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马克思与列宁看中国疆域王德奎一、李大龙中国疆域尼布楚条约明晰观2016年9月12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中国社科院李大龙教授的《中国疆域形成的分期和特点》一文。这是在历史的脚步走到G20杭州峰会举行之后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章,因为中国疆域不仅是中国的事,也牵动世界的未来。9月4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G20国集团领导人第11次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当前挑战,要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学习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列宁,当年有关中国疆域的评述,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讲话,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疆域形成的分期和特点》一文,作者李大龙教授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1964年生,河北沧州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6年进入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编辑部,2000年担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2001年晋升为编审。2009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被聘请为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西北师范大学西北边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汉唐边疆史研究,侧重于民族关系、管理机构、边疆政权以及疆域理论等方面,其中对汉唐边疆史、高句丽历史、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李大龙教授说:关于“中国疆域”的含义,最初形成的两类主要观点是: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框架,以此上溯去框定整个历史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范围。强调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各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只能以当时的皇朝统治范围来确定。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1840年前的清朝疆域说”、“各民族共同活动范围说”、“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说”等不同认识。李大龙教授坚持清朝的疆域,才是他探讨的“中国疆域”。具体说是1689年康熙28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理由:一是作为探讨的依据“中国”,存在“分裂起源”的诸多分歧争夺。李大龙教授说:历史上没有存在过一个以“中国”为国号的王朝,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这些民族或政权对“中国正统”的争夺,导致了“中国”虽然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政治体”的名称,但它的指称范围却是在不断扩大。在清代最终人们意识中和现实中,为皇帝所有的“天下”和“中国”实现了重合。因此,清朝虽然没有以“中国”作为国号,但开始以“中国”的身份立足于世界舞台,中国疆域由此最终形成。二是“主权归属”,为更重要的理由。李大龙教授说:这一时期中国的疆域,完成了由王朝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换。通过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确立了和邻国的边界。中国疆域的范围,因为有了国界,也由模糊的“天下”而逐渐清晰起来。不仅使我们探讨的“中国疆域”,有了明确的主权归属,也具有了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诸多特征。由此两点,李大龙教授拿出他的以《尼布楚条约》签订为基础,建立的“中国疆域观”形成与分期:第一是自然凝聚时期,是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特点是(1)“中国”的概念,首先在中原出现,并形成“天下观”。(2)秦汉对中原地区的长期统一,成为中国疆域凝聚发展的核心。(3)分别以北方游牧政权、中原农耕政权,对“正统”的争夺,为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4)众多民族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融合,成为中国疆域形成的黏合剂。第二是疆域明晰时期:疆域性质由王朝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转化,具体是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特点是(1)中国疆域,内地界限日益模糊,边疆与内地密切成一体。(2)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明晰了中国疆域的外缘,具有了近现代国家疆域的特征。(3)周围藩属国与中国疆域边界逐步清晰,而游离出轨道。(4)鸦片战争的爆发中断中国疆域的凝聚,使传统藩属国和中国的国界尚未明确划定,和一些邻国的边界也没有完成划界。第三是列强的蚕食鲸吞时期: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列强不平等条约的结果,特点是(1)清朝失去对传统藩属国的控制,界限趋明晰。(2)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疆域急剧缩小。(3)列强策动边疆“独立”,外蒙古等脱离中国。(4)中华民族内部凝聚结束,不仅遏制疆域缩小,还抵御了日本的侵略。第四是现代疆域巩固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疆域进入稳定期,特点是(1)通过与邻国签署和平条约,除印度外,与邻国陆路边界划定。(2)艰苦谈判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3)中国疆域虽未完全统一,但“九二共识”是大势所趋。(4)新形势下海疆问题凸显,维护海洋权益面临重重考验。以上中国疆域分期和“李大龙中国疆域尼布楚条约明晰观”值得商榷,特别是以《尼布楚条约》划线,李大龙教授说: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主权归属”有了由模糊的“天下”,到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诸多特征的“中国疆域”明确归属。李大龙也知道是悖论:不断的不平等条约实际使中国疆域缩小,明确等于0。所以《中国疆域形成的分期和特点》一文,可看出李大龙教授的立论是前后矛盾的。那什么是《尼布楚条约》?这起于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国军民因沙俄侵略者还想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被迫进行的一次反侵略、收失地的自卫战争。1685-1688年的清康熙24年至27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俄方称之为1649-1689俄中边境冲突,但“西伯利亚”都不是俄罗斯固有的疆域。直至16世纪时,俄国还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到1632年明崇祯5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茨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便不断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1643年明崇祯16年,沙俄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在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11月这些侵略者,到达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结雅河解冻后,这伙匪徒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抗击。后由于后金在明末,在关外与明帝国交战,无瑕顾及黑龙江流域沙俄的觊觎,导致爆发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生活在这里。从唐到明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清朝建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瑷珲)外,还把当地居民编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各镇,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17世纪上半叶,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1643年明崇祯16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1682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第2年,即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并就准备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康熙29年9月清军派人,勒令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迅速撤离。俄军头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窜至瑷珲抢掠。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两次雅克萨战争,清军最终取胜。1689年8月22日沙俄逼迫在尼布楚,与清政府进行和谈。1689年9月7日康熙28年7月14日,清政府和俄罗斯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全部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阴谋破产,但与大清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因为外兴安岭在乌第河源处,分成南北两脉。南脉在河南入海,北脉沿北海上行在白令海入海。清朝所提的是乌第河以北,北主脉往南的地方属于争议地区,回去禀报后再议。这就是《尼布楚条约》。之后清军撤军,但俄军仍卷土重来。这是俄罗斯的东正文化,和后变相的乌奸文化所决定,与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关。这里有一个插曲:为什么似乎从《尼布楚条约》开始,才有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拉丁文为准的“中国”和“中国疆域”概念转换?这和西方人的参与有关。正如近现代人类考古学的“北京猿人”发现,也和西方人的参与有关一样。据《文史参考》发表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大清有“内鬼”》一文披露:清政府位高权重的谈判代表索额图,1689年6月13日率领的使团从北京到尼布楚,还带了徐日升(葡萄牙人ThomasPereira)和张诚(法国人JoanFranciscusGerbillon)两位高鼻梁蓝眼睛的西洋人。徐日升和张诚的共同身份,是耶稣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1673年进入北京的徐日升,由于精通天文而供职于钦天监。来华较晚的张诚精于数学,遂成为康熙皇帝的宫廷教师。二人凭借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快成为康熙皇帝的近臣。正因为此,康熙皇帝派遣徐日升和张诚,也作为中国使团的成员。康熙还将自己的袍褂,赐予二人,并授予他们三品顶戴。临行前,康熙还专门嘱咐索额图,要他与二传教士同桌就餐;重要的事情,要与之商量。徐日升和张诚作为中方代表,背叛康熙,作大清“内鬼”。在正式谈判前曾前往俄营,拜访俄方使团代表御前大臣戈洛文。虽然有清朝官员陪同前往,但他们仍毫无顾忌地用清朝官员听不懂的拉丁语与戈洛文交流。张诚和徐日升的正式身份,是大清使团的顾问,但在实际谈判中,还充当翻译。会说拉丁语的戈洛文表示,希望他们从东正文化同属西方基督文化愿望出发,给予帮助;张诚和徐日升二人心领神会。随后就瞒着随从,给戈洛文去信,索要价值不菲的“貂皮、银鼠皮、玄狐皮和上等酒”,作为交换。不用说他们的要求,立刻得到俄方的充分满足。他们也允诺向戈洛文,提供关于清朝使团意图的情报。在戈洛文使团出发前,沙俄当局为获得最大利益,已制定了3套要求不同的边界划分方案,最低要求是占领雅克萨。在使团出发后,信使又追送沙皇的最新指示,一改强硬态度,指示可以拆除雅克萨的俄国堡寨,以换取中国开放通商,甚至退出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达斡尔地方”来换取签约。8月22日中俄谈判开始,尽管远在莫斯科的沙皇,因急于签约而步步退让,但身在尼布楚谈判现场的戈洛文,却依然咄咄逼人,因为他有张、徐二人做内应。谈判开始,戈洛文污蔑清方“制造流血事件,发兵来犯沙皇陛下”,要求清方将“以武力新占领的地方”归还沙皇,不然沙皇将派出军队。如此贼喊捉贼,索额图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回顾了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斑斑劣迹,证明清朝是在此情况下的被迫自卫,而且黑龙江流域的土地,本就隶属于中国。中方理所当然严词驳回,戈洛文无言以对。但“吃人嘴软”的徐日升,貌似公正出来解围,他对中俄双方,各打50大板,在“不咎既往”的幌子下,建议被侵略者和侵略者,共同停止无休止的争论,立即讨论划界问题。戈洛文马上抓住救命稻草,抛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