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7-表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表象MentalImage认知心理学1含义:表象(mentalimage)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回忆你到大学的初次经历,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想象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睛的样子母亲的笑脸、某首喜欢的歌曲的旋律、舞蹈的动作、嫦娥奔月按照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按照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想象表象2表象与知觉中的形象的关系鲜明生动、暗淡模糊持久稳定、不稳定完整、不完整3当前的表象研究几乎都关注视觉表象–鲜有涉及其他感觉通道表象关于表象的争论观点一:表征是一种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自己的作用(Kosslyn,1980,1981)观点二:表征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不能用来解释心理现象,信息以命题来表征(Pylyshyn,1973,1979)认知心理学对表象的研究4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第二节、心理旋转第三节、心理扫描第四节、表象的功能主要内容5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深入探讨表象的实质和功能,揭示表象的特殊性和机制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二、表象与表征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61、定位实验2、锐敏度实验3、McCollough效应4、选择性干扰实验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7任务比较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组作业视觉定位实验知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带栅格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不带栅格表象组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被试任务:尽快判定蓝色测试点是否出现在字母之内或之外,用左右手分别反应1、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ND(1978)8实验表明: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9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vs.表象锐敏度实验视知觉:白色屏幕中央一个白色方纸板,将呈现在白色屏幕上的红点向黑点移动,双眼追随红点,直至不能再将视野中的黑点看成两点时停止移动红点;记录注视点与刺激野中心的距离,测定边缘视觉锐敏度,用度数表示表象:白色屏幕上的两个黑点不存在,被试想象出该黑点2、锐敏度实验(FINKE&KOSSLYN,1980)10注视点刺激野结果:表象鲜明性(鲜明组被试vs.非鲜明组被试)本实验揭示:机能等价的观点表象存在个别差异11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绿色垂直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红色水平3、MCCOLLOUGH效应12McCollough(麦卡洛)澳大利亚心理学家1965发现视觉反效现象—麦卡洛效应出现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要求被试相应的想象横竖线条可得到McCollough效应消失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试看横竖线条要求被试表象两种颜色,如红色与绿色McCollough效应消失知觉表象机能比较实验Finke(1980)13可见,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上是与知觉机能等价的,而颜色加工水平则没有;颜色信息是在较低水平上加工的,模式信息是在较高水平加工的。可以说表象过程类似高级水平的知觉过程,而不是周边的过程。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FINKE(1980)14前面的实验证实机能等价如果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道的知觉和表象两种活动,就会发生表象和知觉的相互干扰,甚至两者可能混淆4、选择性干扰实验15实验让被试想象屏幕上有一个红的西红柿同时实际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比较模糊的西红柿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混淆现象。Perky的研究引起的争议在通常情况下,同一感觉道的表象和知觉是可以清楚地分开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两者混淆的可能性相同信息通道PERKY,191016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在被试学会操作之后开始对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感觉性的测试。不同信息通道干扰SEGAL&FUSELLA,197017结果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表明:同一感觉道的表象和知觉是相似的,两者竞相争夺同一心理过程或资源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某些情况下,表象也有利于知觉18结论现在可以说,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表象与知觉相似、两者有机能等价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知觉是在现实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而表象则不依赖当前的直接刺激,没有相应的信息输入,它依赖于已贮存于记忆中的信息和相应的加工过程。小结:表象是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或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19格拉斯(A.L.Glass)认为:“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20什么是表征?二、表象与表征这些人那两个看上去,听上去相似?知识如何在头脑中表征的21他们没有以一种真正的物理的形式存在于你的头脑中。那么你是如何能想象和描述他们的呢?在你头脑中必定有你所知事物的某种形式的心理表征(某种代表别的事物的东西)。或者说,你使用了知识表征,一种使得存在于你头脑之外的事物、观念、事件等的一种为你头脑所知的形式。心理学上表征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方式,这些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视觉形式,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就是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22什么是表征?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画,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Pylyshyn和Kosslyn。前者不承认表象是独立存在的,反对将表象看作类似知觉的心理表征,进而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以命题来表征的;后者持反对意见,并不否定命题表征,但却极力维护表象表征。1、关于表征的争论23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两种编码说:长时记忆:言语系统、表象系统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24强调表象重要作用的莫过于Paivio(1975)的两种编码说。25实验材料:分为言语和图画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被试任务:判定言语或图画标志的一对东西中,哪一个是印象中比较大的;记录反应时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存在语言编码信息那么对图判断要慢于对字词做判断若语言编码外还存在表象编码则对图片判断所需时间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同时,大小不一致图片会产生冲突,但语言编码的字词不会结果⑴被试对图画作出判断不仅不比字词慢,反而更快⑵对不一致的图对的反应时大于对一致的图对,但对字词的反应却没有这种差别。26结果说明:在长时记忆中确实有视觉编码,或者说既有表象又有语言两种形式的信息编码。甚至可以说,客体的大小主要是以表象来表征的,语言信息需要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而需时也较多。视觉表象之间有空间特性。27第二节心理旋转心理旋转的小实验:想象在你面前的空中浮着一个立方体。现在,在头脑中用你的左手抓住立方体前方的左下角,并用右手抓住立方体后部的右上角。在头脑中握住这些角的同时,旋转立方体以使你左手中的一角位于你右手中一角的正下方。假想的立方体中间有多少个角?描绘一下这些角的位置。28第二节心理一、心理旋转概述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1971)共同进行。实验所用材料,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B为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C为镜象对。正确反应为“不同”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2930实验结果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应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呈线性关系。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31依据图形的表面特征?10个方块、3个直角弯头,两个相邻的直角弯头间的方块数也是一致的,无明显差别对两个图形分别编码,进行比较,匹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会随两图形的方位差变化32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做比较时,是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判定。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是这类比较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被试的内省报告中证实了这一点。平面对和立体对的比较模式是相同的,说明在三维空间中和二维平面上的旋转都是同样易于想象的。33二、字符实验Cooper和Shepard(1973)实验一:被试任务:判断单独呈现的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记录反应时34实验二:增加前行信息字符(正常样本的略图)和/或字符的方位3536字符旋转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有前行信息的实验结果,被试预先做了心理旋转3、心理旋转的存在的问题有前行信息的实验中,被试进行心理旋转了吗?心理旋转的角度可否大于180°?37心理旋转的知道将要呈现的字符和方向形成该字符的表象并旋转判断字符呈现前行信息进行比较反应时T准备时间分别呈现多边形和呈现方向,要求被试将该图形的表象以规定的方向旋转到规定的角度,记录完成旋转的时间,然后呈现图形,被试给出判断。38实验结果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060120180240300反应时准备时间39表明:即使有前行信息的实验,被试也要做心理旋转,其所需的时间依赖样本偏离正位的角度。三、心理旋转的Metzler(1973)实验设计: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验结果进行。来证明心理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40按顺时针进行旋转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A)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化的被试41实验结果四、心理旋转的理论概括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但是表象并不是直接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部客体在结构上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种同构为“二级同构”。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42第三节心理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43学习——识记图片注视局部注视整体回忆——图片中的某项物品(船头桅杆)注视船尾:慢注视船中央:快注意整体:回忆船上任何物品未产生差别44Kosslyn(1973)的实验说明表象具有空间属性,可以对其扫描,扫描的时间随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45Kosslyn等人(1978)利用虚拟地图做了更为复杂的心理扫描实验。实验步骤:学习一个虚拟地图,形成一个精确的表象主试说出地图上的一个物体后,被试表象出整个地图并注视刚才所说的物体5秒然后主试说出另一物体,从第一个物体扫描到第二个物体;记录反应时扫描方式:沿最短直线尽快运动结果:随着被试扫描距离的增加,反应时也相应地增加。说明表象同知觉的图片一样具有空间特性。它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图画,而不是一种副现象。比较实验:实验者说出第二个地名后,尽快判定是否存在,不要求进行扫描。结果,两个地点的距离不影响反应时间。46Pylyshyn(1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