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人:杨自飞指导老师:林影教授Theabilityoftheimmunesystemtorespondinappropriatelytoantigenicchallengewasrecognizedearlyinlastcentury.TwoFrenchscientists,PaulPortierandCharlesRichetanaphylaxis(过敏性反应)Richetwassubsequentlyawarded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in1913forhisworkonanaphylaxis.Ag免疫应答消除Ag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allergyanaphylaxis超敏反应定义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超敏反应的分类GellandCoombsClassification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I型超敏反应IgE-Mediated(TypeI)Hypersensitivity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各种成分1、抗原抗原种类: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和菌丝、螨类的碎片和排泄物、生活用品的纤维、粉尘、动物皮屑、以及昆虫毒素及酶类。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海产品、真菌类食物、以及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3、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类。4、此外,由动物血清制备的抗毒素乃异种蛋白,注入人体也能诱发I型超敏反应。2、抗体IgE变应原通过呼吸、消化道、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即变应素。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等处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通常是变异原入侵部位,也是超敏反应好发部位。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受多种细胞因子和膜蛋白调控Th2细胞释放的IL-4和IL-13可促进IgE类抗体的转换和合成;Th1细胞产生的IFN-γ和IL-12能拮抗IL-4诱导IgE合成的作用。这两种细胞因子均对防治过敏反映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FcRⅠ)由一条α链一条β链和二条相同的γ链组成,α链胞外功能区能与IgEFc段结合.β和γ链可介导信号转导.β和γ链的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与IgE具有高度亲和性(4~10万/个)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变应原激活后可脱颗粒及释放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结构部位特性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常不表达高亲和性的FcRⅠ,当受到细胞因子IL-3,IL-5,GM-CSF,PAF激活后可表达,导致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阳离子蛋白,主要是碱性蛋白,神经毒素等.这些物质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可以引起组织细胞损伤.FcRⅡ(CD23)是低亲和力受体,主要分布在B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嗜酸粒细胞、DC、NK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FcRⅡ可调节机体IgE产生:在血清IgE高水平情况下,发挥负调节作用;在低水平IgE情况下,发挥正调节作用。4、效应因子(1)预存于颗粒内的介质:组胺(histamine)激态原酶(kininogenase)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chemotacticfactorofanaphylaxis,ECF-A)(2)新合成的介质: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白三烯(leucotriene,LT)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细胞因子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方式颗粒中预合成的物质新合成的物质释放细胞因子组织胺(早期反应)激肽释放酶蛋白水解酶过氧化物岐化酶白三烯(晚期反应)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IL-4IL-6TNF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腺体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IL-1IL-3GM-CSF参与IgE类别转换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常见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血清:青霉素、链酶素、普鲁卡因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呼吸道过敏反应: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尘螨、皮毛碎屑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荨麻症、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初次接触花粉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上IL-4促使B细胞产生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第二次接触花粉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枯草热)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枯草热):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I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由IgE抗体介导,可发生在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发生快,消退亦快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遗传背景防治原则一、确定变应原。二、切断或干扰中间环节,中止发病或减轻过敏症状。1、特异性脱敏疗法。(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2、药物防治。(1)抑制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2)拮抗活性介质作用。(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Ⅱ型超敏反应Antibody-MediatedCytotoxic(TypeII)Hypersensitivity特点变应原(细胞表面抗原或与细胞结合的Ag)特异性的IgGIgM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造成细胞溶解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2.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二)损伤细胞机制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作用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血细胞减少症(四)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五)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Ⅲ型超敏反应ImmuneComplex–Mediated(TypeIII)HypersensitivityⅢ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一、发生机制(一)抗原—可溶性抗原(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四)组织损伤特点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马血清家兔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2)过敏性肺炎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类风湿性关节炎Ⅲ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切断微生物感染,减少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减少低亲和力抗体的产生通过血浆过滤除去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Ⅳ型超敏反应TypeIVor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Ⅳ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2.效应细胞---CD4+Th1细胞和CD8+CTL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二)接触性皮炎(三)移植排斥反应(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的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类型ⅠⅡⅢⅣAbIgEIgG,IgMIgG,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φ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CTLMφ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临床实践所见往往为混合型,但以某一型为主,如Ⅰ型和Ⅲ型可以同时出现,Ⅱ型和Ⅲ型也可同时出现,甚至ⅡⅢⅣ型也可同时出现.某一种变应原由于进入机体的方式不同,可诱导机体出现不同型的超敏反应.同一种疾病可由不同型的超敏反应引起.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种不同型别的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