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分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息肉的分型向来比较多和杂,现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胃息肉的分型规范和比较统一的息肉的分型基本状况息肉分型目前用较多二字来反映是客观的,应用上难以统一来形容是现实的。总体上的分型有: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Morson的组织分类,即: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根据息肉数目多少分为多个与单发。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按山田和中村的分类,以胃息肉为例,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I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中村按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将其分为Ⅲ型:Ⅰ型最多,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蒂多数,也有无蒂,表面比较光滑,呈颗粒状、乳头状或绒毛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也可呈暗红,多见胃窦部,此型与腺瘤性息肉相当。Ⅱ型:多见胃窦部与胃体交界处,息肉顶部常发红,凹陷,是由于反复的粘膜缺损,再生修复而形成,合并早期胃癌最多,组织学改变与Ⅰ型不同;Ⅲ型:呈平盘状隆起,形态与Ⅱa早期胃癌相似,此型相当于Ⅱa亚型异型上皮灶。同时尚有与结肠息肉相类似的由肠上皮而来的乳头腺瘤,癌变率较高,中村认为可列入Ⅳ型。山田和中村的分类分型无论在国内外、过去和现在一直被人们应用,说明了该分类分型的科学性、实用性。使诊断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部位、性质、病程,对指导诊断治疗用药及其它有效合理的手段选择、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估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二)胃息肉的分型习惯性和随意性的息肉分型状态无论在临床和各种病案及有关各种报告上还是各种学术期刊上,只要注意观察均可见各种各样的术语表述其分类型。这一问题不是术语表达问题,更不是应用方法问题,而是概念问题,我们认为概念不能混淆,矫正和统一是必行的。(三)胃息肉的分型根据经验分型息肉分类分型无论何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客观地反映疾病、为能解除疾病提供根据,本着这一原则,有人认为前人较多分类分型虽能反映疾病,但对指导临床运用内镜诊断和治疗息肉有较大的缺陷。息肉的大小已被较多学者认为是有无恶变的依据之一,息肉发病部位均在管腔,而管腔解剖直径较小而恒定,除此息肉在现代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多采用内镜这个工具,而内镜的管腔外径又小于脏器解剖内径,鉴于上述情况,用大、小型、特大型息肉分型,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以及内镜管腔直径的限制,息肉大小有否内镜治疗适应征,均有必要,故将其分为小型、大型和特大型。胃息肉的临床分型胃息肉按临床分类,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肿瘤性胃息肉两大类。第一类为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其比例约76%~90%。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倾向于发生在胃炎的部位。多发性占多数,直径平均1cm,其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由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被复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象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及肠化生不典型。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第二类为胃腺瘤。此病为真性肿瘤性腺瘤,包括腺瘤性息肉和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与结肠腺瘤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相似。胃腺瘤比胃癌远为少见,约占所有息肉的25%。发生于胃部的粘膜上皮,大都由增生的胃粘液腺构成。胃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因疼痛、大便出血、粘液便等就诊而被检出。大部分患者不一定出现症状,而是在做诊断性检查或体检时被发现的。息肉在显微镜下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4类: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癌变。腺瘤型息肉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随着内窥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胃息肉被临床发现。胃镜诊断中采用的各种术语成为困扰胃息肉患者的问题。为此,在这里将胃息肉的分型问题做一归纳。胃镜的分型总体上有: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及病变大小等。考虑到内窥镜治疗的问题,以及病变大小与恶变的线性关系。息肉的大小也成为界定息肉的重要指标。按照大小,息肉可分为: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专业术语,指某些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就可能转变为癌。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从癌前病变的研究了解胃癌的发生过程以及环境因素,对这种病变的随诊可以及时发现早期胃癌。那么,什么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呢?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自然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如我们所知的各种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虽然都是一些不同的疾病,但他们发生胃癌的基础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主要是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组成,是否为癌前病变,尚难定论,但它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这已是广泛的共识。当前属于癌前病变范围的一些术语很多,如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非浸润性肿瘤等,在使用上很混乱。尽管在2000年出版的WHO肿瘤分类中已明确将胃黏膜的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和结构的紊乱程度分为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两级,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出现诊断的不统一,因此有关专家又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专门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最后在第二次的维也纳国际会议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把胃黏膜从反应性增生到浸润性癌的系列变化分为反应性增生、不能确定的上皮内瘤变(即难以区分是反应性增生还是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浸润性癌五大类,将过去在诊断中最易出现分歧的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甚至可疑浸润性癌均明确地归属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统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目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大多数学者建议对其进行密切的定期内镜随访而无须特殊处理。由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浸润性癌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一旦明确诊断最好进行手术切除。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