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1、柏拉图灵感说:(1)基本含义。“灵感说”源自古希腊酒神祭者和女祭司在迷狂状态中宣示阿波罗的神谕的神话传说。希腊语中“灵感”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2)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第一,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即诗人创作时,经神灵附体后,灵魂陷入迷狂状态,回忆起神灵降临人间前在天上所经历的生活,反映的是理式世界。(3)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矛盾:既有唯心主义的神性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价值:第一,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第二,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第三,他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2、柏拉图对文艺规定的三条罪状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为摹仿的艺术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3、柏拉图主要文艺思想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可分为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三方面:(1)“理式论”摹仿说。柏拉图的“理式”是不依存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他认为最高理式是神,“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而“自然”以“理式”为蓝本,故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其摹仿“都只是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果”,即有意义建设“正义”的城邦和培育“正义”的人格。他以此为标准,批评摹仿的艺术:一是艺术与真理的隔阂;二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三是摧残理性,滋养情欲,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讨好观众。“对于听众的心灵是一种毒素”。因此,他要把诗人驱逐除理想国,除非它“真正能给人教育,使人得益”。(3)“灵感说”。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不是凭技巧,而是靠灵感。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神灵附体”后,灵魂陷入迷狂状态,通过想象,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于“无知无觉”中“代神说话”。其“灵感说”描述了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状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4、如何理解柏拉图的灵感说简答要点:[1]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的神;[2]途径:神灵凭附、灵魂回忆;[3]表现:迷狂;[4]诗神的作品。5、柏拉图是怎样阐释文艺的社会功能的简答要点:[1]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2]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3]提出严厉的文艺政策:驱逐诗人、文艺法治化6、柏拉图是怎样阐释文艺的社会功能的简答要点:[1]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2]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3]提出严厉的文艺政策:驱逐诗人、文艺法治化。7、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8、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能太认真地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根据这样的看法,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二)柏拉图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三)柏拉图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来告诉人们,由诗歌和戏剧的娱乐性带来的“诱惑力”是背弃真理的罪过。(四)柏拉图要驱逐诗人、清洗文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艺对他的理想国不利。9、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神灵凭附。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神赐予的,诗人的创作由诗神暗中操纵着。这就是说,好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神给予的灵感、凭借神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不是诗人在现实中积累起来的技艺。第二条途径是灵魂回忆。通过这样两条途径,诗人们产生了灵感、表现出迷狂,而这种灵感和迷狂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世界本体的向往。灵感的灵魂和根本依据来自于世界本题,灵感的真正源泉是世界本体。本体世界的绝对存在就是柏拉图心目中艺术灵感的终极依据。10、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亚里斯多德1、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本质论答:亚里士多德在他《诗学》中论述了艺术的根本原理:(1)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提出艺术摹仿的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实际上是以现实的人生为艺术摹仿的对象,把传统的摹仿说提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深化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文艺即人学)(2)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摹仿的决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而是反映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文艺能揭示本质)(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一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比“不合情理的可能要好”。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虽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按情理是“可能发生的事”,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在于创造,允许想象和虚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答:(1)悲剧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他认为情节重于性格,一是由悲剧摹仿的对象决定的,因为悲剧摹仿的是人的行动,悲剧情节即“行动的摹仿”,而性格是“潜在的”,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故情节是悲剧的基础;二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因为悲剧在于使人引起怜悯和恐惧,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发现”来实现。(3)悲剧的布局——“情节整一性”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而”布局的关键是必须有“突转”和“发现”。(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即好人犯了错误。他认为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也会犯错;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因此当他遭受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观众的同情。(5)悲剧的社会作用——“净化论”。他认为悲剧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怜悯”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在于已看到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头上;“恐惧”则可界定为一种“痛苦或恐慌的感觉”,在于预见到灾祸即将发生。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悲剧快感或悲剧效果3、为什么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于哲学意味?请结合实际简述其关于文艺本质的基本观点。1)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本质论的基本观点有: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第一、他把职业性的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称史诗、戏剧、音乐、绘画、雕刻等美的艺术是“摹仿”或“摹仿的艺术”。第二、他扩大了“摹仿艺术”的范围,把颂歌包括在“摹仿的艺术”之内,就是说,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模仿艺术的区别。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存在的所谓“理式”。第三、他肯定了艺术模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提出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他认为历史所写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的事,而诗所写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带有普遍性的事。他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他认为有三种创作方法:“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显然把第三种创作方法看成是最理想的创作方法。认为“从诗的要求来看,一种合情理的不可能总比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较好。举例:以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这部悲剧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描写人物是按照他们应该有样子印证了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本质论,文艺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遭遇、性格、感受和行动,即人的生活。4、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主要文艺思想的差异比较柏拉图以“理式论”为基础,构筑了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相反,亚里斯多德以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存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系统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体系。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从总的倾向说是唯心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模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他的文艺功用说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他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战”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模仿艺术的作用。他的“灵感说”,接触到了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但他以“神灵凭附”做解释,给灵感说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阴影。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他对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几乎与柏拉图相反。他放弃了柏拉图的“理论式”,找到了普遍与特殊统一的文艺观,从而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把握了文艺的某些本质,建立了最初的艺术典型说,进而又建立了艺术形式的有机整体说。他对天才作了较科学的解释,否定了传统的神灵凭附的说法,特别的是他的悲剧观更富有启发价值。5、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总体上,文艺的本质是一种摹仿。其次,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最后,文艺的模仿是真实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6、亚里士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摹仿的创造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他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包括形而上学(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第二类是实践性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理财学等;第三类是创造性知识,包括诗学和修辞学等。他所理解的文艺的最主要的属性就是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把文艺看承是一种摹仿的形式,但在古希腊,关于文艺的摹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模仿的文艺是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