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0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状况,并做出相关统计比较。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评分及指数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而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于治疗2周后与常规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意义;联合组患者与常规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经治疗后均康复。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不仅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理想,还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们生命健康的又一巨大威胁,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急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且该疾病于发病7天内具有10%或以上的复发率,且梗死发展为卒中的概率超过30%[1],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该疾病的早期预防与诊治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所在。临床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传统采用溶栓,但由于溶栓时间窗的限制,采取该治疗方法的患者较少,对于不能采取溶栓且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临床多建议进行抗血小板的相关治疗[2]。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都是常规预防脑梗死的药物,但效果不理想,几年来有研究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为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特设计此实验进行探讨研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并均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为(63.2±1.4)岁;联合组27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6-7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6.1±2.0)岁。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基础资料并进行相关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相关评分,而NIHSS=7为区别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的标准,因此NIHSS≤7的患者(预后好)有46例,而NIHSS>7的患者(预后差)有44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中预后好的有23例,预后差的22例,其余患者为联合组患者。1.2纳入标准患者纳入标准:⑴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有CT及MRI等相关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中小型梗死病灶明确(病灶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大脑皮层下、丘脑);[3]⑵均于发病48小时之内进行救治;⑶拒绝溶栓或错失溶栓最佳时机的患者;⑷自愿参加本次试验,且签署相关同意知情书。1.3排除标准患者排除标准:⑴脑部大面积梗死且昏迷的患者或者生命状况不稳定的患者;⑵并发痛风、上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或者心肺肝肾严重功能不全者;⑶血小板数目在100×109/L水平以下的患者[4]。1.4方法于患者入院第二天清晨进行静脉血的常规抽取,并对血糖血脂进行测定。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日均进行每天1次20mg大连辉瑞公司生产的立普妥片及0.5mg广西梧州制药公司生产的血栓通针静脉滴注的治疗,所有患者需持续14日的输液,于第15天停止。所有患者入院当天便给予阿司匹林(德国拜耳公司)的治疗,患者每天用药200mg,每日1次,1周后药量降低为100mg,联合组患者仅需在此基础上加以氯吡格雷片(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使用即可,患者每天用药一次,每次75mg,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测定。1.5评定标准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的等级划分标准为:极其严重的功能缺陷0-20,功能严重缺陷25-45,中等功能缺陷50-70,功能轻度缺陷75-95,生活自理100。患者临床效果分为:恶化、无效、显效、有效、及痊愈六个等级。1.6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x),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差异明显,联合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而相关指数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表1.患者相关评分指数对比评分指数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常规组12.04±4.0210.48±3.19联合组13.18±5.138.21±3.42(Barthel指数)常规组26.03±11.0750.54±12.50联合组28.54±12.0668.05±15.08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2.2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统计,联合组患者临床床总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常规组明显低于联合组,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n(%)]组别恶化无效有效显效痊愈有效率常规组134162191.11%联合组5117101264.44%*注: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患者并发症比较临床观察显示联合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哮喘,1例患者出现黑便;而常规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鼻衄,2例患者发生皮疹,对相应患者给予相关治疗后,患者均康复。3讨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致病因多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发病机制则以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基础,随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暴露内膜下胶原组织,血小板与其解除粘连,血小板释放的二磷酸腺苷(ADP)、儿茶酚胺、前列腺素G2、血栓素A2(TXA2)、5-羟色胺、内皮素钙和离子等[5],均会刺激动脉进行收缩使得血管管腔变窄,与此同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网织红细胞等进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因此血小板的相关活动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不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的首选。临床采取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的激化途径有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栓素A2(TXA2)途径和第3条途径[6]。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机理为对促进花生四烯与TXA2转化的环氧化酶活性进行抑制[7],从而对TXA2及前列腺素的释放进行抑制,最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释放。氯吡格雷作为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可抑制ADP和相关受体的结合,还可对血小板激活的第3条途径进行促进[8]。两种药物作用于血小板的不同激活环节,联合使用对于血小板的抗凝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两者作用时间不同,阿司匹林见效快而氯吡格雷作用持久,两者双联抗血小板可以促进临床治疗。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可以很好地提高临床治疗率,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1.11%,远高于常规组的64.44%,而对于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进行对比,两组也具有明显差异,两组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疗效,临床治疗更加理想,患者预后好,治疗安全性提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参考资料[1]尤克,季巍伟,胡雷.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6):520-521.[2]邱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急性期进展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21-23.[3]马晓红,程远芳,于小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50-52.[4]赵真,包正军,许宏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17-120.[5]朱永林,杨伟琴.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急性期进展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7):146-147.[6]曲海英.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41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119-3121.[7]李瀛.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1):1451-1452.[8]庞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