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系运行实施的依据•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相关操作文件、记录表格•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2009、ISO50001:2011)•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二、引言、范围、引用文件•关注生产活动中的能源绩效。•认证附加要求中,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能效水平,并且每次审核都需要监控能效数据,并在证书附件中标明。三、术语•能源:决定了体系管理的对象范围;能源均属范畴,耗能工质可视情况而定。鼓励同时管理原辅材料等各类资源。•耗能工质: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燃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物质。例如:新水,软水,除氧水,压缩空气,鼓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乙炔,电石等。(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能源因素: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如:人、机、料、法、环等。•虽然ISO50001中以能源评审替代了能源因素,但在实际节能诊断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能源管理基准: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管理承诺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能源方针利用效率的水平。(自己和历史比)•能源管理标杆: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自己和别人比)四、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一)节能战略与考核1.总体框架与总要求•确定范围:行政范围、物理范围、能源种类•有机组织各项工作,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高效的整体。2.能源战略、方针、管理承诺和领导作用•能源战略、方针是节能工作的总原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框架。•领导的意识、承诺和认真履行职责,是节能工作的最重要保障。3.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及部门岗位职责4.一套指标、四套数据•体现能效水平的指标系统是一套通用系统,可通常包括:产品单耗、重点工序单耗、关键参数三级。•四套数据包括:能源管理基准、能源管理标杆、节能目标、运行实际数据。4.1指标系统4.2能源管理基准•体现稳定生产情况下,各级指标数据,需形成记录,备查。•可选一年数据,或多年数据平均,并针对非正常因素进行必要的修正。4.3能源管理标杆•用于对比与行业国内、国际水平差距,以确定能源管理基准、运行现状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设定节能目标提供依据。4.4节能目标指标•能源统计分析分为内部管理统计分析和外部统计报送。其中,内部管理统计分析又分为: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基于能量平衡),用于准确核算各环节消耗损耗;节能效益统计分析,依托节能多层次目标指标系统,用于评价节能绩效和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机会。4.5运行现状数据与能源统计分析4.5.1能源消耗统计与平衡统计4.5.2能源目标指标监测•分层次,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频次: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对发现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并组织整改,验证整改效果。4.5.3外部统计报表•根据统计局、发改委/工信委、行业要求报送。•统一口径。5.能源计量监测系统摸底•水电等能源管网系统图•能源计量器具现有台账和配置图•各次级用能单位名单•主要用能设备清单(GB17167标准和公司内部管理标准)•公司能源统计分析对数据的需求评价•GB/T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配备率和准确度(强制)、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情况(推荐)•公司能源统计分析对数据的需求满足情况策划与实施•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更新、校准检定计划•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验收•根据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进行验收(二)节能绩效的产生与评价1.能源评审•用能结构分析•用能系统识别•节能机会识别类似于能源审计、节能诊断•体系建立时初评,每年结合内部审核进行更新评价,当用能系统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增加评价。1.1用能机构分析•按照一套指标系统四套数据的内容进行摸底,具体包括:能源管理基准、能源管理标杆、能源目标指标、当前能源统计数据。1.2用能系统识别•用能系统分为三大系统:生产用能系统、辅助用能系统和附属用能系统。具体工作包括:•能流网络图绘制方法•主要用能环节识别1.3节能机会的识别•节能机会识别方法:•1.按照生产、辅助、附属系统的划分,组织相关技术和专业人员对各个工序环节进行评估识别,然后再以整个用能过程为对象,统筹评估各环节情况,不断寻找节能空间。•2.组织用能系统和动力供给系统进行匹配评估分析,探讨生产与动力平衡最佳调度方案寻找节能机会;•3.在节能机会识别中,可综合采用能量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评审结果、专家诊断、经验总结、员工合理化建议、参考行业节能技术信息等方式方法;节能机会识别,可考虑以下方面的影响:•a)能源转化效率;•b)能源损耗;•c)能源浪费;•d)系统匹配情况;•e)余热余压等循环梯次利用;•f)耗能设备效率;•g)设备运行效率及节能指标;•h)生产工艺节能参数;•i)能源质量的影响;•j)生产原料的影响;•k)人员能力影响。2.节能措施的策划•节能设计与节能设备采购;•节能方案;•节能经济运行控制。2.1节能设计与节能设备采购•在进行各项技术改造、工艺调整或新改扩建时,应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的要求和自身用能的特点,充分考虑项目的能源使用和利用效率情况,从源头控制能源使用水平,产生长远的节能效益。•对于主要用能设备的新采购与更新,应充分考虑运行成本和设备的节能特性,合理选择设备,以获取运行的经济效益。•节能评估,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或填写节能登记表的行为。•本办法所称节能审查,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项目节能评估文件进行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或对节能登记表进行登记备案的行为。2.2节能方案•节能先进技术应用与节能技术改造;•运行方式优化,如参数控制范围调整;•生产组织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动力与生产配合度;•能源结构调整。2.3节能经济运行控制•日常的设备运行控制、维护保养对于能源利用效率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节能经济运行控制的来源包括员工的经验、节能方案运行的成功经验、外部单位经验等。各类经验经验证后,对相应运行操作规范进行改进完善。•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策划和组织对节能经济运行的监控和检查。日常的运行操作需要进行必要的监控和检查,具体包括节能关键参数监控和关键操作的检查。3.节能绩效评估与奖惩总体节能绩效评估•节能相对值评估,主要是对比能源基准(即历史能源利用水平数据)和节能目标,来评估一定时期内,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值。•能源利用效率绝对值评估,主要是对比行业国内国际水平,评估自身能效水平在同行中的位置,判断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以及空间的大小。主要工作节能绩效评估对于节能设计/节能采购,对比原有现状评估其节能绩效。对于节能方案,根据其节能量验证,评估项目节能绩效。对于节能运行,通过日常能效水平数据变化,即车间单耗、工序单耗、关键参数,来评估节能绩效。(三)能源管理体系其他关注内容1.法律法规标准及合规性评价•强制性要求:落后产能淘汰、高耗能产品限额标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与审查、地方政府特殊要求•补贴政策:节能技术改造补贴、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能源管理中心补贴、地源/水源热泵补贴、新能源补贴、环境权交易•管理工具与节能技术信息:能量平衡、节能监测、能源统计、能源计量、经济运行、节能技术推广目录2.能源应急管理•关注:能源泄露和能源供给中断•原则:确保安全和环境前提下,考虑减少能源损耗•融合性:往往能源应急预案与其它安全应急等预案针对的是同一个紧急情况,因此,应急预案需要合并成一个。(四)支持工作1.主要用能设备管理•主要用能设备:“二八现象”确定的用能大户,需确定主要用能设备的评价标准;另外,用于管理的主要用能设备与GB17167中的主要用能设备有所不同。•其它重要用能设备:对能耗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如:变频器。•采购:考虑节能特型和运行成本;•使用:优化运行规程、提升操作人员能力、不断调试设备最佳状态;•节能监测:可通过节能监测诊断节能机会;•维护保养:也可以创造效益•更新/改造:可提升设备本身效率水平2.人才队伍建设•节能管理人员•基础建设、工艺、产品节能设计/项目负责人员•大型用能设备采购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大型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能源统计、计量器具管理人员•内部审核员主要工作:•识别能源管理关键岗位;•补充关键岗位节能相关职责,对应确定能力要求;•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评估;•不符合要求,应采取培训等措施。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方式应注重实际操作。3.信息收集外部信息收集•先进节能技术信息:解决信息不对衬带来的节能机会损失;减少节能改造决策失误。•补贴信息:缩短节能方案的投资回报期。4.宣传与意识•全员的节能意识对节能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更需增强各级领导的节能意识。内部信息交流:•讲评会•统计分析信息•多部门协同配合5.文件和记录控制(五)系统评审与持续改进1.内部审核•评审能源管理体系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评估能源管理体系制度的合理性;•评估能源绩效主要工作的成效,以及可能存在的进一步能源绩效提升机会。2.管理评审评审输入1.能源绩效总结(含: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能效对标结果、节能方案实施情况、节能经济运行情况、新改扩建节能设计、主要用能设备节能采购等);2.内部审核结果及整改情况;3.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完整情况;4.外部信息:法律法规标准更新、节能先进技术信息等。5.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评审输出:•能源绩效提升要求和相关工作安排;•能源管理工作完善计划;•提供资源支持的决策等。6.改进的建议。3.持续改进•员工参与;•外部节能技术、补贴政策收集应用;•节能设计/节能采购监控、节能方案实施监控和效益验证、节能经济运行参数监控与操作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