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 复习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1.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2.进化:由原始植物演变成现在的植物,由野生植物演变成栽培植物即作物的过程称之为进化。3.品种: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某种作物的一种群体。4.育种目标:在一定的综合环境(自然、栽培、经济、人文)条件下,所要育成品种应具备的那些优良的特征特性。5.生物学目标: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是育种的基本生物学目标。6.经济学目标:经济学目标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所育成品种所能获得的社会效益和育种投资者所得的经济利益。7.有性生殖: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受精过程)而繁衍后代的形式8.自花授粉作物:又称自交作物。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都称之为自花授粉(遗传上的定义)。育种上定义为异交率小于5%(有人提4%)典型的应小于1%。9.异花授粉作物:通过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遗传上的定义),育种上定义为异交率50%。10.常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小于50%而大于5%的作物。11.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12.雄性不育:花粉败育,但雌蕊具正常接受花粉能力的雄性不育性。13.无性繁殖:不通过有性过程即不通过雌雄配子核融合而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称之为无性繁殖。14.营养体繁殖: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称为营养系或无性系15.无融合生殖:产生雌雄配子,但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而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16.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遗传背景相同的、基因纯合的一群植株。一般要求具有亲本纯合基因型的后代植株数在87%以上。17.杂交种品种(同质杂合型):品种群体的个体间基因型相同,但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18.种质资源:是指具有不同种质,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及人工创制的植物类型。19.基因库(基因银行):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20.种质: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21.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22.初生中心(Primarycenteroforigin):当地野生类型驯化的区域。23.次生中心(Secondcenteroforigin):远离初生中心,在新的环境下通过杂交或突变而产生的新类型的地区。24.初级基因库:其内各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25.次级基因库:此类资源间的基因转移是可能的。但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必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才能实现基因转移。如大麦与球茎大麦。26.三级基因库:亲缘关系更远的类型。彼此间杂交不实,杂种不育现象更明显27.引种:将外地(国)的品种(系)经过简单的试验证明适合本地区栽培后,直接引入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方法(狭义),或收集各种种质资源的手段及过程(广义)。228.引种驯化:使外地或外国作物和品种经选择培育成本地推广的作物品种的措施和过程。其特点是种子自产。29.引种栽培:引入外地或外国作物品种在本地栽培种植,其特点是不能自留种子如大麻、亚麻的南种北引。30.选择育种(系统育种、纯系育种):依育种目标,对自然变异材料进行个体选择(单株、单穗、单铃、单粒),由此育成新品种的方法谓之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或纯系育种。31.遗传力(h2):衡量遗传和环境影响对表型总变异所起作用的相对重要性即遗传分为广义遗传力(H2B)和狭义遗传力(H2N)。32.杂交育种:通过品种间杂交,人工创造新变异,经过对杂种后代的选择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谓之杂交育种。33.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学依据为基因的重组与互作。34.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体,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双亲的类型,其遗传学原理为基因的累加和互作。35.杂交方式:杂交方式就是指在一个杂交组合里要用几个亲本以及各亲本杂交的先后次序。36.复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而进行的两次以上的杂交。37.回交育种: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再和亲本之一重复杂交,此种方法称之为回交,以回交后代中选择单株再与该亲本回交,如此进行若干次,直到达到预期目标,这种育种方法即谓之回交育种。38.轮回亲本(受体亲本,忠艺亲本):与子一代多次杂交的亲本。39.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一技之长亲本):不与子一代杂交的亲本。40.杂种优势:杂种优势一般是指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诸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但从应用角度出发,杂种优势仅指杂种一代的数量性状平均值优于亲本或对于照种的现象。41.配合力(组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它性状指标的大小。配合力有两种,即一般配合力generalcombiningabilityGCA和特殊配合力specialcombiningability,SCA.42.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它性状的平均表现。43.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又称某一特定组合F1的实测值与其双亲gca得到的预测值之差。44.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45.测验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46.测交种:测交所得的后代。47.核质共作雄性不育:由细胞核、细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雄性不育性。48.不育系:母本正常,父本败育能接受外来花粉而结实且性状表现一致的系。49.保持系:父、母本均正常,用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能保持不育系的不育习性的系。50.恢复系:父、母本均正常,用其花粉给不育系授粉,能恢复不育系的育性的系。51.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遗传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或获得有利用价值的育种材料的育种方法称之为诱变育种。52.诱变剂:能诱发植物发生遗传变异的物质统称之为诱变剂,因诱变剂的性质分为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53.物理诱变(辐射诱变):借助于射线的能量,诱导植物遗传基础发生变化,即谓之辐射诱3变。54.远缘杂交:不同种、属间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杂交叫远缘杂交。55.亚远缘杂交:种内不同类型或亚种间杂交。56.多倍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数2个以上的生物体叫多倍体。57.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植物体。58.一倍体:只具有1个染色体组。59.多单倍体:具有多个染色体组。60.轮回选择:从某一群体中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交,实现基因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群体的方法。61.抗病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病原物侵染或减轻侵染程度的能力——抗病性或耐病性。62.抗虫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某些害虫的侵袭或危害的能力。63.狭义抗病:是指植物对病原物的抗侵入、抗扩展、抗繁殖的能力。64.广义抗病:指包括避病和耐病及狭义抗病之内容。65.致病性:病原物(小种或菌系)能否侵染特定品种以及在其上的繁殖能力。66.毒性:病原物克服某一专化抗病性(基因)而能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67.侵袭力:在能侵染的前提下,病原物在寄生生活中决定其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的综合能力。68.抗逆性育种:从遗传上改良作物(生物)对不利环境因素(非生物因子)的忍受能力或抗耐性,使其产量、品质潜力得到发挥,增进产量、品质的稳定性。69.耐湿性:在渍水条件下,植物所具有的可减免受害的能力。即植物对渍水所造成危害的忍耐(受)能力。4绪论1.作物总产的提高的原因:种植区域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2.作物育种的作用:①提高适应性,扩大了种植区域。②提高了产量潜力及稳产性,提高了单产。③改善了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了单产④提供了特定生长条件,扩大了种植区域。3.作物育种学的任务:①选育适于生产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杂种及新作物。②在其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和提高其种性,提供足够量的、高质低成本的生产用种。4.作物育种学的内容:①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策略;②种质资源研究;③选择方法研究;④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与技术;⑤杂优利用;⑥性状遗传规律研究;⑦田间试验技术;⑧新品种的审定与与应用。5.作物育种学发展的阶段:①原始自发选种阶段(无固定计划,凭感观选择);②计划选种阶段选种方法为系统育种和杂交系谱法育种;③现代育种阶段方法多种多样④不同作物所处的育种水平:有仍处在原始自发选种阶段,如南瓜。6.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7.三个基本因素的作用:遗传变异:内因和基础;选择:进化方向理由:①变异性使得生物得以适应新的环境。②遗传性使得生物把已获得的有利变异通过选择巩固起来并传给后代8.品种必备的生物学特性:DUS,遗传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stability),在形态学、生物学和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一致性(uniformity),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在特征特性有所区别即特异性(distinctness)。9.品种必备的经济学特性:作物品种是人工进化的结果,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区域性,利用时间性。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变种(variety)(其是自然选择、自然进化的产物)。10.作物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①提高了单产。②改进了品质。③保持了稳产和产品品质。④扩大了种植面积。⑤改善了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指数及劳动生产率。11.品种的必备条件:具备DUS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①符合生产要求;②有直接利用价值;③在生产上广为种植,有法定身份。5第一章育种目标1.作物育种的生物学目标:①产量(yield)与产量潜力提高产量潜力是育种者的目的。产量=生物量*分配率②生物量(bio-mass)与生物量潜力生物量是由环境和遗传因子共同决定的,一个品种的生物量总是一定的,但不一定能表达出来,育种者工作就在于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生物量潜力。所谓生物量潜力是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生物量。也就是潜在的生物量。③提高生物量潜力的途径:a.改变或改进季节适应性,在农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扩大生长季节。b.提高对不良环境因子的容忍能力。(早、寒、涝、热、酸、碱、风等)。c.提高抗病虫能力。d.提高光合效率。④分配率(partition)分配率是控制产量的一个因子,等于经济产量除以生物量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当营养生长降低到还可以进行生殖生长时,发生营养向生殖生长的补偿,分配率提高。⑤品质(quality)品种品质与产品质量不是一回事,但有关联,品种的品质是产品质量的内在品质(因为农产品可能因加工而改进或降低质量),育种者的任务是调整产品的潜在品质,使之符合人类需求,品质性状可分为四组,即感官的、化学的、机械的、生物学的。2.作物育种的经济学目标基本要求:不同的国度,经济学目标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以增加社会效益和育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为前提的。一个新品种的成功推广必然会给社会的某一部人带来经济效益,然这种利益是非常广泛分散的,经济学目标的确定是很困难的,由于育种常带有很大的风险,因而投资者常非常谨慎选择(指私营者),经济学目标常依育种投资者的目的和投资回报计算来确定。3.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①符合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②针对当时、当地的生态条件、栽培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③把生物学目标具体落实到某些性状上。④要考虑到品种(组合)搭配,考虑全年的经济收益⑤要符合育种经费来源单位的经济效益及总体社会效益。4.制订育种目标的方法:①研究当前推广品种的优缺点与系谱,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②注重品种(组合)的综合性状,选突出性状。③研究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病虫害及逆境的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增加育种目标的预见性。④研究当地生态条件、栽培水平、生活经济条件及发展前景与市场动向,增加育种目标的先进性。⑤进行成本一利益分析,提高育种目标的可行性与实用性。6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