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几个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来阐明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一、学情与教材分析前面学生学习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孟德尔两大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遗传定律的细胞学解释,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内容上实现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的过渡。此外,三个经典的探究实验为教学载体,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探究实验的基本做法,领悟生物科学史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也为接下来学习遗传信息的表达传递等内容做好了铺垫。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统一,而且很好地体现了高中生物教育与建构主义的统一性。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DNA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遗传的物质基础以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等内容并不清楚。并且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理性分析能力,其思维的目的性、延续性、逻辑性也已较好地建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些数据图表等资料,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二、教材处理教材在顺序上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作为活动呈现,接着介绍“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不符,如果简单按照教材顺序授课,无法将实验思路连贯下来,不利于知识建构的层层深入,因此,我将这两个实验的顺序做了调整。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趋理论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非常熟练地说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能够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能够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力目标:1、在本堂课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情感目标:1.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2.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3.阅读经典实验研究的资料,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增强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生物教学指导意见,我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展示,在相关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因而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更好地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节课,我打算主要采用探究研讨法,并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和问题串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便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达成原有经验和新经验的双向建构。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我将以最新上映的由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作为引入的素材,电影讲述了儿童被拐骗后,父母多方寻找的故事,失散多年的亲人之间常常采用“亲子鉴定”技术来确认是否有血缘关系,提出一个问题,医学上对比亲子代之间的什么物质从而认定血亲关系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学生知道,亲代遗传给子代是染色体,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你觉得这两者谁是真正的遗传物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又是怎么证明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建构新知。我会给出背景资料,介绍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实验所用到的材料,以及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的大致步骤,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来预测实验的结果,追问学生根据相应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并且在预测实验结果时,对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后,在死的小鼠体内分离到了活的S型菌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引出问题S型菌为何死而复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设置1、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能使小鼠死亡说明了什么?2.加热杀死的S型菌在和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后,为何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进入第一个研讨环节。这个环节一旨在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去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S型菌种有某种转化因子,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这种转化因子就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如何证明是哪种物质?请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思路,根据课堂经验,这个实验思路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到,从而过度到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将S型菌种各成分提取出来,单独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展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为了更符合科学史的发展同时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将继续引导他们提出实验设计的缺陷,由于当时DNA的提取技术不纯,掺有少量的蛋白质,请学生提出解决这种疑虑的方法。在这里我的课堂预设是学生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加入蛋白质水解酶把蛋白质水解掉。通过设置一个生生评价环节,让学生否定这一设计,提出另一个设计:加入DNA水解酶。通过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多糖、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由于采用了探究研讨法,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完整了对新知识的建构。接着我将介绍噬菌体的模式图,说明其化学物质只有DNA和蛋白质,并动画播放其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侵染的过程DNA和蛋白质是分离的。我会给出实验材料,3H、14C、15N、18O、32P、35S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请学生选择培养基分别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进入到第二次小组研讨环节,问:1、为什么要用35S、32P来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2、如何将同位素标记到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上去呢?3、如何来证明噬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能递进式的理解实验设计的用意和原因。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DNA是遗传物质,因此我将让学生预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猜测放射性哪里比较强从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自主的分析,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至此,重难点都得到了较好的突破,紧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总结归纳,巩固新知。我将请学生根据板书框架对这节课做简单的总结,我做适当的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将设置若干题目来检测课堂效果,这就进入到了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能力拓展,第一类以客观题为主,检测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第二类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堂课的时间安排如下,导入3分钟,新知探索30分钟,总结归纳4分钟,检测反馈4分钟,剩下4分钟用于生成性教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