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西藏当代报业的萌芽[1951年十八军创办《新闻简讯》-1956年《西藏日报》创办前]由于历史的局限与地理上的封闭,西藏新闻传播业一直与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隔阂,自身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留下了很多空白和遗憾。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和18军独立支队分二路挺进西藏,两份也许称不上精美,然而引人注目的油印小报《新闻简讯》、《草原新闻》分别诞生在军营,历史性地迈出了西藏当代报业伟大的第一步。其间屡经变迁,直至1956年在此基础上创办西藏第一份现代报纸——《西藏日报》,历经六个春秋,为西藏当代报业的建立创设了必要条件,是为西藏当代报业的萌芽期。一、西藏当代报业的两支源头:《新闻简讯》、《草原新闻》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建立,发端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途中创办的两份油印报纸——由四川挺进拉萨的18军所属的《新闻简讯》,以及自青海深入青藏高原的18军独立支队所属的《草原新闻》。这两份在西藏当代新闻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报纸,颇多相似之处,在西藏由封建农奴制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当它们在拉萨随着两支进藏部队的会师相融为一,改为《新华电讯》出版时,西藏当代新闻业已呼之欲出。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奉命从四川进军西藏。1951年6月,为了尽快实施十七条协议,早日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18军成立了先遣支队,拟先期进入拉萨,并组织了强大的宣传队伍。为了保证部队在远离祖国内地的行军途中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沟通信息,鼓舞部队士气,先遣支队决定创办一份油印小报,并在昌都进行了必要准备,在从昌都出发的第二天,即1951年7月26日,这份被命名为《新闻简讯》的报纸便诞生在人民解放军的进军途中。它的创刊,成为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先声。它的独特价值与深远的影响力,只有以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才能获得恰当而真实的把握。《新闻简讯》在创办之初,便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间或反映部队行军情况。新闻来源主要是从收音机中抄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新华社消息。当时办报条件十分有限,仅有一部很旧的军用收音机和一部半旧的油印机,加上蜡纸油墨,行军帐篷,只需一匹马就足以驮起一个“报社”。其时实际办报者仅有二人,由来自重庆《新华日报》的张成治①负责收音和编稿,来自《建军报》的韦起刻写和油印。报纸的负责人为18军宣传部报道科长汤化陶。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坚持出报。出报的程序简单而紧张:每天下午刚一抵达宿营地,便立即搭好帐篷,架好天线,升火做饭。当夜幕降临,他们就在烛光下抄收记录新闻,随后立即整理和编辑,刻写油印,保证在第二日早晨部队出发时2把“报纸”送到大家手中。寒冷的天气,强烈的收音干扰,使报纸出版面临巨大困难,往往要耗时持久才能印出报纸,或编成短讯,不致出版中断。在漫长而且几乎荒无人烟的进军征途中,《新闻简讯》所传达的重要信息,诸如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励了部队干部战士的革命热情和信心。1951年9月9日,18军先遣支队胜利抵达拉萨,《新闻简讯》依然坚持出版。10月下旬,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率18军主力进驻拉萨,该报遂告停刊,至此共出刊33期。在《新闻简讯》创办的同时,由18军独立支队创办的《草原新闻》也应运而生。在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由川入藏之际,由西北西藏工委率领的另一支人民解放军也由青海入藏,履行解放西藏的神圣使命。它对外称作“18军独立支队”。在进行认真的军事准备的同时,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也拉开了帷幕。1951年6月,应西北西藏工委请求,西北局从《群众日报》(西安)、《甘肃日报》、西安和兰州大、中学生中调来20余人组建了报社,归工委宣传部领导。同时,新华社西北分社派出郗平、边绥、吕焕祥三人进藏,配合报社工作。同年7月,西北西藏工委书记范明在兰州西北大厦主持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进藏途中创办报纸,并命名为《草原新闻》,确定了内容和版面。在西宁和香日德,出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筹集收音机、纸张、油印机,建立通讯员组织,练习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学刻钢板,训练新闻写作,并出试刊。1951年8月28日,《草原新闻》在18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召开进军西藏誓师动员大会之际,同日同地创刊。西北进藏部队分为前梯队与后梯队,《草原新闻》亦分为前梯队版和后梯队版。部队进入西藏境内后,报纸随部队建制变化,前、后梯队版合而为一。《草原新闻》除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内容之外,更是真实地记录了部队进军西藏的历史进程。它的版面虽只有一张蜡纸大小,但内容丰富。它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指挥部的指示命令,部队动态,藏族同胞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报道等。当时整个部队只有两部收音机(前、后梯队各一部),又行进在千里无人烟,不通邮路的青藏高原,消息闭塞,几至与世隔绝。而正是《草原新闻》的传播,才使广大指战员拥有了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宝贵渠道。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全国正在开展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乃至家乡的变迁,都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更坚定了大家解放西藏,保卫祖国西南边防的信心。《草原新闻》是西北进藏部队战斗生活的生动记录。作为党的喉舌和部队指挥机关的机关报,它及时地传达着党的指示和司令部的命令,指导部队的全局工作。在创刊号上,范明司令员亲笔撰写发刊词,论述了我军进军西藏的伟大历史意义。9月9日,部队行进至黄河源,报纸针对为期三天的评功查过,整顿纪律活动,以“有功者奖,有过者罚”为题报道了受到指挥部表彰的人和事,也公布了受到处分的干部和事由。抢渡通天河,是进军路上的一场硬仗,报纸以“通天3河上的日日夜夜”为总标题,连续报道了渡河情况。为此,新华社播发了综合通讯《战士面前无困难》(霍春禄、边绥)。在翻越唐古拉山口之际,报纸刊登了范明司令员口授的动员令《奋勇前进,抢过唐古拉山》。部队于10月19日早晨5时开始爬山,经过4天努力,终于战胜了这道进藏途中最大的险关。在进军途中,报纸刊登了独支司令部制定的《入藏守则》,并配发社论,约束了部队的行为,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10月23日,部队走下唐古拉山,在聂荣宗宿营,当地宗本率群众百余人到部队营地热烈欢迎,报纸对此作了生动报道。11月4日,报社随部队进入藏北重镇黑河(那曲),报纸刊发了工委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和《团结守则》,要求部队向18军学习,并搞好团结。编发了18军在横断山脉艰苦行军、捕鼠代食的感人事迹。1951年12月1日,是西北人民解放军举行进入拉萨入城式的历史时刻,《草原新闻》在记录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一天的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宣布终刊。在《草原新闻》创办的过程中,先后有23人参与报社工作:霍春禄、金鉴、袁一凡、陈拓、王鉴、王克俭、陈守温、车德驷、金熙元、何斌、杜华文、木森林、张琪瑞、朱巨汉、王云汉、沈世韧、惠婉玉、张晨虹、贾如彦、葛英琪、夏月如、冯丽英、陈祥清。另有新华社人员10名:郗平、边绥、吕焕祥、牛世钧(牺牲于唐古拉山)、彭多德、贾陇梅、王熙庚、柴春秀、高方伯、田育才。他们既是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又是这个历史进程的光荣见证人。他们书写了历史而又为历史所铭记。《新闻简讯》《草原新闻》虽分属两支部队,任务略有不同,又异地办报,但在西藏新闻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无根本不同。它们都是我进藏部队的随军报纸,分别记录了两支部队从不同方向进军西藏的历史轨迹,完整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全过程。两份报纸的根本使命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它的分属作战任务不同的两支部队(主力与非主力),创刊、终刊时限有早有晚,辐射力各不相同,在其后西藏的报业发展进程中,又以不同方式承延绪脉,对后来的报纸如《新华电讯》、《新闻简讯》、《西藏日报》的创办影响有别,但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上述种种差异并不影响对二者新闻史价值的判断。就其基本功能而言,它们都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军队解放西藏的伟大史实,在简陋的办报条件和流动的战斗环境中,尝试以当代新闻模式对部队的战斗生活和国内外大事作以报道,发挥了报纸宣传政策,沟通信息,激励士气的特殊功能,为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建立提供了人力、物质和办报经验上的准备,确为西藏当代报业的两支源头。需要说明的是,后来出现的《新华电讯》、《新闻简讯》均沿承18军所主办《新闻简讯》的余绪,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发展,客观上使旧《新闻简讯》在西藏当代报纸的萌芽中占有主导地位,后又将《草原新闻》并入其中,实在是由于它身处18军部队之中,拥有地位之优,又先期进入拉萨,荣获了率先为西藏当4代新闻事业奠基的历史机遇。二、从《新华电讯》到《西藏日报》:西藏当代报业由萌芽到建立1951年10月26日,自四川入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主力部队进驻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萨,标志着西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势力的影响和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藏族僧俗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充满着陌生感与疑虑。西藏工委根据中央指示,确定这一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进藏人民解放军和进藏职工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用各种方式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壮大爱国力量。在此背景下,创办一份省级报纸乃势所必然。然而在当时的西藏,实难具备创办如此规格报纸的基本物质条件。虽然如此,西藏工委仍从长远考虑,决定设立报社建制,人员有十余人,暂由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方德代管,在原《新闻简讯》的基础上,以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名义出了版油印小报《新华电讯》,其时为1951年11月12日(一说为1952年元月14日)。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传达国内外重要时事新闻,并根据形势发展,伺机创办西藏日报。此报为八开小报,四个版面,用二张蜡纸刻印,每周六期,周一无报。每期容量约5000字,内容均为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报纸的编印工作紧张而有序,由张成治从电讯稿中编选重要新闻,张成治、倪潜各刻写一页蜡纸正文,倪潜刻写标题,并与彭映华三人共同校对,再用从军宣传部带来的一台旧油印机印刷,由李文明徒步投送驻拉萨各机关、部队。《新华电讯》是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之后,由我党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后来正式创办的《西藏日报》的最初前身,同时也是西藏自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办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实开西藏当代报业和革命新闻事业的先河。1951年12月1日,由西北进藏的18军独立支队抵达拉萨,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中共西藏工委正式成立。随独立支队进藏的新华社人员和《草原新闻》即与《新华电讯》合并,驻地由彭雪搬到车门。报社由新华社代管改为西藏工委宣传部领导。宣传部长乐于泓兼任社长,原《草原新闻》霍春禄任副社长,具体由霍春禄、张成治负责。《新华电讯》的编务与印刷仍主要由原班人马实施,《草原新闻》的工作人员因参加“评功查过”活动,起初并未参加《新华电讯》的业务工作。在此项活动结束后,才陆续有惠琬玉、夏月如、贾陇梅、冯丽英、王克俭、王兆庚等加入报纸编印工作。1952年6月,霍春禄调出,张成治成为报社实际负责人。8月,汤化陶调任西藏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报社社长,郭辛可任编辑部主任,并有常克诚、李宁、时钟曼、郑文珊、朱玉、朱义侠等人调入,报社业务工作实力明显加强。由于《新华电讯》不能刊登地方新闻,信息传播和政策宣传功能多受限制,在尚不具备创5办正式大型报纸条件的情况下,报社决定将版面由两个版扩大为四版,除精编新华社电讯稿外,尽可能刊登地方新闻,报名恢复18军进军途中创办报纸的名称。1952年10月1日,《新华电讯》改为四开四版油印小报《新闻简讯》出版。虽然名称如旧,但内容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军报转而成为对西藏全局工作具有指导功能、面向社会传送综合信息的地方报纸。这是一次不能被忽视的办报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新的《新闻简讯》具有了当代报纸的雏形,虽为油印,但已相当注意版面编排,刊头与标题力求有新的设计,又加大对当地新闻的报道,初显当代报纸之形态。为保障报纸出刊,报社建立起了相对完整,分工更为明确的编印机构,设置了报务、编辑、译电、油印等业务组。报务组仍由原班人员组成;编辑组由张成治任组长,并从军区干校调入彭映华、袁一凡、金熙元以充实力量;译电组组长为李宁,人员增加了李禄淑、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