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贷款五级分类培训材料之一贷款五级分类概要黄心煌贷款五级分类是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的分类方法。是由从事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等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个档次,因此,简称五级分类。一、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目的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目的:(一)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其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为充分提取呆账准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二、农村信用社为什么要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一)五级分类方法比一逾两呆分类法科学。五级分类的核心是按借款人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进行分类,能揭示贷款的真实风险程度;一逾两呆分类法是一种按逾期期限分类的方法,不能揭示贷款风险的真实程度。(二)实行五级分类,有利于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五级分类是一种分类过程和分类结果并重的方法,强调过程,—2—重视结果,一逾两呆分类法主要是结果的反映。(三)实行五级分类,促进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形成,强化信贷前后台的协调配合,推动信贷准入标准的建立,提高信贷语言的规范统一。(四)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需要。有利于监管和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五)实行五级分类,有利于提升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形象,有利于改革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贷款五级分类的范围农村信用社进行五级分类的范围是指信贷资产包括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四、我国银行业五级分类历史沿革(一)1993年至1997年;五级分类引入时期,世界银行援助人行引入五级分类,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五级分类。(二)1998—2001年;驼鸟时期。(三)2001年底;转折(银监会要求,上市银行披露五级分类结果正面影响,加入WTO,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四)2002年;全面实行五级分类(理论上为2002年,实际为2003年或2004年)。五、世界各地贷款风险分类的比较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目前国际上既没有统一的贷款分类技—3—术,也没有评估贷款风险的标准程序,甚至对一些概念的解释也不同(如不良贷款,有一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在另一些国家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各国的情况差别很大)各国没有就贷款的分类方法达成共识。各国监管当局根据各自监管环境制定贷款分类标准。世界银行向各国推荐美国的分类制度,美国的分类制度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所采用,中国从1993年起接受世界银行的赞助进行五级分类研究,中国采用的也是美国的标准。人行银监会、香港、美国分类制度比较监控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香港金管局美国银行货币监察机构监控制度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推进和完善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贷款分类制度信贷风险评级监察员手册(2001年4月)目标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持续监控每个机构资产的质量和准备金的水平通过对同类企业的分析,对借款人的信贷级别作出判断通过综合监控各机构整体的准备金水平,对某些企业资产质量作出早期鉴别。通过全面、有效的决策,加强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衡量信贷风险,区分个别信贷和整体信贷的风险监控信贷风险的变化和趋势控制信贷风险以获得最优的回报适用范围所有贷款及表外业务所有贷款和投资型债券财务风险起源于银行系统,并且实际上存在于所有银行业务产生收入的项目—4—评价基础借款人按时及全额偿还本息的可能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可收回本息的风险借款人的预期表现,即按照协议或合约而履行还款责任的可能性各级分类名称正常借款人有能力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目前仍在履行还款责任,同时全数偿还本息的机会也不成疑问的贷款所有不属于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的贷款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借款目前正陷于困境,以致可能影响机构的财务状况的贷款,在目前的阶段尚末预期会出现最终亏损,但若不利情况持续下去,则不排除有此可能资产存在潜在的问题需管理层密切注意,如果不加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借款人预期在将来的还款前景以及信贷评级。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借款人出现明显的问题,可能影响还款的贷款,这类贷款包括(1)在扣除抵押品变现净值后可能在本或利方面蒙受若干亏损的贷款(2)曾给予借款人某些优惠的已重组贷款(即属于非商业性条款的贷款)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及抵押品的价值,资产并末得到足够的覆盖,此类贷款有明确问题而影响偿还能力,如不加以改正,银行很可能遭到一定程度损失。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贷款不大可能全数收回,机构预期在扣除抵押品的变现净值后会蒙受本或利的损失。可疑类资产具有次级类所有特征,并在现有的条件、实际情况及价值的基础上,全—5—额收回贷款存在很大困难或可能性很低,由于此类贷款损失可能性很大,不可能对所有可疑类资产计提利息。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在作出所有追讨欠款的努力(如变卖抵押品、提出法律诉讼)后仍被视为无法收回的贷款对无法收回的或只可收回很低价值而不再作为银行资产的贷款,应列入损失类,但并不意味它们绝对不可能收回或没有残值,只是并没有任何可行或可取的原因而推迟核销这种无任何价值的资产。六、贷款五级分类应坚持的原则(一)风险原则。五级分类应以贷款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二)真实性原则。农村信用社应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信贷资产准确分类,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价值。(三)审慎原则。农村信用社要按照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和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6—贷资产原则上应归入低级档次。(四)灵活原则。贷款应逐笔分类。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且条件基本相同,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的前提下,可将多笔贷款合并分类。对明确界定可能偿还比例的单笔贷款,可按偿还可能性拆分成多笔后,进行分类。银团、社团贷款的分类等级原则上由主办行或主办社认定。(五)动态管理原则。在定期进行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重新认定。新放贷款,经营社在发放当日根据审定意见确定贷款类别。七、贷款五级分类各档次的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农村信用社按照按时、足额收回的可能性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一)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其基本的特征是“一切正常”。(二)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其基本的特征是“潜在缺陷”。(三)次级贷款: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其基本的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四)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的特征是“肯定损失”。—7—(五)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须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的特征是“损失严重”。八、操作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五级分类与期限管理的关系。五级分类以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来判断贷款质量,但并不排斥逾期长短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期限管理不能准确反映贷款质量状况,贷款逾期并不一定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恶化,贷款末到期也不一定说明没有内在风险。(二)五级分类与信用评级的关系。五级分类在信息覆盖、评价深度、操作频率等方面都不等同于客户信用评级。五级分类只是将信用评级作为影响分类的因素之一。(三)五级分类与还款来源的关系。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贷款的偿还性,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又是决定贷款偿还性的最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信用社重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四)五级分类与信息缺失的关系。五级分类是依据借款人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来分析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其分类结果建立在大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逐步健全贷款档案,督促借款人完善财务体制,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报表,同时收集借款人的非财务信息,不断完善贷款五级分类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实现五级分类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