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建建筑筑筑文文文化化化结结结课课课论论论文文文题目:简述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以普陀山寺庙建筑为例学院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城市规划1班学生姓名王换利学号20080940118任课教师郑东军2摘要: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以普陀山的佛教建筑为例,结合笔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详细论述了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关键词:佛教普陀山寺庙建筑建筑特点装饰特色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的佛教,大约是在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中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通称汉传佛教,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这就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九华山(地藏)和浙江普陀山(观音)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以日喀则为中心。南传佛教范围很小,仅限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其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本文则不予论述。中国有众多著名的佛教建筑,其中不乏各出异彩的建筑珍宝,而笔者选择以普陀山的佛教建筑为代表,论述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特色。我理解的佛教的教义,就是一个“空”,就是破除人们对世间一切人和事物的“执着”。它是为了使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得到解放与净化。而佛教建筑,则是彰显这种教义的物质载体,是用建筑的语言将身处其中的人们得到一种净化和解放的感觉。笔者在2010年的冬天在舟山群岛呆了很久,曾无数次在清晨或者黄昏的时候眺望普陀山的远山云烟,在这个依山傍海的小岛上,似乎与世隔绝了一般。这也是本文为何选择以普陀山的佛教建筑为代表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是一个和天地自然时时存在对话的地方,是个容易让人的心安静下来的地方。这是和我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相通的。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杭州湾以东莲花洋,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而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普陀山的胜景集寺庙、海、沙、石于一体,其中寺庙建筑有着很大的特色,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也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陀山的寺庙建筑对佛教庙堂建筑艺术曾作出重大贡献,现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其中寺院是指供奉神佛的庙宇,有时也指其它宗教的修适院。3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供奉佛和菩萨的适场,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下面以普陀山上著名的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庙等为例,详细介绍其建筑特点。一:普济寺普济寺是全国重点保护的佛教寺院。慧济寺建在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全寺掩映在苍郁的丛林间,景色清幽奇秀,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此处原为庵院,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改庵为寺,到光绪年间才扩建为大的佛刹。现为普陀山第三大刹。寺内正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逛牟尼及其二弟子佛像,这是普陀山寺庙中唯一不供观音而供佛祖的寺庙。在清雍正九年至十二年三年时间里,共建成9殿、12阁、16堂、4轩,共200余间房屋。中轴线上,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灵鹫楼等建筑。除主殿外,两侧还有供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萨殿,以及伽蓝殿、祖师殿、罗汉殿、斋堂、禅堂、客堂等殿堂楼宇600多间。其中,圆通宝殿为单层重檐,为观音菩萨正殿。可同时容纳数千人,殿中供奉毗卢观音,四周塑有观音道场特有的观音三十二应化身。普济寺前的莲花池,面积约15亩,以盛产五色并蒂莲花而闻名。湖上永寿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寺东南的多宝塔,建于元正统二年,为普陀山现存最早建筑。塔四面五层,以太湖石砌筑而成。二:慧济寺寺院现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649平方米,有殿4座,堂7所,楼阁7幢,以及方丈室、库房等,共145间。该寺布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有浙东4园林建筑风味,为其他禅林所少见。全寺深藏于林屏之中,以幽静称绝。游人到达天灯台下的平坡,还见不到寺院踪影,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林木。顺一路牌指引,进入一条间嵌莲花石板的甬道,两道黄墙夹路曲绕,行不多时,猛有金光闪耀,一座琉璃瓦顶的大寺院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绝磴凌云嵌佛龛,扪天拄笏恣豪探”的感觉。三:法雨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为普陀三大寺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火。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现存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其中以九龙观音殿建筑最为辉煌,殿中“九龙盘拱”等建筑系康熙时由金陵(南京)明旧宫九老殿迁移于此,甚为珍贵,殿分7间,深5间,琉璃顶,内槽九龙藻井,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抢珠图案。5四:不肯去观音院不肯去观音院又名紫竹林,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梅檀岭下。据载唐代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欲迎归本国,船只路过普陀山洋面,铁莲绕舟,因此认为大士不愿东去,乃留像山中,山民张氏目睹海上奇观,舍宅供奉,得名“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发祥,从此普陀山正式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胜地。不肯去观音院是由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是按唐代寺庙风格建筑的。在去不肯去观音院的路上,要经过一片别致的竹园。在其中穿行,感觉真的是离开了世俗的世界,心怀新奇和感动,去往那质朴的却又使人安然的地方。五:南海观音立像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身临其境,如临极乐国土,尘念顿消。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体现了观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6普陀山上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庙最为著名,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是清代建筑群的典型。除大三寺外,还有不肯去观音院、大乘禅院、梅福禅院等寺院。其他相关的建筑,本文不再详细介绍。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本文侧重论述佛教建筑的特点。在上述单体建筑的特点之后,接下来论述佛教建筑的布局特点。佛教寺院布局特点明显: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廊房及钟鼓楼均以中轴线互相对称分布;讲究中轴突出,左右对称。寺内主要殿堂之间,又组成各个小四合院形式,即互相分隔,又彼此贯通,符合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征。城市里的道路尽端,常常对着寺院。寺院也就成为一个端,也就是对景。普陀山在建筑格局上,既有中国传统寺庙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又结合着园林式建筑格局,与自然相结合依景而建,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这两种艺术格局相结合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在佛国里,寺庙依景而建,以景托佛,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色,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清净感。普陀山的景观,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是其布局的关键所在。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艺术上,普陀山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海岛特色,就是以海为主,海山结合的手法,既保留海的雄、险、旷的特征,又融入山的秀、幽、奥,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使寺庙的整体布局、个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与海天景色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寺庙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在普陀山寺院中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飞檐,又使屋顶上独具风韵,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构成中国古代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琉璃瓦饰。7世界各国的宗教都留下了不朽的建筑群。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各地的大刹庙宇和寺院的塔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成就。普陀山的佛教建筑典范留下了不朽的建筑群,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成就。元代盛熙明《游补陀》诗:“惊起东华尘土梦,沧州到处即为家。山人自种二珠树,天使长乘八月样。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枣大于瓜。金仙对面无言说,春满幽岩小白花。”依山傍海的普陀山,幽静的紫竹林,禅意肆意弥漫的远山近景,给身处其中的人们,静看幽岩小白花的心境。参考文献: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以普陀山为例》《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注:其中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2011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