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PPT制作:刘雁敏演讲:程梦妍提到日本,很多人也许想到的如左图所示:日本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也许有的人总是在谈原谅与宽容,但是,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悔悟,何谈原谅呢?中日钓鱼岛之争、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说明了他们从未真心反省过。不要做一个极端仇恨者也不能忘记历史!撇开民族主义和政治,从文化角度来看,中日两国文化渊远流长,大家对遣唐使耳熟能详。早在秦朝时的传说就有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女东渡求仙药,徐福东渡未归,传说徐福到了日本并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日本史学家认为,徐福促进了日本弥生文化的发展。在传说中徐福登陆日本的和歌山县新宫市建有徐福公园。徐福公园原址就是徐福的墓,有雕着“秦徐福之墓”的墓碑,此墓碑是由纪州藩主德川赖宣建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736年,碑文是由当时的儒学者李梅溪所题字。1994年8月,和歌山县政府为推动观光而改成徐福公园,现在的日本总计近50个地方都有关于徐福的故事,这些地方可能有神宫、坟墓、石碑,或者只剩传说。不过徐福是否有到日本仍是个谜。徐福像所谓弥生文化,是指日本绳纹文化之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最先是在日本东京弥生町发现出土而定名。它起自公元前二百多年,至公元后三百多年之间,恰好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年及秦汉时期。在弥生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剑、铜鉾、铜铎等。铜铎以中央日本为多,铜剑、铜鉾则大多在九州。日本学界认为,加工这些器物的原料和技术来自中国。日本学者八木奘三郎说,中国山东省有类似铜剑、铜鉾的器物出现;梅原末治等学者说,“铜鉾之见于日本,无疑意味着中国秦汉人的东渡”。此外,在弥生町遗址中,还出土了中国古钺、古镜和秦式匕首和汉字等。日本人很喜欢葫芦,这都与中国入海的方士有关。东汉末年,汉献帝玄孙刘阿知为避祸,举家迁往日本,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江上、秋月、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又称阿知使主。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二十五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八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三国时期,曹操册封倭国女王卑弥乎小中华思想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是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儒家华夷思想和本国民族文化及民族自尊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早期的小中华思想是出于对中国的仰慕,即追随中国并自居“中国第二”的思想,以此来将本国与不同文化的“蛮夷”相区别。唐朝时期,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正式形成小中华思想下的华夷秩序,小中华思想也萌生于此时。而东亚文化圈内的各个国家的小中华思想各不相同,严格来说,“小中华思想”只属于朝鲜,因为只有朝鲜才自称“小中华”。日本、越南都是自称“中华”而非“小中华”。日本仿唐建筑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渗透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全都打上古典中国的印记,其实,日本文化保留了中国宋朝及宋朝以前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日本国菜生鱼片日本的国菜生鱼片起源于中国的周朝,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脍”就是细切的生鱼肉。指据说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就很喜欢吃生鱼片。在汪曾祺的文章里也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杭州还有很著名的饭馆提供生鱼片。鱼生宇治金时传统抹茶宇治抹茶糖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但是抹茶在日本发扬光大。参照汉服设计的和服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辨识度很高。其实和服过于严谨,没有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飘逸自然的美感,更比不上汉服款式多样,但和服在日本却一直被延续至今,融入日常生活,汉服在中国则被称为“古装”,大家都忘记了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和服又被称为吴服,三国时期东吴属于今天江浙一带,吴地靠海,与日本通商,也有许多移民迁居日本,因此汉人的民族服饰汉服对和服影响颇深,由于东吴是吴地,所以和服旧称为吴服。法隆寺唐招提寺,由唐朝高僧鉴真主持修建有人曾说过,在中国的西安(古称长安,十七朝古都)是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唐朝式建筑的。想看?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很多人嘲笑日本雅乐听着像丧乐(其实小时候听,是这么觉得)但是雅乐起源于中国西周初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特点是以悲为美,雅乐从唐朝时传入日本,当时的音乐还带有魏晋的特点。日本天皇登基时要演奏的雅乐“兰陵王入阵曲”就是由中国传入,主角高长恭就是兰陵王,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将军,作战勇猛,长得又帅!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东传日本,现今属日本雅乐。1986年,河北省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文化保存的最好载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文化包含在里面。。其实爱国不等于爱zf,因为国家不等于zf,很简单的道理:秦朝的中国是中国,汉朝的中国也是中国,唐朝的中国还是中国.......若zf等于国家,那我们到底应该爱哪个时期的中国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并形成一种与之同在的信念,真正喜爱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人必然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热爱这个国家。(可惜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的“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我们有时都并不清楚,也难怪有人把汉服误认成“和服”,还当众把汉服烧了)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完好延续下来的国家,这些国家里的人肯定都很自信,认同感都很强,不会盲目“崇洋媚外”,因为他不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不会对自己生活的内涵感到怀疑,一切都有源头可溯。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高楼大厦是很多,但很少有现在的建筑在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旅游景点不算)据说要看真正的唐式建筑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反正现在在“长安城”是看不到“未央宫”和“大明宫”了。对外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而我们现在过多关注外来文化,自己文化中很多宝贵东西却丢失了(作为一个汉族人,你穿过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吗?!)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承而来的,但日本却非常重视并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很值得我们借鉴。对外交往是为了更好认识自己!《樱花与武士》本书对决定现代日本成长轨迹的“先天基因”——风土细节和世间规则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辟解读,不仅真实质感地呈现了日本人的文化品格和行为习惯,更揭示了日本人细腻、暧昧、不畏死等表象下顺从而固执,孤立又短视的真实性格。作者从全新的视角,风土细节与世间人情,对日本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进行了全面剖析,深刻地指出日本之所以成为日本,正是其独特的以高度同化为目的的欺辱制度与文化,日本列岛与大陆的地缘关系为这种制度与文化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和精巧的生长空间。历史上,日本与中国师生关系颠倒往复,近代以来的事件更为这种师生关系加入了更多复杂的情怀。如何看待日本,理解日本,成了国人经久不解的困惑。这种困惑很大程度上出自于青出于蓝的感情纠葛,如何抛却它,使国人在新世纪里以崛起大国客观平等的眼光看待日本,本书提供了一个参考。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