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总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财政学期末复习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2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益3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3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可以先答前两个名词解释)这种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间接影响分配;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这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而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政府并没有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来遵循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2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1、财政投融资概念:是一个财政与金融有机结合的独特经济范畴。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被称为“政策性金融”。2、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整作用。(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既可以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以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本为公共投资筹集资金。(5)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六章转移性支出1、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粮棉油价格、平抑物价等补贴、肉食价格等)和企业亏损补贴(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不列为财政支出)两类2、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3、税收支出: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泛指那些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的特殊减免条款项目构成的“税收支出体系”。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1、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2、简述: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是,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以政府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影响其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nonsense……看情况3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产品价值构成看就是产品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第八章税收原理1、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只有法律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国家的课税对象分为所得、财产和商品三大类。3、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分为行业比例、产品比例、地区差别比例。比例税率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比例税率的特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4、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全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数额,一个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5、简述税收“三性”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律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以国家法律为依据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税收最终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用之于纳税人,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其所4缴纳的税款与其消费的公共产品中的价格并不一定是相等的。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和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税收三性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无偿征收,才能满足一般的社会公共需要。而要无偿取得财物,就必须凭借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固定性则是保证强制、无偿征收的适当限度的必然结果。6、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应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和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要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但又不是纯中性税收:从理论上讲,商品课税的税负最终是由消费者负担的,但从实际开看,税负即使不构成生产成本,也是由企业垫支的。所以政府课税以后,作为直接纳税人的企业必定想方设法的转嫁税负,这与价格浮动相关,并由产品的供求弹性决定的,不同产品的供求弹性不同,税负转嫁的条件不同,这势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增值税便失去了中性和对资源的调节作用;增值税的中性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增值税都设置2-3个税率,不同的税率就体现了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实行两档税率,其中低档税率是13%,体现了对居民基本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94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征收消费税,实行特殊调节,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负担: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的支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而是由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