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影响国家强大的七大因素:地理环境(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适量),自然资源,经济能力,科学技术,军事力量,软实力因素(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因素)。2.3.4.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5.国际战略格局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和结构形式。国际战略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向多级过渡论)。6.我国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专属经济区相连接。我国海洋面积300万km2,争议150万km2,邻国8个,有争议的国家8个,首条海疆线与越南划定,位于北部湾。争议最大水域南海,实质是南沙问题。7.与周边国家尽量保持缓和(1)乐观3条:A、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建立多边区域合作机制C、与大部分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D、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消除或减弱(2)不容乐观5条:①美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②朝鲜半岛僵局难破③日本对我国安全潜在和现实的威胁——客观条件(见上)大国崛起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决定国家生存发展核心利益国际战略格局(静态框架)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形势(动态)④印度对我国领土侵犯和威胁⑤南海海域与诸岛争夺8.世界不安宁——和平与发展战略1.单级与多级矛盾2.能源产地的争夺3.扩散与反扩散的矛盾4.新军事变革的较量5.恐怖与反恐怖的较量6.经济领域的各种矛盾第二章1.军事思想:人们对战争、军队、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是在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述。2.古代军事思想:产生时期:夏商西周,出现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专门兵书的问世,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成熟时期:秦汉到五代体系化时期:宋到鸦片战争时期3.《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是宋代武学的必修课程。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4.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1)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崇尚道义,追求和平(3)注重谋略,力求智取(4)居安思危,未雨绸缪(5)固有的缺陷:偏重谋略,轻视技术;消极防御,不思进取;关注政治,忽视经济;重视道义,轻视功利。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创新性——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性,代表性,重要性。7.发展史:产生:1921.7-1935.1;形成:1935.1-1945.8;发展: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国防建设现代化8.主要内容:军事辩证法(体现思想特色),人民战争思想(核心),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第三章1.国防: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斗争。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2.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3.国防类型:扩张型,自卫型(中国),联盟型,中立型(瑞士)。4.现代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5.国防精神:一个国家的公民抵御外侮,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包含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6.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国防:恢复阶段(1949-1953),全面建设阶段(1953-1965),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现代化建设阶段(1977-)7.国防建设: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它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建设。组成:武装力量建设,人力动员准备,战场准备,战略物资储备,国防事业建设。8.国防建设的成就:①建立和完善了武装力量体制②铸造了一支强大、现代化合成军队③建立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⑤国防储备力量建设得到较大发展9.国防政策①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④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⑤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10.武装力量: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中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11.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第四章1.兵役法的概念:兵役法是规定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其核心是确定国家兵役制度和形式。2.制定兵役法的目的:保障军队平时的兵员补充,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祖国安全和四化建设大业的顺利进行。3.历代兵役制度夏商周:民军制秦汉:征兵制度隋唐:府兵制宋代:募兵制元明清:世袭兵役制民国初期:募兵制后期:征兵制(盛行抓兵)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志愿兵役制1955.7.30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一部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义务兵役制。1978: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1984: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一个主体两个结合)1998: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4.兵役法的主要内容:①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③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本法也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④明确省军区、地方分军区、各县市武装部为各级政府的兵役机关5.兵役法的最鲜明特点: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6.兵役法的优越性:①有利于部队兵员更新,保持兵员年轻化②有利于部队保留技术骨干,提高部队战斗力③有利于加强民兵建设,为在现代条件下开展人民战争打下基础④有利于健全预备役制度,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7、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A、服现役B、服预备役C、参加民兵组织D、高等院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8、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的原因:A、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B、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最基本形式C、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第五章1.新军事变革:以人类技术社会(时代)形态由工业社会(时代)向信息社会(时代)转型为根本动因,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以信息为“基因”,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根本目标,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2核心:把工业时代适合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部队建设成信息时代适合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部队.最终结果:使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经过高技术战争阶段转化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3.军事变革的四个要素: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编制体制,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指挥控制领域的变革(新领域的变革)。4.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使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形成体系②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③作战方法的历史演变④军队结构的空前变革⑤指挥控制领域的鼎新5.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6.信息化战争的现状:战场透明化、作战反应实时化、实施打击精确化、作战体系一体化。7.信息化战争的特征:①战争动因更趋复杂②战争概念的内涵扩大③战争目的更加有限④战争力量趋于信息化、智能化⑤战争模式将趋于体系化,精确化⑥战争持续时间短⑦战争毁伤破坏小8.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武器装备大量涌现;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作战形式将发生质的跃进。第六章1.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战略轰炸机,地地战略弹道导弹,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2.古巴导弹危机:19623.精确制导武器:精确制导武器是命中精度很高的制导武器的总称,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4.精确制导武器特点:高精度、高效能、高技术、射程远、威力大。5.精确制导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的战斗部系统准确攻击目标的军事技术。6.制导技术种类:自主式制导、遥控式制导、自动寻的制导、复合制导。7.导弹: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其战斗部打击目标的一种现代武器。组成:战斗部系统、动力系统、制导系统、弹体。8.分类:作战使命(战略导弹,战术导弹),飞行弹道特点(弹道式,有翼式),射程(近程导弹(1000km),中程导弹(1000~3000),远程导弹3000~8000),洲际导弹(8000))9.导弹武器特点: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高,重量重,体积大。10:精确制导弹药:末制导弹药,末敏弹药第七章1.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措施。2.分类(作战运用范围):战略伪装,战役伪装,战术伪装。3.伪装的技术措施:天然,迷彩,植物,人工遮障,烟幕,假目标,灯火与音响。4.角反射器:对抗雷达探测。5.现代伪装技术:遮蔽、融合、示假、规避。6.影响:造成敌人获取错误情报的重要方法;提高作战部队生存能力的重要措施;夺取作战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使作战任务和作战方法发生变化。7.隐身技术又称:低空探测技术起始时间:二战以来最早领域:军事航空方面8.发展史:探索阶段(二战-1970,U-2,SR-7)发展阶段(1970-1990,F-117A第一架真正意义隐身飞机)应用阶段(1990-今,B-2,F-22,F-35)9.隐身外形技术分类:防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防可见光探测隐身外形技术。10.防雷达探测隐身外形技术设计目标:尽可能使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更小,同时战术技术性能不受大的影响。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与雷达探测距离的4次方成正比。11.隐身结构技术:防雷达探测隐身结构技术;防可见光探测隐身结构技术;4RtkRCS防红外探测隐身结构技术:方法:屏蔽,冷却,吸收,散射防电子探测隐身结构技术:抑制目标自身的辐射防声波探测隐身结构技术。12、隐身材料技术:吸波隐身材料,透波隐身材料13.雷达隐身技术基本原理:使将各方向雷达波散射到其它方向,或将雷达波吸收掉,目标就不易被发现。关键词:散射,吸收。14、对抗隐身兵器的方法:A、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加强对隐身兵器的战场探测能力B、合理部署兵力兵器,形成稀疏的战场布局C、实施严密的战场伪装,以隐蔽对抗隐身D、针对隐身兵器的特性,研制新型的打击武器第八章1.侦察监视技术: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2.侦察监视系统:信息探测器,显示记录器,判读设备3.侦察过程:发现目标——实时传输——分析处理——形成情报——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依据4.影响侦察的基本因素:目标的特征信息,地形、地物,气象条件。5.侦察技术的分类按运载装备平台的活动空域:地面侦察,水面(下)侦察,航空侦察,航天侦察。按侦查任务范围分:战略侦查、战役侦查、战术侦查6.波长可见光:0.4-0.76红外波0.76-1000微波1mm-1m无线电波1m,距地100km-航空,100km—航天7.高技术侦察的主要特点:空间上的立体化,速度上的实时化,手段上的综合化,侦察与攻击一体化。8.电子侦察技术:利用己方的电子侦察装备去搜索,截获,破译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关键词:搜索,截获,破译9.大气窗口:能穿透大气,且能量损失较小,传输距离较远的电磁波波段称为大气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