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经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2.63%(GDP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为17.4%。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REV.XGRT.CN&period=0%5%10%15%20%25%30%35%40%4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一、1990-2000年平稳上升时期1992-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走向,并从巨额赤字到预算盈余,这一时期克林顿最为成功之处是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良性发展。在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即主张,美国需要同时应对预算赤字和公共投资缺口。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个预算中,克林顿为自己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我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的同时,以经济激励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以长期公共投资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以一个严肃、公平和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阻止政府消耗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私人投资。”正是在这种改善财政状况与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思路下,克林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和改革措施。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税制改革上增中有减:增税措施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新增设了36%和96%两级税率;提高了可选择性最低税的税率和免税额;永久性地延长了1990年总预算协调法案所确定的分项抵扣限额)和公司税率的提高(把所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税率提高到35%);为了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联邦政府除了对创建新企业而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外,还实施了对低收入者的减税措施,主要指扩大了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ITC)的范围。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克林顿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议事日程的前列,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科研支出、政府采购等)的倾斜促进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2001-2006年持续下降时期这一时期,小布什是高举减税大旗入主白宫的,他上任以来出台了多个减税法案,布什政府还大幅提高国防支出,奉行供应主义政策,因此许多人认为小布什重振了里根经济学。自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增长周期,2001年美国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在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的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也发生了迅速的恶化,从预算盈余骤变为赤字。2002年赤字一下子就高达159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赤字可能将一路攀升到GDP的6%,即重新回到里根时代的赤字水平。尽管小布什在竞选连任中仍重申减税政策,但他在第二任期中却不得不面临削减财政赤字的任务。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1年5月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1%,为48年来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就业率大幅上升,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运用“逢例会就加息、每次25个基点”的渐进策略,连续17次提高美元利率,到2006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5.25%,此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加息周期。三、2007-2012大幅变化的经济危机时期在从2006年8月30日至2007年9月17日长达13个月的时间内,美联储坚持维持5.25%的利率水平不变。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消费者信心下滑。2007年9月到2008年2月期间美联储连续五次降息,其中1月21日紧急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75个基点,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降幅。在货币政策频频救火的同时,美国又出台了大力度的抢险性财政政策: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008年1月29日投票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规模为14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经济刺激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规模为1010亿美元的退税计划,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纳税人将获得600美元退税,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每对夫妻将获得1200美元退税,有孩子的家庭还可额外获得每个孩子300美元的退税额。预计税收减免计划可使企业获得45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此举旨在鼓励企业在2008年购买新设备。经济刺激方案的目的是帮助美国避免陷入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衰退,因此方案中还包括暂时提高联邦房屋管理局、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以及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贷款限额。美国各界对财政刺激方案的反应以积极为主,短期财政政策的最大优势就是见效快,该刺激政策预计将向国内生产总值贡献0.75个到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一开始因为GDP的持续下滑而极速上升,改变方向而平稳下降中。四、2012年至今稳步恢复时期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史无前例、决定性的金融稳定计划,入问题资产纾困计划(TRAP)、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计划)的接管计划、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等,来缓解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打击,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巩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恢复美国金融市场信心和稳定住房部门的市场价格。这些金融稳定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复苏,避免了美国金融和经济系统的毁灭性崩溃。在2008-2009年实施初期,问题资产纾困计划和“两房”接管计划显著加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联邦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攀升。近年来,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复苏,美国的金融稳定计划基本停止了财政资金支出,进入了财政投资的资金回收阶段,甚至一些投资项目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且,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为美联储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还通过利率效应显著降低了美国财政部门的国债利息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最近几年明显上升。不过,美联储大举购买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以及美联储持有的长期债券价值可能因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出现大幅下跌,显著增加美国政府的或有负债,加剧美国主权债务的不可持续风险。未来数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复苏料将得以延续,随着TARP计划投资的资产陆续清盘、美联储资产购买计划的有序退出成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稳步下降。德国经验图2:1996-2012年德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单位:百分比)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REV.XGRT.CN&period=德国经验德国财政收入占GDP比较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自二十世纪以来,德国财政收入逐年下滑,占GDP比重逐年大幅下降,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29.72%,直至2004年降到27.57%的极低点。经济形势下降颓萎的同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德国经济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使得德国不得不改革经济财政政策。1997年欧盟通过了由德国倡议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目的是保证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保证马约的顺利实施。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财政赤字每年不得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若超过这一指标,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0.5%的罚款。该条约还规定,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家总债务不得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从2002年开始德国的财政赤字连续3年超标,而债务则从2001年起连续年超过马约规定的标准,引起各方的严重关注。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德国由于经济陷入停滞因而主动放弃欧盟为了保持稳定所拟定的统一标准,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部分国际问题观察家甚至怀疑德25.5026.0026.5027.0027.5028.0028.5029.0029.5030.00国的欧洲政策已经从以欧盟为导向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赤字和债务问题涉及到德国能否和愿否执行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问题。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继续表现出强劲势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的增长率为1.5%、2%,实际增长率约为1.7%,200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开始回升。德国经济复苏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外需求的强劲增长,这得益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国内工资成本下降导致的产品价格竞争力的提高。尽管存在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的不良影响,2004年第三季度的出口仍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数据预示2005年的德国经济将会是进一步复苏的一年。联邦德国政府则在2005年进一步增收节支,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2004年德国政府的支出份额进一步降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2005年可能下降到11.3%。这就给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使德国企业的收益有较大的增长。由于提前执行下一阶段税改计划,加上执行其它改革措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工资成本下降,企业的财政状况和赢利状况得到了改善。从德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德国的经济明显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复苏阶段,接下来的几年中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中。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经验从政府层级划分来看,在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具有横向平等关系,州以下的政府才称为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是按照州的宪法组织起来,因此模式不一。但总体来看,美国地方政府一般分为一般性地方政府和特别区两类。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有县(Counties)、自治市(Municipalities)、镇(Townships)三种基本类型。特别区有专区(Specialdistricts)、学区(Schooldistricts)两种基本类型。这些地方政府是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的多样化的需求而产生的,例如种类繁多的特别区,就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学校、消防、公园、供水、保健、公园等单一服务而出现的,这种零碎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导致了美国地方政府多如牛毛。联邦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有89,476个地方政府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