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思想史(考试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希腊奴隶制内部极盛和外部极盛时期的伦理思想一、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伦理思想1、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善他认为,同一件事物,由于不同条件下会对人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这表明善恶是相对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也是相对的。他认为,凡是行为符合善本身,都是善的行为,就是美德。2、美德即知识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共有的东西。苏格拉底对人的善恶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的善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识。人追求的都是自以为善的东西,而决没有人追求恶。而之所以产生恶,在于知识之不足。所以要使人为善,使人得到幸福,就必须使人有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才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因此,美德必须伴随着知识。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即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3、神人相通的道德修养途径神的理智包含了真善美,神是人的幸福和善的源泉,人的行为应当以神智作为标准。道德修养以神智对人的启示为准则,是神人相通的过程。人要能够听取神的训示,就只得用超感官的方法。人通过这种神秘的“灵异”,就使人与神相通了。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不可教的,道德修养只不过把原先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中的知识。二、柏拉图:真善美统一的宗教伦理思想体系1、善的本体说他认为只有作为客观精神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不变的世界。他承认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善恶是相对的,但还存在一个不变的普遍的善,具体事物善的本源在于理念世界中的善本体,又称为善范型。善的本体是一,具体事物的善是多,它们只有分有了善的本体才成其为善。因此,柏拉图说认为,善本体不仅是道德和道德观念的来源,也是万物的本源。(1)智慧。这是最高的美德,是灵魂理智部分的表现。(2)公正。柏拉图提出应当区分个人的公正和社会的公正。(3)节制。对社会来讲,节制就是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对个人来讲,节制就是欲望服从理性,理性控制欲望的状态。(4)勇敢。对于个人来讲,就是肉体服从灵魂,肉体对于理性的命令,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要服从。2、神秘的灵魂学说柏拉图认为灵魂的性质是自动的、不朽的。灵魂由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的关系,就象御者(理智)驾驭一匹驯马(意志)和一匹劣马(情欲),关键在于理智能否控制情欲。灵魂以去除欲望和爱情的方法来摆脱肉体的束缚飞升到本体世界,达到真善美统一的道德最高境界。23、道德和政治相结合的理想国他认为国家起源是由于人类需要互相帮助,一些愿意合群来解决各自需要的人,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即是国家。国家要生存下去,就要有农夫、手工匠等生产者,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要有武士来保卫国家,为治理好国家需要有智慧的统治者。国家中这三个等级的人,应当各做各人的事,尽守自己的职责,生产者和武土等级服从统治考,这就是一个合乎公正的国家。三、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思想体系(一)观点1、人的本性在于理性人是遵循理性原理行动。因此,人类的德行不是指身体上的德行,而是指心灵上的德行。理性是一个有德性的人突出具备的特性。而理性不明显的人明显地表现出德性不足。2、道德德性以中道为核心(1)道德德性的中道原则道德上的中道指的是人的情感和行为的过度与不及之间恰当之处。他认为,在道德领域中,人的情感和行为的过度与不及都是恶的表现,只有适度才是善。(2)道德行为中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他一方面强调效果的重要性,认为光有做道德行为的愿望,而没有付诸行动,这不能算是合乎道德的。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看重人的动机,认为道德和人的技艺等行为有差别,人的技艺行为重在效果,而人的道德行为则尤其重动机,即入的道德行为必须对这行为有相当的认识,知道行为的目的,经过慎重选择,自觉行动才行。(3)有德之人的条件对于一般人来讲,一个人有适当的财产,身体健康,心灵上善,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在理性和欲望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就是在心灵善与物质条件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把心灵善放在首位。灵魂善第一位,外部物质条件第二位。3、道德生活取决于社会政治生活(1)人是政治动物他认为,赋有政治才能的人根据契约组成城邦国家,按照发生的次序,个人、家庭先于城邦,但从本质上来说,全体大于部分,城邦国家高于个人和家庭。因此,城邦国家是符合人的政治和道德的品性的,城邦的幸福和善是符合个人的幸福和善的,城邦是个人幸福和道德的根本保证。(2)公正是一种道德形态公正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公正称为普遍的公正或政治上的公正,这种公正依据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狭义的公正称为特殊的公正。它又分为两种:①分配的公正,它决定人们的政治职务和财富等分配。②纠正的正公,主要调节个人之间的私人利益,同民法契约有关,可以用法律来解决。他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个人的公正,只有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实现。而良好的政体既不是富人执政,也不是穷人执政,是以有中等财产的奴隶主来执政。(3)友爱主要用来调节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他把友爱分为平等和不平等两大类。平等的友爱指朋友、兄弟之间的关系,两者处于平等关系。不平等的友爱适用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家庭中父子、夫妇间的关系。不平等的友爱中,统治者必然会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出于对统治者养育和保护之思的感激,也必然会爱统治者。3(二)评价√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古希腊及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德性的分类及研究方法,对中世纪及近代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中道的道德原则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提出了实践理性这一概念,把人的道德行为看作是人的意志活动的实践,这些对后世的伦理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虽然对柏拉图理念论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是不彻底,最终还是要从理性自身中去寻找道德的来源,又回到了柏拉图的立场上去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至善的最高道德境界不依赖于外部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它来自人的理性最高部分——玄想理性,所以人的最高道德生活也就是专务内心世界的活动,这时候人的心灵处于最美善的状态,人同神也就最为亲近。中世纪基督教伦理思想一、奥古斯丁:教父道德哲学1、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1)上帝无限的智慧和至善至美的品德(2)上帝存在的永恒性奥古斯丁不仅认为上帝赋予了万物的形体和变化,而且断言物质本身也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这种“无中生有”的创世说,是与他的时间论密切联系的。过去和未来只能被想象为存在。时间只能在我们的想象中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他说,过去的现在是记忆,现在的现在是感觉,将来的现在便是期望。时间就是印象。因为事物经过时,留下印象,事物过去而印象留着,度量时间只是度量现在的印象,而不是度量促起印象而已经过去的实质。(3)人生和历史就是向上帝的转向人的自我存在是有意识、有意志的存在,而人的意识和意志是上帝智慧的一部分,是由上帝的智慧所赋予的,因此,有意识、有意志的自我存在应当追求真理。上帝即是绝对真理,因此爱上帝、信仰上帝,就是爱真理、信仰真理。奥古斯丁把人的思想过程分为期望、注意与记忆三个阶段。人生和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走向“天国”,转向上帝的过程。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进步”、“前进”的概念,指的就是这个进入“天国”和转向上帝的过程。2、幸福就是对上帝的爱(1)幸福生活的表现方式①享受了幸福生活而幸福②拥有幸福的希望而幸福(2)真正的幸福是对真理(上帝)的追求物质的享受,财富的聚集,荣誉的引诱,或淫欲、声色和荣华富贵,对于许多人来说被当作幸福,其实这些只是世俗的幸福、虚幻的幸福、转瞬即逝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是这些,而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热爱。“天主即是真理”。3、赎罪和意志自由(1)原罪说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结合人类之所以不断犯罪,就是因为在他们的祖先那里失去了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由于人类继承了自己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原罪,所以人们生下来都是有罪的。因此,人们要皈依基督,接受洗礼,进行忏悔,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2)用自我忏悔的办法来向上帝赎罪人们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不仅要驾信上帝,请求原谅,而是要从个人的灵魂做起。灵魂的得救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上帝的恩赐、选择、宽恕;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虔敬、忏悔、修行。4在奥古斯丁那里,伦理学的问题不在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做什么,而在于研究人的灵魂状态,在于心灵深处的忏悔。因此,社会的关系和人们的舆论已经不能决定或评价人们的德性,人们的德性完全变成了人向上帝的关系,只有上帝才能判定这种关系的道德性质。(3)道德是一个人的意志对于自身的全面控制要有道德就必须鄙视肉欲,鄙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们认为,人们的这种区别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只有通过良心才能实现。而只有良心,或者通过良心,人们才可以领悟上帝的意志,领悟上帝的法律。4、爱信望三德和教权主义奥古斯丁把对上帝的爱,对戒命的信和对天国的希望,作为基督教道德的三主德,同时也肯定了希腊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并试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他以热爱上帝、信仰上帝作为德性的根本条件。凡不是由这个根本条件而产生的品性,他都认为是恶德。奥古斯丁极力鼓吹教权主义,声称人们虽然应该服从世俗政权,但是世俗的政权只是“世俗之城”,只有教会才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他强调了教会和国家权力的不同。他认为,一切关于宗教事务方面的问题,世俗政权不应干预,政权不能干涉神权。二、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神学伦理学1、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1)一切事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到物的推动才会自己运动,另一类事物是既能受动又能自己开始运动的。一个受别物推动的事物,肯定有一个推动者。这样,我们可以一一往上探索,总要最终找到一个最终的始动者。这个始动者就是上帝。(2)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使它产生的原因。由于不可能无限地追溯,所以我们必然会找到事物的最初原因。这个最初原因就是从上帝那里来的。(3)一切必然性都有其最早的根源。但人们不可能无限地去追溯最早的根源,必定会得到一个最早的根源,这个根源就在于上帝。(4)世界每一个完美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比它更完美的事物而来的。最后一切事物,必定渊源于某种最善最美的事物,这种至善至美的事物,只能是上帝。(5)一切事物都在实现一个目的,其至无生物也都在完成一个目的。但是,无生物是不可能有什么内在的目的的。因此,在无生物之外必定存在着这个目的,而这个目的正是上帝要它去实现的。2、德性的划分(1)实践的德性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是人的一种德性。这是一种通过实行有德性的行为才能获得的德性。阿奎那认为,人的这种实践的德性所抱的目的是有限的,它在人的一生中也不可能是完善的。(2)理智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就是理性思维的习性,是一种理智的能力,就是运用理智使真理的思考达到完善。真理的思考(认识)的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物就其自身直接被认识,即直接得到某物的知识;二是对事物的认识须借助于他物,即间接得到某物的知识。理智的德性包括直观、学识与智慧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德性的形式有四种,即审慎、公正、节制和刚毅。它们是彼此不向的习性,其区别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对象的差异。(3)神学的德性5人必须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才能获得超自然的幸福。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只能在神那里由神的光辉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只有神恩的分享者才能有的德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德性。3、关于幸福和正义(1)幸福观幸福是对上帝的追求,实现与上帝的结合。道德行为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接近上帝的手段,达到幸福的手段;幸福不是美德本身,而是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