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时下有人一说起计划经济,恨不得就指为罪恶滔天,一说起市场经济,就赞为美不胜收。这种事其实绝没能那么简单。5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时,正值国家要进行工业化建设,那个时候不能不计划,如果不搞计划经济,工业化基础是无法建立起来了。计划经济存在的问题大约有这样几点。由于整体上供给不足,计划经济不可能把经济上的所有问题都能给解决了。比如就业。由于国家整体投资有限,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有限,这样的计划经济不可能解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于是一种替代的方法就此出台,那就是让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过是缓解就业难题的一个蓄水池。水池的水蓄满了之后,还是要寻找出路的,再往里蓄就无处可去了。另外,在文革结束的前后,计划经济已经变味,成了长官经济。国家的经济投资和布局并不是按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做法来安排的,而是基本上是由长官拍脑袋来决定的。当时各地方纷纷来北京“跑部钱进”,要求中央要准备投资的项目放在本省。各地官员都来中央找本省籍的主管干部,这些主管干部觉得似乎应该为家乡做点事,一个项目搁哪儿不是搁呀,得了,就把这个项目搁在自己的家乡吧。很多项目就是这样给定下来的。至于说这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考虑到环境问题,是否考虑到交通问题,运输问题,电力输送问题,那都是在把项目定下来以后的事。这种长官意志拍脑袋的决策,与计划经济何干?可是它却戴着计划经济的帽子,把屎盆子扣在计划经济的脑袋上,计划经济何其冤也。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变了味的计划经济肯定是要走到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激发各地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作用。这都表明,需要有一个更有效率,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取代这种不甚合理的方式。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台就是必然的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尽可能地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所不足的。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的确非同小可。然而,新的问题了也就出现了。市场经济使更多的人从利润出发,从金钱出发,唯利是图成了一种公害。包括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说与市场机制下造成的某种混乱没有关系。可能有人会说,那人家西方发达国家怎么没有这么乱呢?那边不是没乱过,也是经过多少年的整治,才消停了一些。在咱们这儿,由于某些政府官员与经商者相互勾结,导致各方面关系盘根错节,使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这种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官员要对上级负责,不敢对安全问题轻视忽略。而且企业经营的好坏,利润的多少,与官员的收入无关。这时的官员顶多弄点多吃多占,大规模的贪污受贿是不多的,因为没有那种动力。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官员们眼睛都蓝了。看到商人挣钱,他们急于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资本。所以一切不是人的事他们都敢干。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跟不上趟,这才导致这么多官员一下子都成了腐败分子。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按邓小平的说法,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的头上有个帽子,说是计划也行,说是宏观调控也对。不过现在似乎不太想说计划这两个字,一说计划,西方人就说你不是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的计划委员会就成了发改委,但干的活还是计委的活。但问题也有另一面,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计划的名头,想干点跟计划有关的事反而会理不直而气不壮。历史证明,纯粹的市场弊端不小,不能听之任之。市场就如同一个孙悟空,能耐不小,本事也大,但是,必须得给他戴上个紧箍咒,要不然,他一瞎折腾,就会出乱子。当然,紧箍咒也不能随便瞎念,念大发了,孙猴子也受不了,该不玩活了。可是没有这个紧箍咒也不行。任着孙猴子胡折腾,没有制约他的手段,那能出什么乱子,谁也说不准。这宏观调控或者计划,或者规划就应该是这么一个紧箍咒。当然,有朝一日,孙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金箍就自然没有了。那市场经济也是一样,等哪天市场经济不需要宏观调控了,那么这个市场经济也就不再是市场经济了,成了自觉调控的更高级的计划经济了。这岂不更好吗?只是这一在什么时候会来,现在反正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