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与便秘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一、临床分类•1、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2、慢性腹泻: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二、病因•1、急性腹泻•(1)肠道疾病: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寄生感染所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克隆)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肠道缺血等。•(2)急性中毒:服食毒蕈、河豚、鱼胆及化学药物如砷、磷、铅、汞引起的腹泻。•(3)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4)其它: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氟尿嘧啶、利血平及新斯的明等。•2、慢性腹泻•(1)消化系统的疾病•①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后胃酸缺乏等。•②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寄生虫病(梨形鞭毛病、钩虫病、绦虫病)等。•③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多发息肉、吸收不良综合症等。•④肠道肿瘤:结肠绒毛腺瘤及小肠、结肠恶性肿瘤、癌肿、恶性淋巴瘤等。•⑤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等。•⑥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积性黄疸、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2)全身性疾病•①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VIP)瘤,糖尿病性肠病。•②其他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瘤、尿毒症、放射性肠炎等。•③药物副作用:如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类药、消胆胺药等,如以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使用,亦可导致腹泻。•④神经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症,神经功能性腹泻。二、发生机制及分类•1、分泌性腹泻:胃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霍乱弧菌外毒素刺激肠粘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促使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引起大量水与电解质分泌到肠腔而引起腹泻。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VIP瘤所致的腹泻。•2、渗透性腹泻:是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亦属此型。•3、渗出性腹泻:是由粘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粘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肠道炎症疾病。•4、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5、吸收不良性腹泻: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的,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症。四、伴随症状和体征:•1、腹泻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肠道恶性淋巴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败血症等。•2、腹泻伴里急后重者见于结肠直肠病变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症或肿瘤等。•3、腹泻伴明显消瘦者的多见于小肠病变为主者,如胃肠道恶性肿瘤、结核及吸收不良综合征。•4、腹泻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5、腹泻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crohn病及血吸虫肉芽肿。•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7、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五、临床表现及特点:•1、病毒性肠炎: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腺病毒及其它杯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多表现为水样泻,有一定的潜伏期和自限性,粪便中常可检测出病毒。•2、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为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除腹泻外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粪便多为粘液脓血便,发热常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3、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感染:•(1)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为婴儿、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因,人群对ETEC普便感染、潜伏期短,主要表现为水样泻、重者可发生重度脱水。•(2)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多引起18个月以下婴儿腹泻,粪便呈黄水样,带酸气味,粪便较少,可并发尿路感染。•(3)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多引起大龄儿童及成人腹泻,大便为粘液糊状,有时带血,无里急后重。•(4)肠出血大肠杆菌(EHEC):粪便先呈水样,后为血性,色鲜红,量中等。腹痛较重为痉挛性,部分病人发病7天后,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肠粘附性大肠杆菌能粘附于肠细胞上,不产生毒素,不引组织损伤,通过菌落定居因子引起局部病变可引起腹泻。•4、假膜性肠炎:是一种由艰难梭菌素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粘膜表面覆有黄色或绿色伪膜,临床常见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起病一般较急骤,轻者仅为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腹泻以至死亡,伴有下腹部疼痛及毒血症表现。•5、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部分病人有腹泻,每日2-5次,粪便稀薄,可带有粘液和血,粪便中可检出虫卵,慢性血吸虫病病人,腹泻每日1-2次,粪便稀薄,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6、溃疡性结肠炎:血性腹泻为该病主要症状,粪便中含有血、脓和粘液,重者每日腹泻可达30次,粪便呈血水样,多伴有阵发痉挛性下腹痛和里急后重。•7、结肠癌:升结肠癌,患者常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并可有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降结肠常为顽固性便秘或有排便次数增加,癌肿破溃粪便中可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有脓液。•8、细菌性食物中毒:指食物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而导致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特点是:起病急、潜伏期短、常有集体发病,发病者均与被细菌或其它毒素污染的食物有明确的关系,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所致食物中毒,腹泻一般较剧烈,常为水样泻,便中往往带血或粘液,伴有剧烈腹痛、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或毒血症。•9、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大便形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又缺乏病理学和生物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临床症状,大致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交替型和腹痛型,患者腹痛时粪便少,禁食72小时后消失,夜间不出现,约25%患者可因进食诱发,体查无阳性发现。•10、溃疡型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泻,因结核性炎症使肠蠕动增强所致,腹泻常发生于每日黎明前,故俗称“五更泻”,大便一般每日2-4次,呈糊状或水样,无脓血、粘液、不伴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便次可达每日10次以上,量大,恶臭,甚至可含粘液、脓血的液状便。六、治疗•1、治疗原则:腹泻的急诊处理着重及时处理脱水引起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待腹泻情况改善后进行病因治疗。•2、一般处理:稳定病人情绪,保持环境安静。•3、补液治疗:目的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4、抗感染治疗。•5、止泻剂:活性碳、氢氧化铝凝胶等。•6、止痛剂、654-2、阿托品。•7、营养支持治疗:适当补充维生素,不能进食者补充葡萄糖。七、问诊要点及思路•1、腹泻的起病。•2、大便的性状及臭味。•3、腹泻伴随症状。•4、同食者群集发病的历史。•5、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6、病后一般情况变化。•7、治疗情况。便秘•一、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二、病因•1、原发性便秘,其发生原因有:•(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对结肠的刺激较少。•(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等。•(3)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致排便困难。•(4)肠易激综合征。•(5)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缺乏。•(6)结肠冗长。•2、继发性便秘•(1)直肠与肛门病变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疼痛,造成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等。•(2)局部病变导致排便无力,如大量腹水、膈肌麻痹、肌营养不良等。•(3)结肠肿瘤,各种原因的肠梗阻、肠粘连、crohn病等先天性巨结肠症等。•(4)腹腔或盆腔内肿瘤的压迫。•(5)全身性疾病使肠肌松驰,排便无力,如糖尿病、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6)应用吗啡类药,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镇静剂等。三、发生机制:•食物在消化经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糜残渣从小肠输送到结肠,在结肠内再将大部分的水分与电解质吸收形成粪团,最后输送至乙状结肠及直肠,通过一系列的排便活动将粪便排出体外。从形成粪团到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的各个环节,均可因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肠平滑肌病变及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而致病变。四、临床表现:•急性便秘可有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患者多有腹痛,腹胀甚至恶心、呕吐,多见各种原因的肠梗阻。•慢性便秘多无特殊表现,部分病人诉口苦、食欲减退、腹胀,下腹部不适或有头晕、头痛、疲乏等神经功能症状,但一般不重,排出粪便坚硬,如羊粪,常在左下腹触及痉挛之乙状结肠。五、伴随症状:•1、伴呕吐、腹胀、肠绞痛等,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2、伴腹部包块者应注意结肠癌,肠结核与crohn病。•3、便秘与腹泻交替者应注意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4、伴生活条件改变,精神紧张出现便秘,多为原发性便秘。六、问诊要点及思路•1、询问大便的频度,排便量及是否费力。•2、询问起病及病程。•3、了解年龄、职业、生活习惯、进餐及食物是否含足量纤维素,有无偏食等。•4、询问是否长期服用泻药,药物种类及疗程,是否有腹部、盆腔手术史。•5、询问伴随症状,是否有恶心、呕吐、腹胀、痉挛性腹痛及里急后重感。•6、询问其他疾病情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