随天气和季节而变换的鲜花摆放数量和位置都做了详细的交代。然而,莽撞粗疏的施工毁掉了大师的匠心,他们无法体会杰作的价值恰恰蕴涵于细节之中,因而随意创新,肆意改变水流大小,任意配置不同规格的石头,结果美好的没想以惨不忍睹的过程转变为现实,贝聿铭捶胸顿足,他在饭店建成后从未前来观瞻。接手苏州博物馆的建设时,贝聿铭说过,他不放过任何细节:地面砖石-的颜色有些浅,他嘱咐要通过覆盖保护膜的方式,使色泽加深的同时,便于清洁。就连挑选红鱼时,贝聿铭也说尽量要红色的。对于细节的把握,贝聿铭觉得很重要,他说,“中国有句话,叫做精益求精,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工作态度。”因为细节决定最后的效果。3结语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为地域性设计做出了很多努力,贝聿铭说过,“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圈1苏州博物馆鸟瞰圈图2博物馆的展区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国建筑和两方建筑、伊斯兰建筑一起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独具特色,是辉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自然观的反映。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聿铭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味道。贝聿铭在香山饭店以及苏州博物馆的相关讨论里,曾经将“庭院+墙”看作是体现了中国建筑精神的特殊要素,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充分运用了这两个要素,只是形式感完全换成了现代符号而已。运用的是现代的材料、技术,传达的却是“中国味道”。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之路的根本。参考文献:[1]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2.3以人为本重创尺度建筑是为人设计的,很多传统建筑(比如皇宫、教堂、祭坛等)是高大的、雄伟的、令人震撼的,作为某种等级或者权力的象征,体现其不寻常性和重要性。但是现代的建筑美学观认为,这样的建筑是不合人性的,现代的建筑艺术作品不应该再出现这样的效果,建筑应当以人为本。这是因为原有的建筑风格中忽略了人的位置,是非人性化的,人与建筑相比,只能作为附属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建筑并不以人为中心、完全为人而服务,有时候,建筑甚至就是为了让人敬仰和震惊,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和差别。贝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牵间,并感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筑尺度,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时,可以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我想,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应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做好这点。[2]杨茂川.空间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最浓烈的苏州情怀—建筑大师贝幸铭笔下的苏州博物馆,张志伟,中华民居,2010年03期,P52-59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于2006年,设计者为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贝聿铭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出身,又在西方受了全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教导,因此在建筑创新设计的方面他的理念就显得很独特,既没有国际式的霸权感,又不会有明显的美国特征,如他设计的卢浮宫前的第2/4页金字塔被誉为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宝石,它选用的是比卢浮宫还古老的金字塔形态,但却使用新的技术和晶莹剔透的玻璃材质,巧妙地把过去和现代的距离缩到最小。这个水晶般的金字塔简洁而现代,它与古老的卢浮宫交相辉映,成了法国新的象征,也成了法国人的骄傲。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之前,贝聿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北京香山饭店的项目,在这个设计中,他初次尝试了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实践,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因此,在接手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项目之后,他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式的建筑语言。青砖、粉墙、黛瓦,这些徽派建筑中典型的色彩搭配在苏州博物馆里唱了主调。各种带有文脉性、传统性、历史性的建筑语义化身为实体的建筑构件,它们恰到好处的存在使新博物馆与姑苏城的古老传统丝丝合扣。而在建筑的选材上却选择了最适合表达现代工艺的灰色的花岗岩片,它们取代了传统的灰色青瓦出现在坡屋顶和窗框处。此外建筑的造型也已经过了贝氏独特的演绎,屋顶被设计为几何图形,有玻璃和石材两种效果相互映衬,透过玻璃屋顶,自然光得以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自然的参观流线导,同时,明亮的室内空间也会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是贝聿铭的设计特色之一,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苏州博物馆内除了光线精巧布局体现了丰富多变的艺术性外,其内部的装饰构件也成为特色之一。在贝聿铭的作品中常是以简洁而著称,然苏州博物馆内的墙体装饰,墙体上的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