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增益电路实验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实践实验四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课题名称: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二、摘要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GainControl,AGC)电路使放大电路的增益自动地随信号强度而调整的自动控制方法,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简称AGC电路,该电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无线通信、传感器处理电路等。本实验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在输入信号0.5mV~50Vrms以及信号带宽100~5KHz范围内,使输出信号限制在0.5~1.5Vrms,变化较小,简单有效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的功能。关键词:自动增益控制直流耦合互补级电子电路短路晶体管三、设计任务要求:1、基本要求:当音频输入信号在40dB的变化范围内,输出信号的幅度变化不超过5dB。1)设计指标以定条件为:输入信号:0.5~50mVrms;输出信号:0.5~1.5Vrms;信号带宽:100~5kHz;2)设计该电路的电源电路(不要求实际搭建),用PROTEL软件绘制完整的电路原理图(SCH)及印制电路板(PCB)。2、提高要求:1)设计一种采用其他方式的AGC电路;2)采用麦克风输入作为,8Ω喇叭输出的完整音频系统;3)如何实际具有更宽输入电压范围的AGC电路;4)测试ACG电路中的总谐波失真(THD)及如何有效降低THD。设计思路、总体结构框图1、设计思路1)典型的反馈控制AGC由可变增益放大器(VGA)以及检波整流控制组成,如下图:2)本实验中电路采用了短路双极晶体管直接进行小信号控制的方法,从而简单而有效的实现AGC功能。如下图,可变分压器由一个固定电阻R1和一个可变电阻构成,控制信号的交流振幅。可变电阻由采用基极—集电极短路方式的双极晶体管微分电阻实现,为改变Q1的电阻,可从一个有电压源VREG和大阻值电阻R2组成的电流源直接向短路晶体管注入电流。为防止R2影响电路的交流电压传输特性,R2的阻值必须远大于R1。对于正电流I的所有可用值(一般都小于晶体管的最大额定射极电流IE,晶体管Q1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电压小于它的基极-发射极阈值电压,于是晶体管工作在有效状态。短路晶体管的VI(电压—电流)特性曲线非常类似于PN二极管,符合肖特基方程,即期间电压的变化与直流电流变化的对数成正比。3)从下图可以看出,短路晶体管的微分电阻与流过的直流电流成反比,即器件的微分电导直接与电流成正比。在工作状态下,共射极连接的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一般在100或100以上,在相当大的电流范围内,微分电阻都正确地遵守这一规则。图中所示的晶体管至少可以在五个十倍程范围内控制微分电阻,即控制幅度超过100dB。I2、总体构架框图四、分块电路和总体电路的设计(含电路图)1、分块电路:1)驱动缓冲电路驱动缓冲设计电路图如上图所示,当输入信号VIN驱动缓冲极Q1时,它的非旁路射极电阻R3有四个作用:①它将Q1的微分输出电阻提高到接近公式(1)所示的值。该电路中的微分输出电阻增加很多,使R4的阻值几乎可以唯一地确定这个输出电阻。RD1≈rbe+(1+βrce/rbe)(R3//rbe)②由于R3未旁路,使Q1电压增益降低至:AQ1=-βR4/〔rbe+(1+β)R3〕≈-R4/R3③如公式②所示,未旁路的R3有助于Q1集电极电流-电压驱动的线性响应。④Q1的基极微分输入电阻升至RdBASE=rbe+(1+β)R3,与只有rbe相比,它远远大于Q1的瞬时工作点,并且对其依赖性较低。2)直流耦合互补级联放大电路图中晶体管Q2为NPN管,Q3为PNP管,将Q2的集电极与Q3的基极相连,构成了直流耦合互补级放大电路,为AGC电路提供大部分电压增益。R14是1kΩ电阻,将发射极输出跟随器Q4与信号输出隔离开来。必要时,R14可选用更低的电阻,但如果R14过低,则大电容的连接电缆会使Q4进入寄生震荡。3)AGC反馈电路①电路图如图所示,电阻R4构成可变衰减器的固定电阻,而Q6构成衰减器的可变电阻部分。晶体管Q5为Q6提供集电极驱动电流,Q5的共射极结构只需要很少的基极电流。②因为电阻R17与C6并联,由于有二极管D1、D2单向导通作用,C6只能通过R17放电,故R17决定了AGC的释放时间。在实际中,R17阻值可以选得大一的,延长AGC释放时间,方便观察。③电阻R19用于限制通过Q5和Q6的最大直流控制电流。④D1和D2构成一个倍压整流器,从输出级Q4提取信号的一部分,为Q5生成控制电压。这种构置可以容纳非对称信号波形的两极性的大峰值振幅。⑤电阻R15决定了AGC的开始时间。若与C6组合的R15过小,则使反馈传输函数产生极点,导致不稳定。⑥反馈原理:反馈电路在Q4发射极进行电压取样,另一端接C3后面,在输入中电路进行电流相加,由瞬时极性法可判断该反馈类型为电压并联负反馈。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输出电流也增大,Q6的微分电阻就会跟这变小,由于负反馈的作用,输入信号就会变小,导致输出减小,最终实现了输出信号基本稳定。反之亦然,从而实现自动增益控制功能。2、总体电路当输入信号为0.5~50mVrms(40dB动态范围),信号带宽为100Hz~5KHz,使输出信号在0.5~1.5Vrms(变化不超过5dB)内。并且,正弦输入信号从0.5至50mVrms的步长变化时的AGC开始时间约为0.3s,从50mVrms到0.5mVrms的AGC释放时间约为100s。五、实现功能说明1)实现功能:自动增益控制,即根据输入的强弱控制增益大小,保证输出相对稳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先保持恒定的信号频率,将输入信号的有效值从0.5mV逐渐提高到50mV,用示波器记录输入输出波形,用交流毫伏表测量输入输出有效值。3)部分工作点测量4、10、11、15分别为Q1、Q2、Q3、Q4输出点电压。实测直流工作点:2.080V,8.320V,4.944V,4.942V4)数据f/HzVi/mV200500100020003000400050005695V693V692V691V690V689V686V10719V725V720V719V715V716V714V20745V745V745V743V742V740V737V30754V759V760V759V757V755V751V40764V767V768V766V764V763V760V50773V778V778V777V775V772V767V图为输入1kHz,输入幅度为50mVrms时的示波器以及输出电压图从示波器输出以及数据表格均可看出,在要求的输入以及带宽范围内,输出幅度均在要求范围内,并且变化较小,较好地实现了自动增益控制。七、故障及问题分析R15自己短路了在试验中,我的输出会随着输入的增大而变成方波。我刚开始以为是电路没有搭对,所以就检查了好几遍电路,发现电路的连接并没有问题。后来把自动增益部分断开,发现虽然不能自动增益,但是不会变成方波。我于是开始对自动增益部分开始逐个原件进行测试,最终发现是R15短路了,使得输出波形变成方波。在以后的实验中,要先测试好原件的稳定性,然后再进行实验,否则查找问题会特别麻烦。八、总结和结论本次实验进行的还算比较顺利,在第三次做实验的时候就已经做出波形了。主要是老师在实验前告诉我们如何看这个电路图,并且告诉我们因该如何实验。在调试的时候我虽然因为R15短路而输出方波,我在查找问题上画了点时间。刚开始我采用分级调节,但是和仿真的结果不太一样,于是我测了测直流工作点,直流工作点正确了我就开始下一级的测试。所以实际实验和仿真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经过这次实验,我体会到做电路实验不仅要明白电路的原理,细心的连接电路,而且还要熟练的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九、软件仿真电路图和波形图1、Multisim仿真电路图波形图十、所用元器件及测试仪表清单1、元器件清单元器件标号参数个数电阻R1200Ω1电阻R21MΩ1电阻R32KΩ1电阻R430KΩ1电阻R52KΩ1电阻R6300KΩ1电阻R7430KΩ1电阻R816KΩ1电阻R9560Ω1电阻R1016KΩ1电阻R1127KΩ1电阻R12100Ω1电阻R13390Ω1电阻R141KΩ1电阻R151.1KΩ1电阻R1656KΩ1电阻R171.8MΩ1电阻R18330Ω1电阻R193.3KΩ1电容C13.3uF1电容C2100uF1电容C32200uF1电容C40.22uF1电容C5220uF1电容C6100uF1电容C733uF1电容C810uF1电容C91000uF1电容C101000uF1二极管D11N41481二极管D21N41491晶体管Q1NPN80501晶体管Q2NPN80501晶体管Q3PNP85501晶体管Q4NPN80501晶体管Q5NPN80501晶体管Q6NPN80501导线若干2、测试仪器清单名称型号编号作用函数信号发生器GFG-8219A20020915产生交流信号示波器SS-7804DLZX0022显示输入输出波形交流毫伏表YB2173F20104837测量交流有效值直流电压表HT-1712A510-26提供直流电压万用表UT61A11测量直流电压、电阻值一.参考文献[1]《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教程》北京邮电大学电路实验中心[2]《电子测量与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型实验讲义》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中心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