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一、释题•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这两个身分,是天地间最尊贵的,我们对孩子的人生影响最大。•「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人们不学,责任在谁?《三字经》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身分尊贵的背后都是要尽责任的。所以,我们一起探讨,也是一起立志,做孩子一生的贵人。•。我们要做孩子一生的贵人,什么时候开始做?现在就开始,当下就做。•如何做?从根本开始做。什么是根本?身教是根本,格物是根本,改习性是根本,力行孝道是根本,从德行下手是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回到当一个学生开始,从心态归零,感念祖先、圣贤的恩开始做起。•我们要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孩子一生的贵人?事实上,真心去做就是圆满的,而不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孩子,是我们的小孩、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民族的下一代。我们学校做好了,再向各地推展宝贵的经验,那就利益了整个中国的孩子。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人恢复了伦理道德,恢复了孝道,全世界就效法,也救了下一代。全天下孩子的未来跟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孩子」也是指天下的孩子。•如何是「一生的贵人」?人为什么会尊贵?因为他念念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着想。人因为存心而尊贵、因为行为而尊贵,而不是因为他的地位而尊贵。我们由于这分信任而有一分道义,好好的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有这一念心就是尊贵的人。我们所着眼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做人做事的态度,这会伴随他一辈子。在小学、在初中就把这些影响一生的、最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深深扎在孩子心中,这一生他就是幸福的人。•「学贵立志」,首先要立下跟孔老夫子同样的志向,因为孔老夫子是我们教育界最好的榜样。我们跟别人介绍自己在学校教书,会觉得「我跟孔老夫子同行」,与有荣焉。为此,我们的心行也要像孔老夫子,要效法他。•现在,我们的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应该站出来,这才是道义的人生。该做的,九死一生都要做;不该做的,金山、银山在面前都如如不动。所以,我们要做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事情、最根本的事情——教育。只有改善人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要做世间最不能少的人、做世人不愿意做的事。世人不愿意做什么?放下自私自利,从此牺牲奉献,这一般的人不愿意做。但是,我们就愿意做这样的人,去利益更多的学生。有这样的胸怀,一生就不会空过。•谁来做?「君、亲、师」都要做。君,领导者;亲,长辈、父母、家人;师,老师,这三者都是重要的角色。再延伸开来,每个人都要做,因为我们对社会有责任,我们做了,社会风气就因为我们而改善,看到的人都感动。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地球人、每个华人、每个国人的责任。如何做?首先要做谁的贵人?要做自己的贵人。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怎么爱人?不能自助,怎能助人?身修而后家齐,正己才能化人。•怎么做?君子务本,所以先要从格物、修身开始做起。我们要做孩子的贵人,所以要先深入圣贤教诲、做个圣贤的好弟子。真诚心去做就是圆满,至诚感通。贰、生命的意义•人活着的目标是什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也为了家人的幸福快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明明德,明德是自己的本善,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我们可以恢复到如孔子、孟子一般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有一个香港的华人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拥有全世界最悠久文化、智慧最高的民族,可是,却在短短几十年间变成最短视的民族。短视到为了几百块钱,就杀害自己的父母至亲。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文化断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承传下来。所以文化的价值、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就看得非常的清楚。问题的根本是缺了德行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参、人类的苦难•现在人的浩劫就是圣人的教诲没有人听,愚昧的思想反而很多人都接受。天下就这样不吉祥了。因为现代人的思想偏颇而产生了种种的灾祸。从自身来看,身有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愈来愈多,而且发病的年龄一直在下降。心理也出问题了。现在全世界每四十秒就有一个人自杀,忧郁症、躁郁症,这些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个人身心的问题延伸到家庭,家庭中的五伦,其中三伦都出了问题。夫妻一伦,现在离婚率是非常的高;父子一伦,现在懂得孝养父母的人愈来愈少。社会养老、育幼都成了问题。社会上黑心食品出现了,堕胎现象出现了,还有欺诈、失业率、犯罪率都上升了。这些都跟人心有关系。据医院的登记,全世界堕胎的人数一年就有五千万,这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战都要惨烈,而且是杀自己的亲生骨肉。世界也出现问题,现在的水灾、风灾、地震、山崩地陷等灾害很常见。有没有发现,突然之间地面陷下一个大坑洞?这些情况发生频率都是愈来愈高。•苦难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得把病根找到,才能对症下药。《孟子》讲: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家危矣。《孟子》又说:「饱食暖衣(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逸居而无教(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对父母家庭的责任心,没有教他做人),则近于禽兽」。禽兽欲望很重。欲似深渊。您看《孟子》这几段话,把根源都找到了——利欲。现在是全世界都急功近利,被功利主义所污染。人为了赚更多的钱,把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下一代,给忘记了,重利轻义!•人生至乐无如读书;人生至要莫如教子。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类的苦难的原因是思想错了、利欲薰心了。转变思想要靠教育。我们重新找回东方中国的教育智慧,唯有教育才能根本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礼记.学记》就有一句话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老祖宗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一个人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再由父子之间亲爱的天性,延伸到爱兄弟、爱家人、爱邻里乡党、爱一切的人;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也皆须爱。因为「亲亲而仁民(亲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孝心启发,去爱一切人),仁民而爱物(再去爱一切的生命、万物)」。而一个人若能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所以,只要从利转成义,社会问题就解决了。《礼记.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改善整个社会风俗,必然要从教学下手才行。《学记》是先祖最好的“教育学论著”•“学”含义:《说文解字》:学者,觉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长善救失•我们看这个「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第一个叉是父母、长辈和老师画的,小孩子模仿力很强,也跟着画,这是上行下效,是身教。右边是手拿着一支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的耐心。老祖宗真是把宇宙天地之间的真理都融进了字里。「学」就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得先明理、觉悟,我们才能去教人。「育」字,「养子使作善也」。关键字不是养,而是「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明理、善良的人。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伦理是五伦;道德是八德,学了以后,人有羞耻心,耻于作恶,不愿意违背道德标准;学习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教育,人就不敢作恶。(一)五伦八德•讲到伦理道德,很重要的是五伦八德。在《礼记》当中有讲到:「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这三个伦常在家庭当中,延伸开来就是整个社会,这就是「人无伦外之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可能离开这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和谐相处了,人是幸福的,而且一定是有作为的。•五伦关系最核心的是夫妇。「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而后才能「兄友弟恭」。夫妻之间吵吵闹闹,父子会亲吗?兄弟会友爱吗?每一个人都想赶紧逃出这个家。所以下一代人格要健康,最核心的就是夫妇的和谐,这就是整个五伦关系的核心所在。我们老祖先这么重视婚姻、婚礼,就是这个道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好,社会决定乱。「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所以,踏入婚姻就要为家庭、为社会负上责任。(二)教育的目标•教学者期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代表教学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为家庭培养人才。「为天下得人」,这是教育者的使命感。从学生个人来讲,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我们《礼记.学记》的一句很重要的经句,可谓教育的核心点就是增长善心。读书志在圣贤•学生的目标是成就德行,就是「长善救失」,而且还要不断提升成为圣贤人,这是读书志在圣贤。《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学习传统文化会愈来愈有智慧。要想做圣贤,「止于至善」就是人生的目标。你立定了志向,很清楚,心不会妄动,就静下来了。教育要防患于未然•夫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灵非常重要,「非圣书,屏勿视」,现在全世界的青少年被这些邪恶的书籍、影视障碍了清净心。「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斗」是好胜心、嫉妒心、见不得人好。让他「见人善,即思齐」,就不斗了。「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的患得患失之心会随着年龄增长愈来愈严重。除非他活得很明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灵性、提升智慧,而不是去贪求更多的东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定到一定的程度,最后本有的明德就恢复了,智慧就开显了。伍、师道尊严•师道尊严一定要恢复,因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师道。(一)教师的重要性•师道尊严,要了解教师的重要性。《群书治要》说:「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法律能将不孝的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他们的孝行,他们的情操;法能够处罚窃盗的人,但是却不能让人有伯夷、叔齐这样廉洁的德风。我们从中更明显的体会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化。孔子培养了学生三千人,个个都可以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成为人们依循的做人准则,他们的行为都成为大众的表率,三千人都能影响一方、教化一方。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礼记.学记》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用玉来比喻,很具体。所以,人也要培养锻鍊才能成才。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圣贤教育,都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是最关键的。有一句老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汉朝的大儒杨雄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这个孩子从小能否扎下伦理道德的根基,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二)尊师方能重道•尊重老师才能尊重道德学问。《礼记.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重老师最难能可贵,它也是最关键的根本。老师受到尊重了,然后道德学问、真理才会受到敬重,人民才会认真恭敬的学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为政是管理好众人之事,把国家治理好。每个人都尊师,都懂得伦常大道,都懂得自己的本分,家庭就安定了。而且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身分、贫富贵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状元学生是因为老实、听话、真干的态度超过老师。而且,「孝亲是尊师的基础」,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很深刻了解这个真理。我们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师;学生对老师尊重的态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三)振兴师道•首先是「自重而后人重」。我们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这个「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我们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把「师生如父子」做了出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不做出来怎么弘道?父母、老师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所以才受到尊重。•《群书治要》说:「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我在后面加了一句,「知为圣贤学生,才能为老师」,我们学生都当不好,怎么可能当得了老师?我们有了这个认知,就会明白,要当一个好弟子,首先从尽本分做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的本分。所谓「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亘古不变的。遵守这个法则,做人、做事不违越这个法则,就是「德」,所以老师传道德,教道德。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道,它不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中,父子是道,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中,君臣是道,义就是德。夫妇有别中,夫义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