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河间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李建成邮编062450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薄弱环节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所以“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是我们必须搞好创新教育的原因。一.目前我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注入式。尽管对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但注入式仍是现实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方式,老师讲、学生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状态。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被动地接受。注入式之所以能盛行,是由于它与“知识中心”的教育格局相吻合。长期不懈地“填鸭”、灌注,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是起作用的。但是,它对“创新”的阻滞却非常明显。一是长期的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一味的注入反复强化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开发训练而逐渐萎缩。(2)教条式。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反对质疑。如在教材编写上一味追求体系完整,而对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却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公式和结论的巩固与应用,而对结论的产生过程则轻描淡写。理化生实验本来由结论来支撑,但对实验的重视远不能同重视解题同日而语。在问题解答上,多是要求背框框,答条条,恪守固定模式,谨遵标准答案,若有稍许逾越,必遭“扣分”厄运。教条式的危害一是束缚思想,令学生畏首畏尾。有人研究为什么学生普遍害怕作文,得出原因是由于作文的限制太多,“范式”强调过分,学生因此不能自由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二是在远离生活实际、略去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况下,学生们面对的是一堆僵硬的条条,由此不可避免得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没有追求知识的激情。(3)单向纵深式。集中力量“深挖洞”,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教学时间紧,考试难度大,只有集中攻坚,而不会有联想、变换、列举和发散的余地。纵深式适应激烈的考试竞争,但狭隘的、单一方向的纵深,对创新素质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一是使学习背景狭窄化。创新是很需要广阔度的,杨振宁博士要求他的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新动态的杂志,即使不懂也要读,这样可以获得大的背景与把握,“而不是在小缝2里一点一点地学”。二是忽视发散性思维训练,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4)理性泛化式。即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不管文科理科,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一律“标准化”处理。语文本来是富含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学科,但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法却是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分析肢解,使之变成一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毫无生机的零件,于是学生无需感悟,无需激动,只需动用理性逻辑地加以“掌握”。艺术类教育本来是最典型的情感性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本在于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可现实中的音乐美术课一不留神就成了知识课和技能训练课。文科类尚且如此,理科类单重逻辑排除直觉就更加理直气壮。面对一个钟表指针指向的数学填空题,我们的学生全体毫不迟疑地动笔列方程,西方学生则当即动手拧动腕上的手表,更可叹的是,当听说“拧表”之后,我们的孩子很感到不可思议;解数学题不列式行吗?(5)苛严管束式。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有首儿歌碰巧生动地勾划出了苛严管束之下的学生状态,即“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可想而知,经常处于“木头人”和“准木头人”状态的人们,距离“创新”是多么遥远!以上“五式”的普遍存在表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新素质”这一重点,事实上正是目前教育的薄弱点。造成这种状况,与教育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过份升学竞争有关,与长期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文化的残余影响有关,而从教育自身看,则存在价值取向上的迷失与方法论的偏颇。由于长期缺乏“培育创新”的追求,以教育当中自主与控制、知识与教条、感性与理性、发散与收敛、自由与规范等辩证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全力以赴、毫无顾忌地偏向后一方面而忽视前一方面,致使教育培育创新的力量发挥不足,而压抑创新的负面力量反倒很有一些强势。中外教育对比中国美国教育的区别:优势劣势中国美国知识实践能力渐进式狭窄的专业跳跃式,广泛的兴趣技能创造性训练面窄、扎实训练面宽、无规则解题能力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被动恭顺主动傲慢勤奋与刻苦人生观与价值观沉静腼腆自卑活跃大胆自信二.如何实施创新教育3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改革,牵涉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其途径主要是在于营造“土壤”和良好的环境。要把行政措施和科学研究作为两条线,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没有行政措施作为保障,就很难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但仅有行政措施还不够,还应加强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来保证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一)、要有求实求新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研究实验工作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创新教育研究实验工作就容易流于形式,摆花架子,装门面,甚至走向歧途。阎立钦教授在谈到创新教育的内容时,把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是指导创新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不断充实、完善教育理念才能成为创新教育研究实验工作的主动者和典型。在课堂创新教学中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创新教育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别之一。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要在教学中引入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往往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代这样做还能够应付世界的变化的话,那么,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不合时宜了。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世界是综合的,不会因为人类的对知识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边缘,在学科交叉、重叠的地方产生重大突破;在各个学科、在各个行业最活跃的人才总是有强烈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科学研究的某些性质,带有探索的色彩。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科学研究,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另外,还可通过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某些科研课题,了解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这种体验和科研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彻底推进教育民主的理念,打破教师权威,打破书本权威,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建立起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合作学习的新型关系。坚持基本素质培养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育才理念;坚持知识传承教学与自主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坚持启蒙开智教育与创新潜质保护相结合的幼教理念;坚持基本技能培训与创新品质培训相结合的师训理念;坚持传统规范管理与自主创新管理相结合的教管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难以达到理想创新教育目标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尤其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尽快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三个方面的教育观念:一是在教育价值观上破除传统的“适应性”,形成创新的“超越论”。传统教育只是发挥着一种文化“复制”的功能,在创新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通过“流水线”培养出来的“标准件”、“书柜式”的人才,而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能丰富、发展和超4越现实社会的新型人才,以观念更新推动广大教师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的教育价值立足点上来。二是在教学观上,破除旧的“三为主”。形成新的“三为主”。旧的“三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种提法虽较以往的教学观有所进步,但繁重的训练湮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和最终的唯一的结论,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教育的“三为主”教学观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提倡学生有目标、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众多信息,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结果,敢于怀疑和突破,形成多种设计方案和可能性答案,为以后从事创新教育实践积累经验。三是在学生观方面,破除传统的“师道尊严”,形成民主平等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生是“上尊下卑”的关系,学生应绝对听从老师,“老师没讲的不敢想,老师没做的不敢做”,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必然压抑着学生的创新欲望,制约学生创新品质的发展。而新型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形成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质疑,通过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在课堂内外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抗击中激发创新之“火花”。在教学要素的关系上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从学习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工具;教学过程从教师分析讲授变为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二)、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东西方教学与学习方式比较一位留美的人士在回忆当年到美国念初中的情况,他说他当时所学到的知识等于美国高中生,而创新能力只等于美国的小学生。我国的教育机制长期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严重弊病,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型,而非能力型,也即所谓的“高分低能”。我国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教育模式,其特征就是忽视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由讲授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研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杨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建国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面对当今的现实,要求我们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