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究竟是什么?他只是历史中已被安排好角色的剧中人,还是历史的剧作者?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痴迷于这一问题,对它的书斋渐悟,闲暇诧异构成了人类文明斑斓璀璨的悠悠画卷。古希腊哲学闪烁着人的理性光辉,在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的蛰伏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又一次高扬了理性原则,后继者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天才思想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深化着对人性的认识,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人学革命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学人是什么?只是从四足,到两足,再到三足的动物?如何破解这个斯克诺芬之谜?一、人学的渊源古希腊中求真知,爱智慧的哲思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人学的始终。关于人性的解析,在古希腊哲学中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这期间经历了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自然人性论,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这样的早期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视为如水火土气这样的物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理性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提出“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就是人的理性。他的灵魂这一概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可以转世,得到永存。赫拉克利特阐发了“逻各斯”,把人看作一个求取真知、获得智慧的理性存在者。苏格拉底、柏拉图更是极大地发展了人的理性学说,他们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理性。由此,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渐渐被确立起来。社会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窥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在“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前者强调美德的先验性,后者则更注重了后天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本性进而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改变,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接近人性的社会性思想了。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人是政治动物”,“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他强调社会教育、行为实践对培育人的美德的重要作用。这些天才的论点触及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明确了人的本性是社会性、政治性。希腊人在内部矛盾和外族铁蹄入侵下,哲学这一凸显时代精神的领域日趋凋敝,伴随着的是对人否定的思潮,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怀疑派,“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信条表现出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无疑是否定人性的光辉的。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偏斜说”来论证人的自主能动性,他的人性论的实质在于肯定人即使在必然处于奴役状态中仍然不会丧失其自由自觉的本质,它至少还是可以在内心和朴素状态中得到保持;表达了人能从受奴役的必然性命运中解放的愿望和可能性,这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形成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就应该具体考察马克思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学术思想成长经历。马克思本人正是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对前人学术思想博观约取,对欧洲现实社会生活躬身探究,这使得他既博采了人类优秀学术思想——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又洞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进而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自己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垮,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孟子曾说,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马克思一开始就为自己立下了高远且坚定的志向—这就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这也使得他在日后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坚持自己的思想探索事业。马克思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时期。工业革命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以前的狭隘民族区域历史被更广泛的交流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世界历史,这使得全面客观认识世界成为可能。资本主义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内在矛盾也在加剧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欧洲范围内的三次工人运动让人们无法忽视这支力量。在文化领域则是又一番景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定律及进化论巅峰着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知。黑格尔,谢林,费希特丰富完善了由康德而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这些时代背景构成了马克思本人学术思想成长的丰富养料。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再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而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也从抽象理性的人走向了现实的人——这无疑是划时代的转向。1.抽象理性的人。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现实的关系时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他否定绝对的理论的自由,认为自由是人积极的主动的状态,绝不是消极地摆脱外在世界来获得自由。在他看来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他坚决地用自我意识去批判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保护外衣——宗教,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黑格尔哲学看似解决了人的“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解决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中碰到的实际生活中人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等级地位对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的直接影响。结合《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引入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思想,开始从人学角度考虑现实问题。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一致的表现,现实生活生动的显示出私人利益战胜普遍理性,国家只不过是主体政治异化的表现,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矛盾冲突的产物。2.具体现实的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转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他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思维模式,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他提出异化劳动学说,使得对于人的认识从抽象理性进入到了现实具体的人——活动着的人。他认为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只有从人的活动中才能得到确证。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所谓自由自觉是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指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在对客体属性、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他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动幸福而是感动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是异化了的劳动,异化劳动使工人从劳动的主体变成了客体,甚至沦为机器。劳动也便没有了自主性,成为工人的沉重负担。异化劳动不仅不是人的本质,反而是对人本质的摧残和否定。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第一重否定,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从非人到人的复归。要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扬弃私有财产,就是使人重新占有己经失去的生命活动。这样,在扬弃了一切异化之后,人的生命活动得到肯定和尊重,人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不断完善发展着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也就真正获得了人本质的复归。真正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使人在保持自然性的同时,又具有了社会性、能动性。劳动实现并丰富了人的本质内容,“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对“现实的人”作了科学的较全面地阐述。他在《神圣家族》中阐述道,历史的秘密应该从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去,由此他接触到了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现实的人。他进一步展开论述,首先“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在这里,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优先存在。人首先是肉体的存在、自然的生命,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生命蕴含着人类全部历史演变,向前发展的基因。其次,“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这是“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是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自己展开的丰富的现实生活过程。最后,“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等关系中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中物质生产关系是现实的人的所有其它规定性的基础。物质生产包括双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人的本质理解中,他认为“实践的能动的人”的存在是全部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个前提。因为人是处在现实生活中,即特定存在的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下,现实地进行着物质生产活动——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成为全部历史发展的起点。“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次,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演化出全部人类历史。个人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由此演化出全部人类历史。最后,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产生和构造出人类的精神世界。“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由此可见,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的存在乃是全部人类历史活动及其发展中第一性的东西。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意义韩庆祥教授认为,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高清海教授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就马克思对于人的极度关怀来讲,把马克主义哲学称之为人学毫不为过。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彻底解放,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相互促进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不可能实现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条件。只有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丰富的内容:1.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2.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3.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5.个人价值的实现;6.类特性在个人身上充分发展。要读懂马克思主义人学需要着重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所体现的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目的,又是过程。我们不应当把人的全面发展仅仅理解为目的。由于生产力发展及特定历史条件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把人的全面发展仅仅理解为目的,那么久无法解释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阶段。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发展出发,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致,是一个历史过程,为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分别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人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论的丰富展开。他阐述到,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生产力极端地下,为了生存人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封闭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束缚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阶级关系等各种人类共同体之中,作为个体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也没有形成与人群相分化的“我”的独立观念,我的基点是定位于人类共同体中。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中,物质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物质生产活动却表现为对人来说是异己的东西,人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努力奴隶。人虽然不再直接依赖于别人或某种共同体,但依赖于物,依赖于货币,这样人的本质是异化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充分发展,物质财富极其富足,劳动成为了人本身的内在需要,人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