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导论一、认知心理学概念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由于其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特征,故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二、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方法三、认知神经科学概念四、课本P10表1-1第二章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理解过程,是一种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二、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三、知觉的理论(一)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代表人物:Gibson基本观点: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而形成的。当环境信息作用于感觉时,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需要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而是直接产生知觉经验。知觉是刺激模式的函数,只要现实提供了一定的刺激模式,相应的知觉就会产生。(二)知觉的认知理论:假设考验说:代表人物:Bruner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建构性知觉理论刺激物学说和假设考验说的争论在于:是否需要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物信息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意义。三、模式识别理论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就是确认模式是什么,并把它同其它模式区分开来,或说把输入模式的信息同长时记忆中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人脑直接接受由感觉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产生各种内部表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组织和调节外部输入的信息。人的模式识别就是两种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模板说:理论假设: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该模式的模板相匹配的过程。当刺激模式与模板完全匹配或重叠时,该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什么是模板?模板(template)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二)原型说:理论假设: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与刺激模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模式识别就是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同原型相匹配,如果匹配了,这个物体就被识别出来了。原型(prototype)是指头脑中存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关键特征的表征,即一组物体基本成分的一种抽象的形式。原型也可以是这类刺激在头脑中的最优代表。(三)特征说理论假设模式可以分为各种特征,各种刺激在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人的识别系统在接受一个输入刺激的信息后,首先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输入刺激具有哪些特征,然后将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把它们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长时记忆中的某种特征表征与刺激特征获得最佳的匹配,这个刺激就被识别了。四、结构优先效应上下文或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一)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种现象叫字词优势效应(二)客体优势效应: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三)构型优势效应:指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第三章注意一、注意的特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二、注意的理论:(一)选择性注意:1、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只选择其中的一种信息进行加工,而对其它的信息不进行加工。(1)过滤器模型:模型说明:a.同时呈现的两个刺激或讯息同时(平行加工)进入一个感觉缓冲器(sensorybuffer)。b.根据其物理特征,其中一个输入随之被允许通过一个过滤器(filter),而另一个输入则保留在缓冲器中等待后来的加工。c.过滤器为防止信息超载,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遵循“全或无”的工作原则。(2)衰减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2、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个体的知识经验两种作业的相似性(二)分配性注意的理论模型:1.瓶颈理论2.中枢能量理论:(1)针对大量的注意分配现象,卡尼曼提出了中枢能量理论,也称作单一资源理论和资源限制理论。(2)能量分配模型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由于中枢容量是严格有限的资源,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项作业使用了多少资源,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出中枢所拥有的总容量,人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这两项活动。相反,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超出了中枢的容量,那么,两者就必须相互干扰,其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的分配方式,而与作业的相似性无关。(3)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任务的低劣质量或记忆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资源限制过程——主体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作业便能顺利地进行。(4)中枢能量分配的影响因素是什么?3.控制和自动化加工理论:适用情形三、stroop效应: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命名的干扰效应。四、理论发展的新进展之特征整合理论:1、事物是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2、注意过程:(1)第一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特征登记阶段(2)第二个阶段:特征整合阶段3、错觉性结合第四章记忆一、记忆的定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记忆则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保持的时间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两种记忆说: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东西,存在着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大容量的信息库,又称为永久记忆。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可以通过复述的策略进入长时记忆,也有可能产生遗忘。两种记忆说如何去解释系列位置效应?2、感觉登记实验用的什么方法?(二)根据引起长时记忆的信息类型: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接收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是对词汇、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外显记忆:有意识的记忆叫做外显记忆,即那些在大脑中“注册”过的经验。内隐记忆:意识的记忆叫做内隐记忆,即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确实存在的过去经验或记忆。启动效应的概念: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之后呈现的刺激的加工产生正或负的影响。(三)按记忆的意识维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三、记忆的理论(一)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多存贮模型的基本思想:记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信息的流程2、短时贮存是一个工作台,主要有两个功能:(1)缓冲器(2)信息加工器3、模型的突出特点:信息从一个贮存转到另一个贮存,多半是受人控制的模型的扩展:1、三个记忆系统均受意识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2、三个贮存都可以引起反应。3、长时记忆是一种“自寻址记忆”。4、长时贮存的信息不会消退。书P81图4-5(二)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第五章知识表征一、表征的定义: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格拉斯(A.L.Glass)认为:“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二、知识表征的定义: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观念等的一种为头脑所知的形式,即知识在人脑中的记载、存储以及呈现方式称作知识表征。二、陈述性知识的定义:是个体能有意识地回忆关于事物及其相关关系的知识,主要涉及“是什么”的知识。三、程序性知识的定义:是个体在无意识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程序或知识,涉及的是“怎样做”的知识。四、策略性知识的定义: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方法的选择以及对过程的调控,是一种监控系统。五、双重编码理论:双重代码理论(DualCodingTheory,Paivio,1975)基本观点: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有两种——语义代码与表象代码,相应的有表象和言语两个储存系统,信息的编码和储存可能使用其中一种,也可能两种都用。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语义表征,具有命题的形式,语义代码又被称为命题代码或命题表征。表象代码是记忆中的事物的形象。六、知识表征的理论模型:(一)网络模型:1、层次网络模型(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用于解释范畴大小效应,无法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和一些否定判断的情况——概念的逻辑关系并非提取信息的唯一决定因素。模型的结构与特点:结点和连线2、激活扩散模型:改进了层次网络模型的问题。用于解释启动效应。模型的结构:结点连线语义网络与词汇网络模型的加工过程: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同时减弱。概念间的连线有长短和强弱之分。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二)特征模型:1、集理论模型模型的基本内容:概念为语义记忆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和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由样例集和属性集构成。在进行语义加工时,分别搜索两个概念的属性集,并根据两个属性集的重叠程度作出决定。重叠程度高就进行肯定判断,反之作出否定判断。另外,属性的重叠程度愈高,判断速度愈快。谓语交叉模型:谓语交叉模型是为了说明集理论模型如何提取信息对全称和特称语句进行加工而提出的。模型加工阶段第一阶段:判定主语和谓语是否交叉或重叠,即两个概念是否有共同成员。第二阶段:判定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2、特征比较模型:模型的基本内容:(1)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2)语义距离和语义空间(3)加工过程第六章表象一、表象定义: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对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二、表象的特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性。三、表象的功能:(一)表象对知觉的作用:1、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2、表象对知觉的干扰作用(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图片优势效应(三)表象在问题解决和思维中的作用。四、心理旋转: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是指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旋转到另一个空间位置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心理旋转的过程、结果、为什么结果能说明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逻辑是什么?五、表象扫描(大小效应和位置效应是怎么做的?)(一)Kosslyn(1980,1981)的心理扫描实验三:大小效应实验实验程序:先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或小的动物(如苍蝇)旁边。然后实验者说出目标动物(如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让被试利用他的已形成的表象来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记录反应时。实验结果:大象—兔子对的反应时要长与苍蝇—兔子对的反应时。结论: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表象也携带有大小的特性。(二)距离效应Kosslyn(1973)的心理扫描实验一实验过程:先让被试识记一组图片,如汽艇,小汽车,然后一次表象出其中的一张。问被试原来的图片中是否有某个特征。实验有两种情况:1.让被试“注视”表象出的客体的某一部分;2.要求被试注意整个表象。反应指标:反应时实验结果:注视艇尾,说出艇首的旗子,反应时长,注视中部艇门,反应时短;但注视整个表象时,无反应时的差异。结论:说明表象具有空间属性,可以对其扫描,扫描的时间随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与扫描真实图片相似。第七章概念形成与推理一、概念的含义: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二、概念形成定义:概念形成指辨认出一组物体或观点的共同属性的过程,亦称概念掌握、概念学习。三、概念形成策略(每一种策略的特点,人们最倾向于哪种策略?)(一)部分策略:同时性扫描(先勾勒所有可能假设,对其他多个部分进行检验)和继时性扫描(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二)整体策略:保守性聚焦(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和博弈性聚焦(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四、推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