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问题研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当今世界,有4种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其一,第二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其二,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其三,第四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其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路向。在与其他三种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特别是与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的区别与联系中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回到这几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的上个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的遭遇与第二国际的命运密切相关。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实际上也就是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尽管恩格斯本人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实际上他成了第二国际的精神领袖。这一会议通过了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号召全世界工人每年庆祝自己的节日,以游行示威来检阅和加强自己的力2量,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作准备。第二年的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响应第二国际的号召,举行了世界性的游行示威。恩格斯以70高龄亲自参加了伦敦的游行示威。第二国际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无产阶级日益强大的产物。第二国际在成立的初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可惜,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由于恩格斯逝世等各种原因,第二国际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未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它内部出现了修正主义的派别而陷于分裂,直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解体。这里所说的修正主义派别是以伯恩斯担为代表的。伯恩斯坦曾被恩格斯指定为“遗嘱执行人”,但恩格斯刚逝世后不久,他马上以最公开和最完整的形式提出要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历程竟然是以伯恩斯坦对其全面的修正拉开“序幕”的。他先是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推出了一系列文章,而正是在这些文章中,他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质疑。他借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检验,提出“回到康德去”1的口号,企图用康德的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1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现实因素和空论因素》,载《伯恩斯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3义运动的理论基础。紧接着,他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否定和修正。除了否定和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外,着重否定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与修正是从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开始。他集中批判这一学说关于历史必然性及其根源的论述。他如此致力于否定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经济关系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做法,说到底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鼓吹人的意志、意识至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他那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否定与修正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与修正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伯恩斯坦看来,正是黑格尔的关于对立面的发展的辩证法导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欺骗”,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纯粹思辨的错误预测。伯恩斯坦本人承认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是一种彻底、全面的否定。考茨基长期担任第二国际的主要领导人。由于立场和观点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从而考茨基实际上对伯恩斯坦的批评是十分摇摆不定的。考茨基对伯恩斯坦4理论的批评的不彻底与肤浅主要表现在他只是从方法论上加以揭露,似乎伯恩斯坦之所以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主要失足于用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对头。而且考茨基所说的伯恩斯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对头,主要不是指伯恩斯坦背叛了唯物史观,而主要是从一般的思想方法这个角度论述的。例如,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而伯恩斯坦正是在否定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企图推翻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但是在考茨基看来,伯恩斯坦推翻科学社会主义论断的主要手法就是曲解“科学”与“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伯恩斯坦主要是由于对“科学”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否定。考茨基是第二国际内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和实证主义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的后期,成了像其他实证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要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像其他实证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首先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去哲学化”,也就是排除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哲学内容。考茨基正是这样,他反复论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并不是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全然不包5括任何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的。他赞扬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唯物史的探讨》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和非常有说服力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2。在考茨基看来,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与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两者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他在排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同时,竭力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考茨基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为了消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他把科学性与革命性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的过程,就是越来越摆脱主观的价值判断和革命意志的过程。考茨基到了后期并没有从“中派”的立场上走出来往左走,而是选择了与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路线完全沆瀣一气,即继续滑向右派的泥坑,最后沦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叛徒。其中第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在理论上提出“超帝国主义”论,歪曲唯物史观并为帝国主义辩护;第二个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站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共产主义路线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在20世纪上半叶,真正代表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向的当然不是第二国际以及第二国际解体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2卡尔﹒考茨基:《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载《考茨基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6而是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分化出来的共产党。作为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的列宁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萌芽于20世纪初,而到了十月革命前后,列宁主义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列宁主义始于俄国和苏联,而后扩展到全世界,也包括扩展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样我们在西方世界,不仅看到了第二国际以及第二国际解体以后的西方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修正,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各国共产党的理论家按照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继承与发展。列宁主义本来就是在与第二国际和社会民主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路向的抗衡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西方世界围绕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就必然出现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与从属于第三国际的共产党之间的严重对立。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具有如下这些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一,从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出发,共产党理论家们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严格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他们依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唯物主义哲学,对各种唯心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包括对取消唯物主义7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的调和论进行批判,捍卫了哲学的唯物主义原则。第二,共产党理论家们坚持自然辩证法思想,厘清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之间的关系,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不过是这些规律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不仅批判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并且批判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世界观,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第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共产党的理论家们继承列宁观点,强调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感观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桥梁,而不是认识的阻碍。他们反对各种不可知论和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第四,他们大都坚持斯大林亲自撰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根据斯大林的观点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们看来,唯物主义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将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应用。第五,这些理论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8有普遍真理性的世界观、历史观,同时也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而不只是一种书斋里的学问。因此,这些理论家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哲学时,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贯彻着一种尖锐的阶级立场。第六,这些理论家的理论工作具有明确的革命实践指向,他们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装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语言简明扼要,容易理解和把握,具有显著的大众化特点。他们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也都是些普及性的读物,易于被普通的工农民众接受。后来又从第三国际分化出了一个第四国际,代表人物是托洛茨基。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除了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第三国际(共产党)、第四国际三家的理论家之外,还有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是二十世纪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没有直接的思想继9承关系,它完全是在二十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被介绍进入中国学界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即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与此相关,他们的思想也被理解作对革命失败经验的直接反思,并进而认为该反思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强调革命必须具有主观前提,表现在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中,就是他们通过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继承关系而重新强调哲学、或意识在革命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仅仅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他们还有着更加深切的关注,那就是在一战中得到极致体现的“欧洲文明的危机”。他们是在对“欧洲文明的危机”的思考中,在“十月革命”的冲击下,逐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出现就表现出它开辟了既不同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又区别于第三国际、共产党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它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仅仅看作是一种哲学,特别轻视以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一块整钢,只承认历史10唯物主义,否认或者贬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它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而仅仅把它归结为一种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它把恩格斯、列宁同马克思分割开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相反有许多歪曲;它强调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主义的来源,企图通过重新确立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继承和发展由卢卡奇等人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是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以“社会批判理论”的形式出现。在西方世界,到了30年代以后,在哲学上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传统继续抗衡的就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因其主要成员都曾在德国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过而得名。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前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不是对卢卡奇等人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大大向前推进和发展了这种理11论。这与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最新的思想来源有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以后,他们对《手稿》的思想作了种种解释,而且把这种解释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来,因而对于《手稿》的解释又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之一。以后,他们又吸收了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的许多观点,充实和修正自己的理论体系。从总的来说,法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