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活动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7、28世界肝炎日活动内容肝脏是人类的重要器官,位于人体的右上腹部,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和化工厂。其功能主要包括:制造胆汁、解毒、储存糖分、合成凝血因子、合成蛋白质及维持生命。引发肝炎原因多肝炎是肝脏的炎症,病情可自行消退,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我们称之为“病毒性肝炎”。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自身免疫反应性肝炎,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如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和服用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因感染病毒引起的,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目前,明确的病毒性肝炎已超过七种,最为常见的有五种,分别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种类不同,其临床特点、预后和防治措施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区别对待。该病的疾病负担和所导致的死亡情况,易形成暴发和流行性传播等特征。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它们导致数亿人罹患慢性疾病,同时二者还是肝硬化和癌症的最常见病因。部分病毒性肝炎可发展成慢性多数病毒性肝炎病人能够痊愈,但有一部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进而造成肝硬化和肝癌。估计每年约2有150万人死于各类病毒性肝炎。肝炎感染遍布世界各地,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太平洋岛屿等地区属于乙型肝炎高地方性流行地区。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乙肝感染率高、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甲肝、戊肝篇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相应的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肝炎,全球每年估计有140万甲型肝炎新发病例。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肝炎,主要以急性表现为主。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型肝炎,300多万急性戊肝病例,5.66万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甲、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但可能发展成暴发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甲肝、戊肝症状相似甲肝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而戊肝临床表现与甲肝类似,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发热和黄疸。有时伴有呕吐腹泻,体征主要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叩击痛,其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生化检验可见胆红素异常,转氨酶异常,血清学检验戊型肝炎IgM抗体阳性,恢复期IgG抗体升高。戊肝更容易侵犯大年龄组人群,且病死率高于甲肝。粪-口传播为主要途径甲肝及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病毒易通过消化3道进入体内。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感染甲肝或戊肝。一般海产类食物是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尤其是贝类、虾、蟹等海鲜。此外,研究表明猪体内普遍存在戊肝病毒,人们食用未烧熟煮透的猪肉,尤其是猪肝及猪肝制品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很重要甲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甲肝疫苗。一般按照0、6个月程序接种2针。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饮水必须煮沸,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需清洗干净并彻底煮熟,尤其是海鲜、猪肉及猪肝类,不要购买路边摊点的食物,这些都是预防甲肝、戊肝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戊肝疫苗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戊肝疫苗有望成为预防戊肝的有效手段。乙肝篇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全球约有2.4亿多人患有慢性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后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多数人在感染HBV后的急性传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些人会出现急性表现,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感染HBV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六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但也有部分人群无法痊愈,从而形成慢性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除急、慢性感染外,还有一部分人群虽然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但4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这类人群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种携带状态可能会持续终生,但也可能转变成慢性感染状态。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乙型肝炎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如下:1.母婴传播。包括怀孕期间胎儿在子宫内被传染乙肝和出生后通过密切生活接触传染乙肝。2.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感染。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另外,在刮痧、修脚、文身、文眉、打耳洞等过程中,如果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也可以引起乙肝的传播。3.输血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如全血、血浆、血清等,可引起乙肝传染。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等。生活当中如果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再沾染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就可能感染乙肝。如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均有可能因划破皮肤,引起乙肝病毒传播。5.性传播。性传播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5播。6.不安全注射。世卫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新发乙肝病例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不安全注射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危人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WHO)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外,应接种疫苗人群包括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的人。尤其是存在以下风险的人群:1.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多性伴侣者、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3.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4.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及其他自愿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丙肝篇6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一种肝脏疾病。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1.3亿至1.5亿人患有慢性丙肝感染。每年有35万至50万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丙型肝炎的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由于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丙肝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起初受到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人员可能会有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部分患者可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等。根据病程的长短,丙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病程在6个月以内)丙型肝炎和慢性(病程超过6个月)丙型肝炎。在慢性期,症状会反复,并一次持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丙肝有可能会持续好几年而不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它可能正在以很慢的速度伤害肝脏。没有症状的原因是肝脏有大量储备细胞,因此可以在大量细胞已经被损害的同时保持正常功能。普通接触不会传染丙肝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空气和平常的7人际接触(例如接吻、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播丙肝病毒。血液传播包括:医源性:不安全注射、消毒不严的侵入性医学检查(透析、胃镜、肠镜等)、牙科、输血/血制品等;非医源性:消毒不严的穿耳孔、文身、美容、理发、修脚等;家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吸毒:共用针具注射吸毒。性传播:有多个性伴侣、男同性恋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时传播。母婴传播:HCV感染母亲会将病毒传给所生子女。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丙肝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保护性疫苗,但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HCV感染高危人群,包括:有静脉药瘾史者;有职业或其他原因(文身、穿孔、针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组织移植者;有高危性行为史,如多个性伴侣、男同性恋者;HCV感染者的性伴侣及家庭成员;HIV感染者及其性伴侣;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破损皮肤和黏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主要是1993年前有过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1996年前的供血浆者。罗旧中心卫生院2015年7月28日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