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论第五章近代西方文论概述近代时期文艺理论是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这一阶段的文艺理论.第一节18世纪启蒙主义18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次全欧性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即”照亮”,”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或称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启蒙主义者同迷信、宗教狂热、宗教偏见和对人民的欺骗与愚弄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独特传播者,而其职责在于擦亮人们的眼睛,使他们看清自己的本性和使命,改正人们的错误,推动他们走上真理的道路。”[前苏联]古留加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即他们所倡导的”理性原则”,从哲学上主要是”人性论”和”自然神论.”人性论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视其为人的本性,强调“天赋人权”;而“自然神论”主张大自然就是神。自然规律支配一切,这样就对绝对神权和王权提出了挑战。马克思说:“自然神论----至少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罢了”启蒙运动首先发起于荷兰,高潮在法国。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启蒙主义运动的侧重点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启蒙主义文艺理论的总体特征:1、启蒙主义文论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转折型文论;2、启蒙主义文论分为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两大对立流派。这与哲学上的分界是相对应的;3、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4、历史主义观点和方法的兴起;5、启蒙主义还有其历史局限与不足。卢梭(1712.6.28——1778.7.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等。1、反对艺术的艺术思想《论科学与艺术》“装饰对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就是力量与生气。”“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当生活日益舒适、工艺日臻完美、奢侈开始流行的时候,真正的勇敢就会削弱,尚武的德行就会消失;而这些仍然是科学和艺术在暗中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对风尚加以思考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太古时代纯朴的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我们不断地向它回顾,并且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不感到遗憾。”真理并不纯粹是知识的获得,而是与人类的幸福相关的更重要的东西。2、“自然人”与社会契约中的公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人生来是善的,让种种制度才把人弄恶。”“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得信他的话的那人,是市民社会的真正创始者。”《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回归自然《社会契约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狄德罗的文艺思想1713~1784。法国。1、“美在关系”说《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我们将选择哪个品质来说明以美为其标记的东西呢?…是这样一个品质,美因它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让他死吧!”“如果把环境和关系改变一下,把‘让他死’从法国戏剧搬到意大利舞台上,从老贺拉斯口中搬到司卡班(莫里哀戏剧中狡猾而爱搬弄是非的仆役)的口中这句话就变成滑稽的了。”美要依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2、严肃剧(市民剧)理论莎士比亚悲喜剧英国“感伤剧”(泪剧):宣传资产阶级所重视的道德品质——“严肃剧”。“我们已经有了两种极端剧种,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们不总是在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剧种。”“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以这种行为为对象的剧种也应该是最有益、最有普遍性的剧种。我们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剧。”“严肃剧处在两个剧种之间,左右逢源,可上可下,这就是它优越的地方。”“悲剧和喜剧在任何等级里都会产生,所不同者只是痛苦和眼泪更经常地出现在臣仆的家庭,而快乐和欢笑则更经常地降临在帝王的宫殿。决定一出戏是喜剧、严肃剧还是悲剧的因素,往往并不在于主题二在于戏的格调、人物的感情、性格和戏的宗旨。爱情、嫉妒、赌博、秽行、野心、仇恨和欲望等等的效果都能使人发笑、深思和发抖。”《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第二节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一、概况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1790年康德《判断力批判》出版为标志,1838年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声)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英国革命之后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马克思说: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其次,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一)康德的生平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1804年,康德在故乡去世,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在我上者璀璨星空道德准则在我心中康德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770年以前是前批判时期,主要关心的自然科学,提出了“星云假说”;1770年以后进入到批判时期,写出了三部批判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康德的美学思想不是从艺术实践中来的,而是从他庞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中来的,所以理解其美学,需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而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还需先要理解其哲学产生的思想语境。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近代两大哲学流派的调和。二是他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1、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大陆理性主义以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认为先天的、先验的理性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英国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开始唯理论肯定人的理性,在本质上有反宗教的、神学的性质,但把人的理性来源归于“天赋观念”,归于神,用人的理性、头脑中的观念证明上帝的存在,陷于循环论的独断论;经验论否定我们的认识能够来自于感性经验并能超越感性而达到理性认识,它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它否定一切宗教神学关于心灵、上帝的知识的可靠性,但同时也否定了一切知识的可靠性。这样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康德先是接受大陆理性主义而后经验主义,他说:是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2、卢梭的影响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系去重建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文科学的殿堂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造的的人文精神,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这方面。康德从卢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养。康德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卢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性的真实观念。哲学不是别的,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从这种科学可以学会,为了成为人应该做什么。康德赋予自己的沉思以意义。(三)康德的哲学体系在重新建构哲学体系的毕生劳动中,康德刻意追问和回答的是这样三个以人为中心的基本问题:第一人类世界确有一个自然秩序;第二人类世界确有一个道德秩序;第三人类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可以互相协调,它的领域就是不同于自然领域和道德领域的艺术领域。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康德自1770年后,经过十二年的沉思写作,于1781年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证明:虽然我们的知识中没有丝毫能够超越我们的经验-------就象英国经验论者所说的那样,然而,仍有一部分东西是先天的(如自在之物、物自体、本体界)。康德所关心的不是如何认识外在自然,而是人的认识怎么可能。中心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知性”(又译悟性、知解力)人用它作用于现象界。知性这个认识能力是先天的(分为质、量、关系、情状四大类,里面各自有三小类,共十二个范畴)康德的结论:人们只能凭借先天的感性和知性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超感性的本体界。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康德经过8年的思考和写作,在1788年出版了《实践理性批判》,在这部书里,他企图证明,人通过先天的理性,能够达到道德上的自由。这里主要涉及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理性。他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知性只能认识局部,不能认识其全体,更不能达到所谓的“本体界”,而理性却要求人的能力超出现象而达到对“物自体”的体性。有些东西在现实无法证明,而在实践上与道德关联.结论:每个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的第三个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他在这部书里的《导言》中说:“我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域,即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领域,因为它们是通过这两者提供先验的法则的。哲学现在也顺应着这两个分类而区分为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部分”。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大批判就是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在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两个世界连接起来,就成了康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他致力于解决的第三个哲学问题。他认为在人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之间是可以协调的,这就是独特的艺术领域。1790年康德写成了《判断力批判》,完成了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判断力指两种:一是规定判断力,它要分辨某一特殊事物是否属于一普遍规律的能力;另一个是反思判断力,它是从规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规律的能力。反思判断力又包含两种。一是:审目的的判断力,指从概念上认识事物符合它自身的目的(即完善)另一是:审美判断力,指从情感上感觉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即美)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1、知知性自然认识论《纯》1781自然秩序2、情判断力艺术美学《判》1790协调上下人3、意理性道德伦理学《实》1788道德秩序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机能有三种:即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机能、欲求的机能。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知、情、意”。有关“知”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就是“知性”,属于自然概念的领域;有关“意”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就是理性,属于自由概念的领域;而有关“情”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就是判断力。正象“情”是介于“知”“意”之间的心灵机能一样,判断力也是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认识能力。判断力略带“知性”性质,又略带理性的性质,是连接两者的桥梁。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将知性和理性、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现象界和物自体、认识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从而填平了哲学中的两个领域(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最后目的,而艺术是经由自然达到自由的桥梁,或叫做中介。依照康德的理论,自由作为最高的道德律令(法则)的最高目的地,它往往只是人的理性理想,只是形而上的乌托邦梦想,它在现实中无法证明,具有无法企及的彼岸性(正义、灵魂不朽亦如此)。这一切无法从感性的现象世界实现,只能在艺术领域中实现。所以,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人的栖居地。(四)、康德美学、文艺思想例说1、关于美的本质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康德对审美对象作出了规定。他从“知性”范畴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指出:审美具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这样四个特点。四者中,核心是“质”的特征。即美是不涉概念、不涉存在、不涉内容、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