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分期及疗效评价安医附院肿瘤科顾康生肿瘤分期及疗效评价肿瘤病人的预后及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与扩散程度。对肿瘤的大小及扩散范围人为地规定一些标准,以此来判断病情已发展到什么阶段,即是肿瘤分期。目前常用分期法四期分期法三期分期法TNM分期法肿瘤四期分期法I期:肿瘤限于患病器官的某一局部,体积不大,亦无局部和远处转移。II期:癌瘤虽增大,但未超出患病器官,即使有区域内淋巴结转移,亦限于病变的邻近部位。III期:肿瘤已超出患病器官,区域内转移的淋巴结固定或己融合成块,或病变器官区域以外淋巴结有转移。IV期:病变范围广泛或已有远处转移。肿瘤三期分期法早期:肿瘤尚局限于某器官的一部分,未侵犯邻近组织与器官,更无远处转移。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接受根治性治疗。中期:肿瘤已占据所在器官的大部分,并波及邻近的器官与组织,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有侵犯,但无远处转移。患者多有临床症状,一般情况及劳动能力尚可,不少病人仍能得到根治性治疗。晚期:肿瘤体积巨大,所在器官及邻近组织均被广泛侵犯,远处的淋巴结或脏器有转移,患者明显消瘦,基本上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也难以自理。此时各种治疗均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三、四期分期法优缺点三期法简便易行,能够很方便的指导临床治疗选择,并且把病人的健康状况纳入进去;不足之处是各期之间临床表现有重叠。而四期法比较粗糙。肿瘤TNM分期TNM:T:原发肿瘤的进展范围和程度N: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的范围和程度M:有无远处转移三个字母后所带的数字表示恶性病变的范围。目前公认的分期标准方法。不断补充和完善。肿瘤TNM分期临床应用一。TNM临床分期二。TNM病理学分期三。组织病理学分级四。其他补充标志五。残存肿瘤(R)分类TNM临床和病理分类根据治疗前各种检查和手术探查所获得的对肿瘤侵犯范围的分类,用cTNM表示。T、N、M有各自的定义。在临床分类基础上,再由手术后病理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对原临床分类补充或修正,结果以pTNM表示。组织病理学分级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分级G1-高分化G2-中分化G3-低分化G4-未分化其他补充标志Y:在初次综合治疗期间或其后进行分类的病例。R:复发性肿瘤用前缀。C因子:反映用不同诊断手段进行分类时其准确度的差异。分C1-C5,C1为常规诊断手段,而C5为依据尸检结果。残存肿瘤(R)分类治疗后是否残留肿瘤,用R分类。R0-不能作出估计R1-显微镜下可见残存肿瘤R2-肉眼可见残存肿瘤TNM分期系统的意义1.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2.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预后。3.有助于评价疗效。4.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TNM分期缺点1。分期完全未考虑到病人性别、年龄、健康状态、心理社会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2。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可能难以完全通过TNM分期规范。3。病理检查也是医生主观判断的,存在技术及人为因素,它们可能影响肿瘤分级、分型的准确性。有时细胞分化较差,难以定型,免疫组化检查亦然。4。即使肿瘤的病理类型完全一致,相互之间还有免疫学、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差异将会影响肿瘤的疗效和预后。5。有些肿瘤的分期仍有不合理之处,临床医生应该酌情处理。肿瘤病人健康状况的估价卡氏评分法(KPS):100-0分朱氏评分法(ZPS):0-V级两者具一致性,如60-70分相当于II级Kamofsky(KPS)分数正常,无症状及体征100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及体征90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80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70有时需人扶助,但大多数时间可自理常需人照料60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别照顾5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需特别照顾40生活严重不能自理30病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20病危,临近死亡10死亡0分数正常活动0有症状,但几乎完全可自由活动1有时卧床,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2需要卧床,卧床时间白天超过50%3卧床不起4死亡5Zubrod(ZPS)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一、生存二、肿瘤缓解率三、临床受益反应生存指标五年生存率(5yOSR):肿瘤患者从治疗开始到死亡的时间。80%在3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90%在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五年生存接近治愈,是远期疗效指标其他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到肿瘤进展时间(TTP)肿瘤缓解判定标准肿瘤缓解率亦称肿瘤反应率,是评价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其根据完全建立在药物治疗后肿瘤大小的变化,是近期疗效最常用的指标。WHO肿瘤缓解率标准1。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病灶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2。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病灶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和减少50%并维持4周以上。3。好转(minimalresponse,MR):病灶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和缩小25%但小于50%并维持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4。稳定(stabledisease,SD):病灶缩小不足25%或增大不足25%,无新病灶出现。5。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病灶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实体瘤疗效评价(RECIST)标准一.肿瘤病灶基线可测量性1.可测量病灶:能至少一维精确测量(记录最长直径),螺旋CT测量≥10mm的病灶或常规仪器测量≥20mm。2.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它病灶,包括微小病灶(最大直径常规仪器测量20mm或螺旋CT测量10mm的病灶、骨病灶、软脑膜病变、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皮肤淋巴管炎/肺炎,囊性病变,以及没有确诊的腹部包块。二。靶病灶及非靶病灶的基线记录:1.靶病灶:所有可测量病灶每一个器官五个病灶中的最大一个或所有病灶十个中的最大一个,应该标明为靶病灶,并且在基线测量和记录。靶病灶的选择应基于其大小(最大直径)和重复测量时的精确性(影像学或临床)。所有靶病灶的最大直径总和即为基线最大直径总和。基线最大直径总和是用来反映肿瘤客观疗效的参考。2.非靶病灶:所有其它病灶,基线时也应记录。不要求测量这些这些病灶,但整个随访期应记录每一个病灶的存在或消失。疗效评价标准一。靶病灶评价:1。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2。部分缓解(PR):所有靶病灶最大直径的总和至少减少30%,参照基线最大直径的总和。3。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直径的总和至少增大20%,参照治疗开始时或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出现时最大直径总和的最小值。4。疾病稳定(SD):既没有缩小到PR水平,也没有增大到PD水平,参照治疗开始时最大直径总和的最小值。二。非靶病灶评价:1。完全缓解(CR):所有非靶病灶消失和肿瘤标记物正常。2。不完全缓解/稳定(ICR/SD):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和主要的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水平。3。疾病进展(PD):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或现有非靶病灶有明确进展。4。最佳总疗效评价:最佳总疗效是指从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或复发时的最好疗效(PD参照治疗开始后记录的最小病灶)。最佳总疗效评价靶病灶非靶病灶新病灶总疗效CRCR无CRCRICR/SD无PRPRNon-PD无PRSDNon-PD无SDPDAny有或无PDAnyPD有或无PDAnyAny有PD两种评价方法比较将肿瘤分为可测量病灶和不可测量病灶肿瘤大小变化的测定方法有不同病灶的选择有改变可测病灶和靶病灶生物治疗疗效评价生物治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有不同的特点,很难在较短的试验周期内客观评价其疗效,也不宜用肿瘤大小变化作为决定能否进入Ⅲ期临床的标准,而用存活时间和病情稳定时间作为评价其疗效的指标可能更合理。化疗和生物治疗疗效比较化疗生物治疗剂量最大耐受剂量生物有效剂量疗效标准根据肿瘤体积的变化通过生物学测定治疗目标消灭或缩小肿瘤生长抑制显效时间一般较快出现较晚缓解期一般较短可以较长临床受益反应一种治疗不能单以肿瘤缓解作为唯一疗效观察指标,如果治疗使病人受益,即使肿瘤无明显缩小,也可视为有效,即临床受益反应,根据病人体力状况、体重改变和疼痛的变化进行评判。重点肿瘤TNM分期法肿瘤疗效生存指标有哪些WHO与RECIST疗效判定的不同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