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其中“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三大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1、康德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观点。•康德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2、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本书收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八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著作在内。在康德的批判哲学时期所写的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作为起批判哲学的组成部分,则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曾有“第四批判”或者“历史理性批判”之称。•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1784)•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1784)•人类历史起源臆测(1785)•万物的终结(1794)•永久和平论(1795)•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1797)•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1793)前提:在历史叙述过程中,为了弥补文献不足而插入各种臆测,然而臆测却不能过高地要求人们同意,因为这只是一场想象力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所以不想臆测过分,就必须以人类理性根据此前的自然原因无法推论的东西作为开端,也就是说以人类的存在作为开端,而且又须以人类业已成熟作为开始。假设:人已经具备了直立、行走、说话、谈论、思想之类的技术,以便只对他的行为举止的道德(思想)发展进行考察。本能理性道德发展实质:•康德认为,在人类存在的最初,必定只有本能(一切动物都须听从的上帝的声音)在引导着这个新学徒。•大自然所用于保全每一个个体的,最重要的两项:饮食的本能、男女的本能•本能:本能允许人以某种东西为食,又禁止他以另外的某些东西作为食物,只要没有经验的人听从大自然的这种召唤,就会发现自己过得很不错。•理性:•理性会伴随着本能的作用来促动人类,并且通过以口腹之欲来和并不与本能相结合的其它某种官能相比较。理性有一种特性,它可以靠想象力的帮助便创造出种种愿望来,这些愿望不仅不具备任何有此倾向的天赋冲动,而且还与之相反。它们起初就叫做情欲然而它们却由此一步一步地炮制出一大堆多余的、甚至于是违反自然的倾向来,可以称之为骄奢淫逸。成为其背叛天赋冲动的缘由的,很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可是这一最初尝试的后果——那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理性乃是一种可以使自己超出于一切动物都被定着的那种范围之外的能力,却是十分之重要的,并且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方式。•当人类通过理性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便开启了人类的眼界。•他发现自己有一种为自己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而不是向别的动物那样要被束缚于唯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显著的优越性所可能唤醒他的那种一瞬间的快慰,却又必定立刻就继之以忧虑和焦灼:他还不能就事物隐蔽的本性和长远效果来认识任何的事物,又怎么能运用自己这一新发现的能力呢?他仿佛是站在一座深渊的边缘;因为迄今为止都是本能在向他指点着他所欲望的唯一对象,但是现在这里却向他展示了无穷的欲望,而他自己还一点都不懂得怎样去加以选择;然而现在从这种一朝已经被尝到了的自由状态,他却又不可能再返回到奴役(受本能统治)状态。•性的吸引力在动物身上仅仅是靠一种转瞬即逝的、大部分是周期性的冲动,但它对于人类却有本领通过想象力而延长,甚至于增加;对象离开感官越远,想象力就确实越是以更大的节制、然而同时却又是更为持久地和一贯地发挥它那作用,因此便防止了单纯的动物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那种厌倦之感。•人能使自己的对象脱离开感官、从而使之更加内心化和更加持久化的这一倾向,就已经标志着理性之驾驭冲动的某种意识了,而不是像在第一步那样,单纯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围之内为冲动服务的一种能力而已。•1、对饮食本能的作用•2、对男女本能的作用•3、深思熟虑地期待着未来•4、理解自己(道德规范的制约)1、人类之脱离这座被理性所描绘成是他那物种的最初居留的天堂,并非是什么别的,只不过是从单纯动物的野蛮状态过渡到人道状态,从本能的摇篮过渡到理性的指导而已——即从大自然的保护制过渡到自由状态。2、人类在这场变化中是得是失已不是一个问题,人类整个物种的命运是一场走向完美状态的进步,尽管为了贯彻这个目标,他额成员在最初的、甚至是一系列漫长的前仆后继的尝试中,可能犯下那么多的错误。•3、人类对自然秩序有三个不满:•当人类考虑到灾难是如此沉重到压迫着人类而又毫无好转的希望的时候,便对统治着世界行程的整体的天意心怀不满。•人们不满于自己生命的短促•人类不满于自己永远无法达到一种空洞的渴望•人类应该满足于天意,应该满足于人间实务全体的总进程,这个进程并不是由善开始而走向恶,而是从坏逐步地发展到好;对于这一进步,每一个人都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召唤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日子又如时间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后一天以及其中所包括的一切都是前一天的产儿。一切时间的终结必须指人类永不中断的向前绵延,但这一绵延又必须是指我们对之确实无法形成任何概念并与时间完全无法加以比较的一种数量。•单一体系把永恒的福祉奖励给一切人•二元体系把福祉奖励给某些选民,而其余一切人则受永恒的惩罚。•1、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终结。•2、按作用原因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神秘终结。•3、一切事物的违反自然的终结。•来源于单一论体系,亦即根据神圣智慧的道德目的的秩序而产生一切事物的自然终结。•康德认为这种体系是完全超出人类理性的思辨能力之外的,因为我们在我们的面前还看不到有任何东西现在就能交给我们有关我们在未来世界中的命运,除了我们自身的良心判断而外。这种体系过分地沉溺于漫不经心的安全感中。(因为幸奉单一体系就无需对自身的道德及行为多加考量。)•神秘终结即指源于神并归于神。康德认为,在这里人们的理性并不理解它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所要求的东西,但却流连忘返,因为理性不会轻易满足自己内在的亦即自己时间的运用的,而喜欢到某些先验的东西里去探险。•这种理念回人类中金会有一种永恒的安宁可以庆幸,它构成人类意念中的一切事物的赐福的终结;而它本来也就是人类悟性同时随之而消失并且一切思想本身也随之而告终结的一种概念。•反自然终结亦即颠倒了的终结。万物一经过人手,即使是目的良好,其经过和终结也都是愚蠢。这就是说,对于它们的目的所使用的恰好是与之相反的手段。•康德认为,就让事情处于像它们最后所处的那样,像是经过几乎一个世代之后已经证明了它们额后果还过得去那样。倒不是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他们应该地方自己可能冒犯什么,否则的话他们的行为就会违背自己本来的目标了。(因为先前的许多经验已经经过了时代和实践的检验,在去除时代局限的基础上应该尊重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额活动。)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返回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