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羊绒行业—量身定制服装行业里“量身定制”的话题由来已久,近两年更是被羊绒服装品牌企业家们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诠释‘纤维钻石’的尊贵品质”为响亮借口,风靡一时。国内几乎每个知道点名字的羊绒品牌,都和“量身定制”这种生产和营销紧密结合、零库存的发展模式攀亲结缘起来。然而,一阵风声过后,在“原绒价格大涨”、“用工成本迅增”、“转型升级压力大”、“行业生产不规范”等多种经济、政策因素的联袂掣肘下,“经济大气候不好”的判断与认同似乎成了国内毛衫企业家,特别是羊绒品牌企业家们作出的总结性“流行语”、“关键词”。那么,在这样的经济氛围中,国内羊绒界目前的“量身定制”发展表现出怎样一种情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深入到国内各大毛衫产业基地,与涉足“量身定制”的各大羊绒品牌企业家们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现将我们对几个重点问题的判断与分析结果端出,与大家一起分享。“量身定制”是否能成“大气候”走进中国毛衫产业,其实就等于是驶入了民营经济的大海汪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想必大家是明白的。问题是有多少人愿意去淌“量身定制”这趟“金水”,同样是绒海淘金,“批量生产”淘来的金不是来得更“短平快”些吗?对此,企业家们众说纷芸,各持己见。有的认为,目前国内羊绒衫的“量身定制”已经形成了小范围内的“大气候”,如上海目前专业从事“量身定制”的企业就有600多家,而要求“量身定制”羊绒衫的消费者大都是高收入者。他(她)们追求的是一种与自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品味和个性追求相吻合的着装标准,纯羊绒衫的“量身定制”在“先富一族”、“名星群体”、“时尚达人”中已经形成“人气场”,且“气候”已成。圣奇融的企业家说,目前国内的羊绒衫“量身定制”也有“平民化”的趋势,现在很多家庭似的小作坊都在运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或是手摇横机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却很有些市场。原因是,这样的“量身定制”模式可以将手工编织的优势与设计创意和美学艺术相结合,在尊重和诠释出消费者对羊绒服饰和羊绒文化的个性化理解与追求的基础上,能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全方位的贴身服务感。有些企业家则指出,现在市场上这种类型的“量身定制”虽然看似“正宗”,但要做成“全民都来定制”的“大气候”恐怕不很现实,也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因为“原料大涨”且行业标准、管理等工作不规范,如有的只做“纯绒”,有的做成了“80”绒、“70”绒甚至是“50”绒,对外都叫“羊绒衫”。更糟的是,一些承受不起原绒价格压力过高“量身定制”企业甚至以“三合一”、“四合一”充当羊绒衫欺骗国内羊绒知识贫乏的消费者,令羊绒衫“量身定制”的民营舰队面临信誉危机,随时会有触礁的危险。这一块能否做大做强估计连热衷于羊绒衫“量身定制”的品牌企业家们心中都没个底。除非“羊绒混纺”的技术和理念真正能为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而业内也形成了“纯绒”、“混绒”两大“量身定制”的发展阵营,以及与此相应的产品标准和管理机制,所谓的羊绒衫“量身定制”才可能迎来“大气候”。不然,“高端化”与“平民化”的相互抬杠终究会内耗掉羊绒衫“量身定制”的美誉和优势。还有就是,品牌差异化战略真正尊重起消费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是否也能“批量生产”圣奇融的专家告诉我们:从服务对象、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上看,传统意义上的“量身定制”与“批量生产”本应是两个对立的生产概念或者说是发展模式,但在品牌意识、品牌差异化发展和消费个性化日渐浓厚的低碳化时代,在中国国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此二者出现了一些兼容并蓄、此抑彼扬的现象,在同台竞技中努力整合资源,各展所长。当前,绝大多数羊绒企业都在加速以电脑横机取代手摇横机的生产转变,以跟上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前进步伐。从这个趋势来看,“批量生产”肯定仍将占据羊绒生产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此言不假。而且,业内专业人士们大都认为,用电脑横机来做“量身定做”成本太高,根本是行不通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量身定制”做得最好的也最具特色的,还真不是用“电脑横机”装饰出来的大品牌企业,而是一些主要靠手摇横机进行生产的小品牌企业或者是无品牌企业甚至是家庭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