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周边到全球战略形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然而在崛起过程中中国将会面对许多阻挠和挑战。一、中国当前的的周边形势早在今年的1月份,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共同发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中美关系竞争性的一面凸显,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大国关系的变动、海上争端的管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入攻坚期三大挑战。评估认为,影响去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不同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竞争性的一面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的四点原则共识,但是两国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行经济合作、战略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而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的聚焦点。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中国周边的形势。1.美国美国不是中国的邻国,但美国近几年一直在推行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根本目的就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大的美国财政困难背景下,美国要通过减支来实现财政平衡,通过对中国周边制造乱局,又不至于真的发生战争,以受中国威胁为名,把庞大的军队派驻到中国周边国家是其最终目的。对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战略意图主要有两个个方面。首先是战略意图,这主要包括两点:其一是应对中国崛起对地区乃至全球政治格局所带来的震动效应,尤其是对美国全球优势地位所带来的冲击。尽管美国对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差距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但中国实力增势之迅猛依然令美国不安。其二是确保对亚洲盟友的安全承诺真实有效。其次是经济意图,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普通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也触动了华盛顿最敏感的神经。亚洲地区与美国的经济振兴息息相关,亚洲地区的经济快车对于美国经济复兴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对华军事压力增大。二是中国的周边环境更加复杂。近期,部分与中国存有领土、领海争议的邻国借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机向中国发难,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安全和秩序。其中,中日钓鱼岛问题,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问题升级,其背后都可见到美国的身影。三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受到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受到了重大影响。以中美缅甸关系为例。自2010年底缅甸政治转型之后,尤其是在吴登盛政府执政以后,中国在缅投资遭遇一系列挫折。中缅关系迎来了新的挑战,自此进入一个微妙的调整期。这与缅甸政府外交政策“向西看”有很大关联,也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对缅甸外交施压与利诱有关。近几年内,美缅关系迅速解冻、升温,并日益成为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成就与支撑力量。有一种论调说,美国已经在战略上将中国C型包围了。C形包围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海陆并进,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印度为终点,陆地包围圈以印度为起点、中亚为终点,由海到陆形成了一个C形包围圈。2.日本当今中日关系的三个特点:第一,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认知存在争议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日方不承认这一现实,并且拒绝承认双方曾就搁置争议达成共识,中日两国没有办法就钓鱼岛领土主权认知争议问题展开对话。东海危机管理已经提上两国议事日程,今后如何防止对立升温甚至发生擦枪走火,是两国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第二,如今日本安倍政府修宪成功,日本成为了一个可以对外用兵的国家,由此对亚洲的和平带来更大的威胁,对此中国不得不提防。第三,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带来中日关系的倒退,使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受到影响,出现了“政冷经冷”的局面。尽管有日元贬值、日方在赴日签证方面提供便利等利好,中国赴日旅游人数明显增加,但是日本来华的旅游者并未出现增加。3.朝鲜半岛问题近年来,以朝鲜核武器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朝鲜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已经构成了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威胁,也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不做过多叙述。4.俄罗斯由于去年的乌克兰危机,俄罗斯遭受了西方的经济制裁。随着乌克兰东部局势重陷危机,美俄、欧俄关系再度紧张。全世界是否不得不在美俄之间选边站对?中国是否还能够保持“适度超脱”,利用战略机遇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变数。5.印度虽然中印两国目前面临许多难以突破的现实困境,但是中印关系将保持积极、稳定的发展趋势。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中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意义非凡。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时曾说过:“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亚洲之幸,世界之福。”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印关系对于亚洲繁荣稳定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影响。其二,中印两国在众多传统及非传统安全领域有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利益需求。中印两国作为两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都是“金砖国家”成员,两国不仅在气侯变化、粮食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且在维护亚太地区稳定、推动建立合理的经济秩序以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着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努力。其三,印度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保证了印度不会与其他国家结盟来对抗中国。印度并不会因为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实现其大国梦及其他的目的而一味地讨好美国甚至与其结盟,所以中印两国不会轻易走到拔刀相向的对峙局面。6.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方面。南海问题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对中国的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国一直试图搅乱南海局势,拉拢南海的相关国家与中国冲突,以此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8日接受了路透社采访。在谈到南海问题时,习近平指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中国在南海采取的有关行动,是维护自身领土主权的正当反应。对本国领土范围外的土地提出主权要求,那是扩张主义。中国从未那么做过,不应当受到怀疑和指责。在南海与中国有冲突的国家主要有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闹得最凶的是菲律宾,而实力最为强大的是越南。在应对南海问题上一方面对于领土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取得对南海的实际控制力;另外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二、全球战略形势九月,习近平主席访美。十月,习近平又访问英国。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个不包含中国的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取得实质性突破。奥巴马放出话,不能让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一)习近平主席对于当今国际形势有如下五点判断:1.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治理体制”就是世界上的事情该怎么管、如何办。在习近平看来,这种治理体制正处于数百年以来的大变局之中。过去几百年里,国际秩序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上的事多是他们说了算。但近年来,国际事务的实力天平已更加平衡。习近平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所带来的自然是治理方式的改变。习近平指出,“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也就是说,现在很多问题、很多挑战,不是一国两国所能应对得了的。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即使强大如美国也不再能凭一己之力搞定,换句话说,谁也不能独霸天下了。2.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TPP贸易协定一出,坊间便出现了“困住中国”的担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TPP所制定的贸易规则不太利于中国。谁来制定规则,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习近平在会上明确,“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便事关规则制定权。接下来,习近平连用4个“事关”来论述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他说:“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定规则、定方向”,显然,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已从“学习适应”向“改革促进”转变。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牵头筹建“亚投行”?为什么要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实,这些都是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都是在布局长远。3.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西方国家再次抛出“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毫无疑问,现在的国际秩序是在二战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战后诞生的联合国及其宪章正是现存国际秩序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有表态,中国不但不会挑战国际秩序,还是它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反观世界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南苏丹冲突,哪一个不是因为有关国家未能有效履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才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习近平表示,“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在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宣布,中国将率先组建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化解危机、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他还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通过回应世界的期待,中国也是促进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履行。4.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现在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际上的问题本应大家商量着来。但长期以来,在一些国际组织中,仍是几个国家说了算。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国拥有着超过15%的一票否决权,一些重大决策即使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也有可能被搁浅。不改革是不行了。但事实上,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阻力仍不小。2010年,IMF董事会通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表示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份额,怎奈美国国会拒绝通过,5年来原地踏步,这正是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反映。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存在的这类问题,习近平明确提出,“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显然,这一论断,既是为自己说话,更是替发展中国家出头,争取一个更公正合理的新秩序。5.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该用什么理念引领?肯定不是一家独大。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在学习中,习近平特别提出,“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种主动作为的自信与以前大不相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关于国际话题的集体学习,此前往往落到本国如何学习国外经验上。而这次学习,不仅明确了我们要怎么办,还提出要将中华文化有机地运用到全球治理当中。可以想见,随着中国更积极参与国际秩序,国际秩序中将更多地打上“和而不同”等中国的文化理念的印记。(二)对于当今国际局势,我想由ISIS组织作为切入点来简单谈谈。客观来讲ISIS是一个有抱负、无节操、战斗力惊人的伊斯兰激进共同体。这里必须还要提到伊斯兰激进史,简要说,目前全世界有16亿穆斯林,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但其中大概只有1%是极端激进主义者(其实绝大部分穆斯林是爱好和平、尊师重教的,他们甚至在战场上都不会在敌人背后开枪),而圣战这个词本身是个宗教词汇,代表穆斯林与内心邪念战斗的过程,现在却被异化为全球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说实话这一点本拉登和西方某些媒体都脱不了干系。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10世纪以来,确实有一股激进主义的暗流一直在涌动,从罕百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