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其先民很早就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部分人散居于佳木斯市和桦川、依兰县的一些村镇。赫哲族人口数仅为4640。是全国人口极稀少的民族之一,仅次于珞巴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点难懂)无文字。早年以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字。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每天最早迎接太阳的少数民族。有渔歌唱晚、冬钓寒江的绮丽景观。唯一一个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族,有鱼皮部落之称。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有驰名中外的特产——鲟鳇鱼、蛙鱼、三花五罗(不明何意)、貂皮、麝鼠。黑龙江总长度约5498公里,发源于蒙古肯特山南侧,在石喀勒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形成。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北界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区东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松花江是东北人民的母亲河。有南北两源,正源为南源长白山天池,全长1927公里。其径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流域面积为55.72万平方公里,占东北三省总面积近70%;河长、水资源总量、流域面积均位居中国第三位,居长江、黄河之后。松花江流经吉林省吉林市、松原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的主城区。流域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总计约十亿立方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区。乌苏里江是中国黑龙江支流,也是中、俄的界河。长909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江面宽阔,水流缓慢。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稜河、挠力河等。乌苏里江有5个月左右封冻期。奔腾的江河湖水滋养着鲜肥的鱼虾,茂密的原始森林栖息着珍贵的鸟兽,广阔无垠的田野生长着多样的植物。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赫哲族“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的生产方式。上山能搏虎,下江能捕鳇,“穿桦鞋(桦皮船)蹁江过海,骑木马(滑雪板)蹿山跳涧”。狩猎“善睐牲踪,见踪则迹之必获。”叉鱼“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之,不知何神异若此也。”历史渊源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先民可以上溯先秦时代的肃慎人。清顺治初期,即自1644年起的几年内,赫哲部被清政府“编户”形成族体,“赫哲”作为族称。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萨满舞赫哲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神灵,相信“万物有灵”,万物都由神主宰。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过两次还是?)是赫哲族人的“鹿神”节(亦称跳太平舞),意为求神驱鬼消灾求福,保护全村人口兴旺,祈求鱼猎丰收。农历五月十五是赫哲族人“乌日贡”节放河灯活动,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喜获丰收。图腾柱赫哲族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图腾柱是赫哲族原始图腾崇拜的体现。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天鹅、鹰、熊、虎、鹿等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受到赫哲人的顶礼膜拜。赫哲人的许多姓氏也与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往往从动物的名字演变而来。如舒姓是由“独角龙”得名,“胡”姓是从“虎”得名等等。蛙神窝鲁呼答太阳神巴哈思都哩树神费隆赫风神和硕语言文字现在,在赫哲族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境内赫哲族使用基里尔字母拼写赫哲语。至今伯力仍有13所学校教赫哲语。舞蹈与音乐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县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会有很多青年男女跳这种舞。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赫哲族民歌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的随波逐流韵味。“嫁令阔”触景而编、即兴而唱、情感纯朴、曲调悠扬。“赫尼那”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气势恢弘的民族史诗“依玛堪”,说唱结合、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说胡力”,美妙的神话与传说“特伦固”等表现出赫哲族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丑恶鞭挞的审美理想。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有“突木含给”和“口衔琴”。“突木含给”现已失传。“口弦琴”由铁丝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吹奏。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么长,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子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口弦琴扫去了欢快,融入了悲切凄美,蕴涵着赫哲人内心不为人知的苦难历史与情感。文化传承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形式自由。民族服饰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夏季戴桦皮帽。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保温。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赫哲族的桦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顶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及狍、鹿、鱼的形象,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的信物。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习惯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塔拉哈、塔拉卡、炒鱼毛、苏拉卡,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出行习惯历史上,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居住习惯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子(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赫哲族近代的住居经历过地窨子、撮罗子的形制。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民居就是北方满族式的草苫屋顶编脊的土墙房,室内布置也与满族的差不多。“夏天住昂库,冬天住地窨”说的就是赫哲族两种比较古老的居住形式: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地窨临时性的可移动住所——昂库布局赫哲族人多用锹把粗的柞木夹成障子,形成院落。房屋前面留块院子,养鸡、猪,放酱缸、农具,码着成排的木柈子垛;房后的菜园子较大,种些架豆角、黄瓜、茄子、小葱、辣椒、西红柿等蔬菜。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村的街道东西走向,道南的房子从后面开门绕过山墙进院,菜园子在前院;道北的房子从前门穿过菜园子边的巷道到前院再进屋。地窨地窨,又称地窨子,赫哲族语为“胡日布”,主要是冬季寒冷时的固定住所。这种地窨在冬天十分暖和,但顶多可住两年、一般只住一年,而后在下一个冬天之前重盖。1945年以后,黑龙江边居住的赫哲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常年住地窨,一般都住上了马架子房或土草房。基本建造方法:往地下挖三尺左右深的长方形土坑,大小宽狭根据人口而定,然后在土坑中间、前、后立起柱脚,架上檩子。檩子用椽子固定,椽子下边架在土坑边上,上边钉在檩子上,成“人”字形架。再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五六寸厚的土即可。门向阳而开,门旁有个简单的窗户,早年窗户用去鳞的鲢鱼皮糊上,后来才改用纸,喷上鱼油,显得亮堂而结实。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昂库临时住所主要为“昂库”,细分为3种类型:赫哲族民居桦皮“撮罗子”早年渔猎时住的草房——撮罗昂库,撮罗是尖顶的意思,即尖顶式窝棚。撮罗昂以杆扎搭成圆锥体形、苫草或桦树皮而后加以固定而成。一般门朝南开,没有窗户,屋内以木杆搭铺,上面用草或树皮铺好即可。屋内北面为老人住卧,东、西面为青壮年坐卧。做饭一般在屋外,特殊情况如风雨天气,也可在屋内支起吊锅做饭。圆顶式窝棚——阔恩迎如昂库,用直径约一寸的树条烤热弯成钩形,然后等宽距离一根根埋在地里,树条矗起后连接,形成马形,再顺着将五六根树条扎成杖子,前后两端扎成十字形杖子,加强稳固性;最后在架子周围从下往上一层层用草苫起来,扎牢。它既可防风,也可防雨,窝棚之大小(长宽)视人口多少而定。冬季狩猎时住的温特合昂库,是为避水、火灾和猛兽的侵袭,构木或搭板建在树半腰上的小屋。用多根直径约六七寸、高7尺左右的杨树干劈成板子,搭盖成的圆锥形。棚顶留有2尺多宽的出烟和通风孔,屋长约三四米,宽约二三米。屋架为“人”字形,苫草或蒙布,周围用雪或土培牢,南面设一个小门,方便简易。另外,还有用桦树皮搭成的称为“塔尔空昂库”,用布搭成的称“保斯昂库”,用兽皮搭成的叫“那斯昂库”等住所。除上述胡日布、昂库外,还有马架、正房、鱼楼、木克楞,也属较固定的房子。马架马架,赫哲语叫“卓”,是地窖的发展,一般盖在平地上,墙用土坯砌起来。坐北朝南,房门开在南墙上,两侧均有一扇窗子,房内东、西两边搭火炕,锅灶设在火炕南端。正房,是在马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房子大都用土坯砌起来的。房内搭南北相以的火炕,西炕连接南、北炕,俗称“万字炕”。以西为贵的赫哲族在西屋供祖先、神灵牌位,所以西炕住长辈。烟囟垒在东、西房山墙,或在两侧屋檐下,常用空心木或者用草和泥编“拉哈辫”做成。富裕人家的正房有用青砖砌成。房顶一般为尖脊,用草苫屋顶。正房旁边,有的还盖有东西厢房、仓库等。正房鱼楼子。赫哲语叫“塔克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