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要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又要不断地突破这些条件的制约。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古往今来,在各种战斗中通过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胜利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淮海战役就是广大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战役开始前,国共双方最高统帅部都认真算过一笔账:毛泽东、周恩来得出的结论是华野与中野联合作战1+12,我方必胜。儿而蒋介石得出的结论是以80万装备精良之师对付60万劣势装备之旅,优势在国军。然而战场上实际较量的结果是却是以共产党全胜,国民党惨败而告终。其原因何在?除了中央军委的正确指挥、前线全体指战员奋勇抗敌之外,我想最根本其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才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也是我军所独有的,试想,如此65天大规模作战,需要消耗多少战争物资,这么巨大的后勤供应量如果没有几百万老百姓的大力支援,在当时的条件下简直不可以想象。所以毛泽东早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深刻论述说: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陈毅元帅更是讲的再形象不过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国力的昌盛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努力与贡献,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