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言文融合,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摘要】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还要帮助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感受从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二者要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吟哦讽咏、品读赏鉴、循文入义活动中落实对字词的理解,对文学的审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言文融合,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关键词】文言文学文化言文融合文言文我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文”?什么是“言”?能准确说出来的并不多。我认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厘清的“文”与“言”的基本概念。“言”应是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指字词句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语文教育专家黄厚江认为,“文”就是文章、文学、文化。从它们的关系来看,“言”是文言文的根基,“文”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教学应该“文”与“言”的紧密结合、和谐统一,不应该“重言轻文”“因言废文”或者“轻言重文”,更不能貌合神离。“言”“文”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由于主观认知的偏差和客观评价机制的功利,初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实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尽管教学篇目不同,但教学思路如出一辙:第一环节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第二环节疏通文意,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第三个环节课文内容探究,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几个问题。第四个环节课堂练习,主要针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这些课堂多数环节的设置是对“言”的理解和巩固。即使有对“文”的分析其实还是停留在“言”的层面:例如,理解《黔之驴》文意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老虎怎样一步一步了解驴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没有涉及到文章、文学、文化层面的认知,积累,感悟,赏析。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一次次作者情感齐飞,与传统文化共舞的机会。一、吟哦讽咏感悟文言的魅力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才能激活文字,文本才能获得生命。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文言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更适合朗读。因此我经常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安排了多次诵读。由于是文言文,带有声韵美但又与诗歌不一样,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因此教给学生方法,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如自/富阳至桐庐;要读好四字词的节拍,四字词主要是二二节拍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好特殊的停顿。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为了突出“蝉”、“猿”,“则”表示轻微转折,与前后断开来。学生的悟性是很高的,摇头晃脑读得很有味。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把握不同的基调,有的喜悦,有的激昂,有的平缓,有的自豪,有的赞叹,反复练读。为了能让兴趣盎然地朗读,我还把文言文变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①仿古书的形式。将《与朱元思书》中的标点全部去掉,且将文字排列成自右往左的竖式。②配图诵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全景式的构图,表现出富春山水层峦叠翠、群山对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韵致。学生欣赏黄公望的画,朗读吴均的文,文画皆美,是一次喜悦的生命旅行。③书法诵读。中国实力派书画家,著名书法家崔道和的书法作品《与朱元思书》给人以稳健、灵动的艺术享受,亮点很亮,特2色突出,个性鲜明。虽是一纸静态画面,却完美凸现其动态的韵律。书法的意境与文章非常吻合,看着透出力与美的书法作品,听着学生如醉如痴的读书声,真是妙不可言。“喧嚣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的慰抚,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的天地中展开。”①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安排不同艺术形式的诵读,两全其美。二、品读赏鉴感悟文学的魅力(一).感悟语言的意韵美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解析。所谓这种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生:小草。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生:轻蔑。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生:不一样。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生:担心。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于语言的本身,不在字面所表示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多少东西,传达出多少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么广阔。”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课例,不是孤立地解词、译句,而是把词句的理解同品味句式、人物语气、作者情感态度巧妙融①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第1版3合在一起。钱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恰当找到“文”与“言”结合点,用问题引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启发点拨,使文章的字、词、句、感情成为完整的生命整体,使学生充分领会到文言文语言的意蕴美。(二).感悟景物的画面美我们在品味文言文的时候,要对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让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画面美,意境美,进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师:文中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莲花的?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谁能翻译一下?生:我唯独喜爱莲花……师:这个句子中的“濯”是什么意思?香远益清的“益”呢?它与哪个成语里的“益”是同义?生:“濯”是洗涤的意思。“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多多益善”这些成语中的“益”都是这个意思。师:“濯”是洗涤的意思,怎么分析出来的?生:从的偏旁可以看出它与水有关,联系句子可以判断出。师: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途径。这几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可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方面展开想象。生:碧绿的荷塘里,一朵朵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露出粉色的笑靥,清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看那睡莲,一朵朵乘着荷叶做的小船,在池塘里自由自在的游览。生: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完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筛选景物,注意景物内在的协调性,另外抓住景物的修饰语。有的同学这样写:“长长的绿水,粉红的桃花,地上满是多情的小草,油油地向桃花招摇。一阵清风拂过,落了一阵花瓣雨。”感悟景物描写的画面美,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方法。在上面的课例中,我主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把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筛选景物时,注意景物内在的协调性,抓描写景物的修饰词语。在感悟画面美的同时,注重言文融合,由“文”解“言”,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在文意理解中引领学生进入欣赏的境界,是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三).感悟情感的含蓄美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的习惯用语,但其辞意之美及情感的含蓄,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每次品读依然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直抵我们内心深处。浩瀚的传统文化海洋中,情感的含蓄美犹如一朵朵绚丽的花,跨越千年,依然芬芳。文言文的文学熏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让学生的心灵变得纯净,澄明,丰富,美好。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如何引导学生领悟“闲人”的复杂情感?师: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4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生: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师:“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生:一个人只有在平静,心中没有任何杂念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悠闲、宁静、空灵。我们再来看一段背景资料,解读“闲”的深层意蕴。(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生:苏轼没有把名利得失放在心上,就是在逆境中也坦然对待。师:是啊!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这快乐、悠闲背后是一颗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空灵、纯真的赤子之心!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屏显)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即使身处逆境也总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学生齐读)这是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片段,获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段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点化作用,以课文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实现词句主旨的深层解读。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呈现,引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都是随文进行,讲求时机,努力体现互文对读的适切性,力求有效推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挖掘文言文作品情感美。三、循文入义感悟文化的魅力(一).感悟时代文化的魅力陈钟樑先生说过:“我们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足够的文化准备。”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这些想象的空间,恰恰能让教师有意渗透一些文化因子。陈老师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教学《卖油翁》最后一环节,陈老师是这么设计的:康肃公笑而遣之,他怎么遣的,你们替他写一句话,用文言写。学生颇有妙语:“汝酌亦精,去!”“今日始知,吾射乃雕虫小技也!”要是让我们处理会对学生大加赞赏,认为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而陈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顺势追问学生:这样的结尾合适吗?通过讨论学生悟出,所补之言固然在文意上是相通的,但没有考虑到二人的年龄,功绩、地位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二人是不可能有次对话的,最恰当的只能是如原文那样“笑而遣之”。黄厚江老师认为,优秀的教师不是把学生正确答案、老师预设的答案哄出来,而是把学生错误的答案哄出来,惟如此,才能暴露学生认识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感悟人文文化的魅力学生子贡说:“可能老师的理想太高了,所以到处不能相容。老师能不能把理想降低点?”孔子回答说:“最好的农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成,最好的工匠也不一定让人满意。你不完善自己的学说,只追求世人的接受,志向就太低了。”学生颜回回答说:“老师理想高,别人不相容,这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完善了却仍然不能被别人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最满意。他笑了,逗趣地说:你这个颜家后生啊,什么时候赚5了钱,我给你管账!”这就是那位极有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