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By——王翥2014330141地理位置•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省会贵阳市。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人口约3474万。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区域概况•贵州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省会贵阳更因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消夏而成为“世界避暑之都”。自然地理•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龙宫喀斯特地貌贵州历史文化•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就有人类的足迹•贵州建省有500多年,明年就是贵州建省600周年•“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从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各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战国、秦汉时期,贵州高原古夜郎文化•明清达到繁盛,于是有了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又拥有了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国酒之都),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国酒的产地与红军长征途经之地的茅台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建设成为以国酒文化、红军长征文化、赤水河自然风光三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区,区内具有上百个古朴秀美的景点,主要有赤水河小三峡、十里长滩、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国酒文化城、怀阳洞国嘉陵江洞穴探险和攀岩基地等等。民族文化•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八音坐唱,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贵州文化之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贵州苗绣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贵州文化之剪纸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她们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贵州文化之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在贵州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形式,还是对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递和凝聚,是一种对侗族文化的体现。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代表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多种多样的灿烂文化遗产。贵州文化之傩舞傩舞又叫做“大傩”,民间根据形式,叫它为“鬼戏”,“跳鬼脸”,因为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舞蹈,面具常常是很吓人,用来震慑鬼神。这种戏剧有着古老的历史,来自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一般在驱鬼祭祀的仪式才会看到的舞蹈部分。大多在正月前半个月表演。贵州文化之美食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数种风味组成。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开胃消食。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道佳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现已延伸到酸汤鸡、酸汤鸭等。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岭深山,在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兴义鸡肉汤圆始创于清朝末期,经四代传人,已有百余年历史,成为今天贵州兴义地区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兴义鸡肉汤圆独树一帜,“众家皆甜,唯我咸鲜”。兴义鸡肉汤圆不同于其他汤圆的关键在于:以鸡肉为馅,灌鸡汤,点芝麻酱,具有小巧玲珑,色彩雪白、晶莹光洁的糯米清香与鸡肉、猪肉、鸡汤、芝麻酱的鲜香融合为特色风味的芳香,又有糍糯、细滑、清爽、油而不腻的特色。兴义刷把头起始于清同治年间,因其形状如民间所用竹刷把的头而得名。蒸熟的“刷把头”比大拇指略大,淡黄油亮,引人食欲。用鸡汤、油浸胡椒面、酱油、葱花等兑成蘸水,味美无比。论个卖,价格很便宜。在兴义市区数“郑记”刷把头最为有名。兴义狗肉之美在于选料讲究。为保证口味,甚至总结出“头黄二黑三虎斑,白狗肉味最平淡”的歌谣。狗宰杀后砍成几大块,放入瓦罐中清炖。烂熟然后剔除骨头,再加生姜、砂仁、食盐、草果等文火烧炖后捞起即可食用。贞丰糯米饭早在清嘉庆年间已颇有名气。采用上等糯米制作,先将糯米用冷水泡透,经两次焖蒸后,用猪油炒好装入锅内,文火保温待用。然后精选瘦肉,放入特制的香料腌上数日后,用油炸至半干。吃时,将肉切成薄片盖在糯米饭上,米香肉酥,油而不腻,色彩美观,味浓爽口。肠旺面又称肠益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汉族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红色文化•在促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努力中,红色文化无疑充任着不可或缺的主角。图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贵州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五次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省六十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1930年春曾转战黔桂边,攻克榕江城,谱写了光辉的新的一页;──洪湖、湘鄂西的红三军(红二军团),1934年6月长途转战来到贵州,开辟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担负长征先遣任务的红六军团,1934年6月在印江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1935年1月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经历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乌江等战役,取得了长征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忆秦娥·娄山关》作者毛泽东娄山关——毛泽东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感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