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习惯伴随孩子成长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习惯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良好习惯指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良好个人行为方式。良好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它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所谓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担任了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记得西方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塑造品格,品格决定命运”,迈克·默多克说:“人不能决定命运。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幸福起着决定意义的作用。的确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害了孩子一辈子。习惯的养成涉及到孩子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在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养成教育,并把它落实到实处。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切身体会:1、要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的。教孩子如何做人,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进门就问:“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见了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时间孩子学习跟上趟吗?在家里一点也不学习”。却很少有家长,甚至是没有家长会问:“这一段时间孩子在班里表现积极吗?和同学打架吗?和同学们一起玩吗?”家长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孩子们也渐渐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了,什么都有了,至于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可以不顾。这样的家长就是缺乏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意识。在我所担当班主任的历程中,接触过众多的孩子家长,迎来送往多届学生,家长千差万别,学生形形色色。坦率地说,孩子乱花钱这种现象在我的班级学生身上曾经是普遍存在的,我当时非常重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不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可孩子的家长重视不够,光靠老师的说服教育收效并不明显。于是我及时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少给孩子零花钱。孩子有了钱不会正确的花,不买正用的东西,甚至买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早晨给的午饭钱,孩子都买什么了?孩子吃午饭了吗?吃得怎么样?家长要经常过问一下”。有的家长说:“看见其他孩子在买吃的,自己的孩子兜里没钱或钱少,当家长于心不忍,所以每天都得给孩子多带点儿”。我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你并没有告诉孩子如何支配呀!”我说明了给孩子多带钱这种做法的危害性,通过我与家长联系沟通,家长们心悦诚服了,积极配合了我的工作,通过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教育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使这种学生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得到及时彻底的消除。2、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谁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付出而不求回报,那就是溺爱了,溺爱就有可能将孩子培养成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一些家长却还是担心孩子受苦受累,担心孩子受到挫折。不管家里发生什么事,大人有多么不高兴,可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好像生活中没有风霜雨雪,总是一帆风顺。其实父母这样做法也是错误的。尽管孩子还比较小,还没有能力去替父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却应该让孩子学着承担父母的喜怒哀乐,让孩子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理解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去辨别善恶美丑,从而让孩子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会促使孩子们养成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关爱别人的好习惯。3、要让孩子学会自立作为家长,你是否觉得孩子太依赖大人呢?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早晨起来被子不叠,父母帮助挤牙膏,吃完了饭碗筷不刷,甚至忘了带某种学习用具,还怪大人没有提醒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司空见惯。所以,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孩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心”的仅占45.9%,认为自己“做事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的仅占40.3%。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组数字啊!孩子这种不自立的行为习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社会的高度重视。4、家校合力、持之以恒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他们的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家庭的作用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学校和老师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坚持不懈,常抓不怠。坏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良习惯的矫正更有多次反复。教师和家长要不急躁,不气馁,要树立“少则一年、多则六年”,打“持久战”思想。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反复。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细心地观察和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要像滴水穿石一样,经年累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进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力量确实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好习惯令人受益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克服坏习惯,积极培养好习惯,成功就会在前方。作为家长和教师再也不能给孩子一份糊涂的爱了,在对孩子施爱的过程中要多讲究一些方法,用爱的艺术给孩子一份真真正正的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的知道,培养学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