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张欣什么是脑中风中风是急性脑血管意外的俗称,也叫做脑卒中,它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发生急性障碍所导致的脑部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致死疾病和第一致残疾病。中风是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的急性病症,它正如中医描述的“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什么是脑中风大多数脑中风是由于通向大脑的动脉突然堵塞(缺血性脑中风)所致,也有一些脑中风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而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由于发生迅速,要求立即进行治疗,因而脑中风也被称作是一次“大脑袭击事件”。当脑中风症状持续时间很短(<24小时)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中风发作。脑中风可以产生许多影响。脑中风危害性“脑中风”是亚洲第二号杀手,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它的发病率为185~219例/10万/年。发病随年龄增长,约72%的首次中风发作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在每10万人口约有429~620例。以我国总人口12亿计算,则脑中风病人约有515万~744万人,数字相当惊人。脑中风的死亡率为116~142例/10万/年,在不少地区为第一死因。脑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有脑中风病史的病人,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脑血管病的症状包括:突然麻木,软弱无力,面部、上肢或者下肢麻痹,尤其是症状出现在身体的一侧突然意识模糊,不能讲话或听不懂讲话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视觉障碍突然行走困难,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这些症状可能持续一会儿然后就消失。当在24小时以内消失时,称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病的病因脑血管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是最常见的中风病因,以年龄大的病人为多。(2)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常见于较年轻的病人。(3)各种血管炎:包括结核性、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红斑狼疮性动脉炎,寄生虫性动脉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等。(4)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心房颤动等。(5)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友病、血粘度异常等。(6)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尿毒症等。(7)其他:如颅内感染、脑外伤、肿瘤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血压越高,发生中风的机会越大。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机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2)高脂血症: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目前认为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3)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脑血管病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等。年龄越大中风风险越高,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中风的危险。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一些诱发因素的出现促使中风突然发生。常见的诱发因素有:(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或起床等体位改变(4)气候突然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5)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当识别先兆中风发病前,可有多种脑缺血发作的预兆,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呕吐、语言不佳、吞咽困难,面麻身木,无力、抽搐,猝然倒地,性格异常,嗜睡健忘、意识障碍等中风的“三偏”症状(一)偏身感觉障碍:指患者半侧的痛觉、温度觉和本体觉障碍。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从皮肤感受器到神经末梢到传入脊髓后角,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经内囊后支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中枢。感觉中枢对传入的刺激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是热、冷,还是痛刺激的判断。如内囊部位受损,则中断了对侧偏身痛温觉传导,故痛温觉障碍。传导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后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楔束核和薄束核,再从该两核发出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内囊到中央后回。若内囊受损,则中断对侧偏身本体感觉的传导,出现位置觉丧失等本体感觉障碍。中风的“三偏”症状(二)偏盲:一侧视束和视放射的神经纤维,来自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经内囊后支到矩状裂视觉中枢,反映对侧视野。如内囊受损、视放射受损,则对侧视野偏盲。(三)偏瘫:是指患者半侧随意运动障碍。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该束是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的大脑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下行经过内囊到延髓下端交叉,到对侧相应的脊髓前角细胞,再从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如内囊出血时,受损的锥体束是在交叉平面以上,故瘫痪发生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中风并发症(1)肺部感染脑部病报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中风并发症(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中风并发症(6)中枢性呃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7)直肠功能障碍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遇到突然中风的病人该采取哪些措施?如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和/或无力、饮水呛咳、眩晕、剧烈头痛等症状,应考虑有中风可能,不要惊慌失措,立即到医院就诊。如病人病情严重,或迅速进入昏迷,应先将病人平抬至床上,头部垫一低枕,并将头侧向一边;取下假牙,及时清除口鼻中的呕吐物及痰液,防止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有抽搐,可将小毛巾垫于口中,防止舌被咬伤;千万不要企图唤醒病人而摇动其身体和头部。同时,要及时联系120救护车辆将病人送往医院。遇到突然中风的病人该采取哪些措施?在运送病人到医院的途中,要保护好病人。应把病人平托起来使其在车上躺平;如无急救车,可用平板三轮车护送病人;沿途要有专门人员保护病人的头部,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头的位置要偏向一侧,便于呕吐物从口腔中流出,以免误入气管内发生窒息;如病人神志尚清楚,要多给以劝说和安慰,以免其精神过分紧张而使病情加重。遇到突然中风的病人该采取哪些措施?送病人入院应避免长途运送,尽量就近就地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医院都有救治的条件。长途运送有时是非常危险的,可导致病情的骤然恶化,使病人失去抢救的机会。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吸烟吸烟对于脑中风和心脏病而言,是另一个主要的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即使你已经吸了很多年,从现在开始戒烟,仍然可以降低你发生脑中风以及心脏病的危险。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血症减少饱合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可以帮助你降低脑中风的危险性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缺乏体育锻炼惯于久坐而不进行常规锻炼可以出现心脏疾病,进而导致脑中风的发生。过度的酒精摄入过敏性药物的使用不健康饮食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年龄的增加脑中风更常见于60岁以上的人群性别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出现脑中风,但脑中风在年青男性中更常见种族和遗传亲属中有曾在年轻时发作过脑中风的人则更常发生中风。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比白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大,这可能与高血压和饮食差异有关。脑血管病人的饮食如中风病人的病情已经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饲饮食。将易消化的流汁状饮食,如浓米汤、豆浆、牛奶、新鲜蔬菜汁、果汁等分次灌入,或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灌入食物不宜过热过冷,以37℃-39℃为宜。脑血管病人的饮食若中风病人神智清醒,但进食时有时发生呛咳,则应给予糊状饮食,其饮食内容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藕粉、水果泥或将饭菜用捣碎机捣烂后给病人食用。如中风病人无吞咽困难,则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脑血管病人的护理和康复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如脑梗塞患者症状不重,病情平稳后尽早下床活动;脑出血患者要绝对卧床至出血完全吸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如内科治疗,应绝对卧床至少4周。保持情绪平稳,睡眠充足。脑血管病人的早期康复训练脑血管病人病情平稳后,就可以在床上开始做轻缓的按摩、被动运动,然后做主动运动,使患者逐步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按摩不仅可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机能,还可以放松痉挛的肌肉,降低其肌张力,有利于肌力的恢复。但按摩在开始时手法宜轻柔,防止突然的强刺激造成反射性加重肢体痉挛。一般先采取安抚性推摩、擦摩、轻柔的揉、捏等方法,待肌肉适应了按摩刺激时,再逐步加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