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建筑现象学一、建筑现象学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在刘先觉先生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中给出了建筑现象学的概念:“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它强调人们对建筑的知觉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与经历。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着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了现象学,而现代环境危机则引发了建筑现象学。《住宅场所与环境》一书的开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西方世界面临着矛盾的局面。我们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却常常发现我们自己与大地和人类本身相分离。在经过数千年的环境建设之后,我们所遇到的是支配和无家可归令人不安地结合在一起。面对那种颇有影响的自负态度,我们迫切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所忽视或抛弃的东西:技术建设取代了居住;相同的精确空间取代了场所;作为原料消耗的专心致志取代了环境。”正是这样一种现代环境的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居住、场所与环境的重新思考,人们逐步认识到以一种抽象、缩减与中性孤立的态度看待环境的方法,抹杀了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与世界和建筑三向本应存在的复杂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衡量人们存在于世的状况和意义的极其重要的尺度,于是一种帮助人们从实质上把握环境现象原初和本真价值和意义,进而全面完整认识和理解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现象学的方法日益得到重视。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现象学和20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现象学回避了是什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是将意识放在哲学思考的中心并关注存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在每一清醒的“我思”中,从纯粹自我出发,传统价值取向的“为他结构”被“为我结构”取而代之。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就是自己将自己显示出来让人看见。“人存在于世界当中。”---海德格尔“单体房屋、村落和城镇都是建筑作品,它们在其内部和周围聚集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建筑物是人们接近了作为居住环境的大地,与此同时又将相邻的房屋置于广阔的天空之下。”横跨于水面之上的桥梁“只是将已经存在的两岸连接起来,因为只有当一桥飞架水面之时,两岸才成其为两岸……桥的两岸相互衬托。沿水边延伸的岸边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边界干地了。通过两岸,桥梁将其身后的大片环境带向水面。桥梁使水面、岸边和土地成为邻居并且将水面周围的大地聚集为有意义的环境。”---海德格尔“一座希腊神庙,无声无息地矗立在巨岩密布的岩谷中,仿佛只是一个古老遗迹而已,但在这个作品中包含着神的形象。诸神在神庙中现身,这种现身是一个神圣领域的展开和延伸。神庙作品安排、聚集那些道路和关联于一体,在其中生与死、祸与福、胜利与耻辱、忍耐与堕落便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这些敞开的关联的作用领域就是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所以神庙作品通过诸神的现身到场,开启、建立了一个世界,希腊民族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实现了它的历史使命,获得了它的规定性。”---海德格尔二、建筑现象学的方法1.通过直接面对事物或现象本身来发现本质现象学的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现象学的创立者胡塞尔指出,“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之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所谓直觉,就是“看”或“体会”,去看意味着观察者要“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对所意识到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完整和准确的描述。因此,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为了准确描述这一过程,胡塞尔提出了揭示意识结构的意向性理论: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意识活动所构成的对象。“认识体验具有一种意向,这属于认识体验的本质,它们意指某物且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对象有关。”以上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具体和定性的环境术语而不是用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2)以深入系统、普遍联系的研究方法替代旧有条块分割的理论体系,将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场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建筑现象学者舒尔兹认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而环境现象包括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场所三个方面,他认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现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元素的体量、秩序、特征、光线和时间;在人造环境方面,其现象赋予人们的意义是通过显现(Visualization)、补充(Complemen-tation)、和象征(Symbolization):三方面因素形成的。”在此基础上,舒尔兹更加以“场所”的概念,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2.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对对象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对本质的直观就是对自己存在深度的测定”。因此对现象的把握或者说审美体验就无法将事物与意识分离开来,而应将二者一同考察,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强度越大,所获得体验经历越丰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可能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②环境中所含有的意义和价值越多,环境就越能丰富与拓展人们的生活经历。“在建造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在相当程度上把对世界和自身存在及其意义的认识“砌筑”在具体的环境结构、形式和特征中,“砌筑”到具体的元素和细节中,这些或明显或深藏于实体环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在人们的活动(包括意识活动)和经历中呈现和展开出来”。---舒尔茨三、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特别关注它们与人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概括起来,这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4、场所和建筑同人们存在的关系。“只要农业仍旧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农夫的技术就绝不是对土地的挑战。它是一种奉献(播种)和领受(收获)的循环过程,一种经年不断的看护和更新过程。相反,当一座水闸锁住欢快的小溪的时候,对自然的奴役和破坏就此开始。通过各种人工造成的渠道,河水的能量和自然的面貌受到水轮机叶片的束缚和奴役。在水闸背后的那一边,在了无生气的水库周围,大片的植被渐渐荒疏,各种动物也杳然无觅。……正是挑战这种涵义使那种‘给予生活’、‘美化生活’的本来意义的技术同现代意义的技术以及技术的利用区分开来。”---海德格尔四、建筑现象学的贡献1.扩宽了建筑学研究范围,建立更为全面的视野。2.通过场所的观念,将环境与人、空间与意义结合起来。3.正确认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揭示场所精神的本质。五、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理论1.对建筑现象学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诺伯格-舒尔茨撰写了一系列建筑历史与理论著作:《建筑意向》(IntentionsinArchitecture,1963年)、《存在·空间·建筑》(Existence,SpaceandArchitecture,1971年)、《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inWesternArchitecture,1973年)、《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GeniusLoc:iTowards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1980)、《建筑的意义与场所》(Architecture:MeaningandPlace:selectedessays,1988年)、《建筑:存在、语言、场所》(Architecture:Presence,Language,Place,2000年)等。2.自然环境的结构和意义自然环境有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础和内容,存在内容的源泉就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现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元素的体量、秩序、特征、光线和时间;自然场所(环境)精神(总体气氛)主要有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三种。3.人造环境的结构和意义人造环境的结构和意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二是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在人造环境方面,其现象赋予人们的意义是通过显现、补充、和象征三方面因素形成的。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借鉴和移植,人造环境具化了自然现象。人造环境的总体气氛同样主要有浪漫的、统一的和古典的三种。显现4.场所精神及建筑的意义场所及其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准确点说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从根本上讲,每一个人会意识到和我们出生、长大、目前生活或曾经有过特殊动人体验的场所,并且与之具有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一种个人与文化的认同及安定的源泉,亦即我们在世界之中定位、定居、生存的出发点。“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它包括大地景观和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关房屋的种种阐释。然而它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于是,建筑不仅仅关乎实际需要和经济因素,它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的意义源自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在建筑中,空间的形式意味着场所、路径和领域,也就是,人类环境的具象结构。因此,建筑定义的完满诠释,并不能从几何学或符号学的概念中得到。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构成了存在的意义的历史。”---《西方建筑的意义》(1)导言;(2)景观与聚居地;(3)建筑;(4)表达性处理;(5)具体的建筑实例描述;(6)空间概念与发展;(7)意义与建筑。---《西方建筑的意义》王贵祥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历史决定论的影子,看到的是神庙所表现出的‘神的复杂精神结构’,看到的是宇宙与秩序感所意味的美,看到的是任何一个罗马的空间都是这种宇宙基本秩序的表现,看到的是在建筑的形式上,将与古代和生死问题有关的象征性宇宙中心,和基督教中救赎和永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取向、宇宙观念、艺术旨趣等等精神现象密切相关。建筑正是以其自身特有的空间与形式,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表达着、展示着这种深沉的历史与精神的脉动。”《冬天的薄暮》飘落的雪花纷飞窗上,晚祷的钟声久久回荡;舒适的室内令人陶醉,聚餐的饭桌也已收拾停当。一群游子,在黑暗中来到了门前;金光闪烁的恩赐之树,还带着清凉的露珠。游子们静静地步入室内,辛劳已将门槛变为石头;清澈透明的光线,照亮了桌上的面包和美酒。---图拉卡尔5.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诺伯格-舒尔茨进一步把“存在空间”规定为:“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Image)。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存在空间的基本图式在于下列三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即中心及场所、方向及路径和区域及领域。最前项显示存在空间的“亲近度”,次项显示存在空间中的“联系度”,而末项则显示存在空间相对于外界的“闭合度”。①中心及场所人类行为的“处境空间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整个世界,透过人的“自我中心”的“外在化”为环境。②方向及路径身体的行动本身具有确定方向、位置以及整体综合协调的能力,身体行动的“处境空间”具有上下、前后、左右的质的区别,因而具有方向性。③区域与领域诺伯格-舒尔茨指出:“路径把人的环境分割成各种各样的区域(Area),对这些区域的了解程度也是各种各样的。像这样为质限定的区域即称为‘领域’(Domain)。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